结缘垃圾处理

时间:2022-07-29 09:10:17

结缘垃圾处理

王维平,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高级工程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项目评估专家。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委员会副主任,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访问学者。教授,理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维平当过医生、留过学、捡过垃圾:他是博导、人大代表、环保专家。他热爱阳春白雪,也体验过下里巴人的生活。他崇尚实践,由实践而抽象出理论,再将理论回归实践。他的精彩与执着让人震撼。

投身垃圾革命

1995年,王维平告别了日本的求学生涯,带着国际环保的先进理念,回国追寻自己的梦想。

垃圾问题是一个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中国对垃圾的处理更是难中之难。王维平就是要攻克这个难题。有谁能够想到,一位拥有高学历、优越地位的体面人曾在垃圾场上与捡垃圾的人共处9个月呢?王维平做到了。2000年,王维平奔赴北京郊区某垃圾场,吃、住在简陋的帐篷里。每天与半尺长的老鼠、几寸长的蟑螂为伴。他说:“不亲身体验你是无法想象那样的生活,在那里以捡拾垃圾为生的人就与千百万只苍蝇日夜同栖。不与他们亲密接触,怎么能知道那里潜藏的巨大问题。那里是一个利弊共存的无序空间。他们对社会的利在于:第一,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第二,在垃圾中寻宝为社会节省了一定的资源。但是,垃圾部落的存在也给社会带来了弊端首先是计划生育难以控制:其次是卫生问题,不利于传染病防治,极易形成二次污染:第三,是存在社会治安隐患。”

王维平深入垃圾部落,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对我国目前的垃圾回收体系有了最感性的认识,又结合国际最先进的垃圾处理及环保理论,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垃圾对策。他认为:“控制垃圾的恶性膨胀要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要从初端垃圾到末端垃圾都给予同样的重视。要将垃圾的过度产生扼制在萌芽阶段。一要严格限制商品的过分包装。过分包装是对资源的浪费。商品的包装价值不能大于商品自身价值的五分之一。你看我们每年的月饼,包装得再好看,我们也不能吃那个包装,最后都成为垃圾。用包装吸引顾客是一种最为愚蠢的促销做法,那是发达国家早在20年前就已经唾弃了的手段。而且包装的成本最后都要在交易中由消费者承担,那也是强加给消费者的负担。过度包装还会助长腐败现象,大家往往购买那些豪华包装的物品竞相送礼。二要推广净菜进城。我们再也不能将满是泥土的青菜带到家中,然后再将清理下来的泥土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运到垃圾场。你看看我们北京周边已有7个大垃圾场,我们已经被垃圾包围了。”

王维平被全国的捡垃圾人士尊称为“大哥”。2003年,王维平去辽宁沈阳考察。得知王维平住在友谊宾馆,不少兴奋的垃圾部落成员们住进旁边的辽宁大厦,只为了近距离地拜访他们的偶像。他们对王维平深情地说:“我们靠捡垃圾赚钱,很多人瞧不起我们,嫌我们脏。但我们也需要关怀,我们也需要有人维护我们的利益、帮我们说话。您虽然有地位有学识,却总是把我们当亲人看待,我们在您这儿找到了尊严。”

倾诚教学调研

王维平每年要带三个博士生,他对每一位博士生的见面礼是去垃圾场先呆上一个月。他痛心地说:“现在的孩子太稚嫩了,念到博士了却还分不清大豆、高粱,这样的教育方式怎么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不接触实践,没有对于黎民苍生的体恤情怀,怎么能作出真正的有益于人类发展的学术成果?所以我要让他们体验苦,要让他们在垃圾场上体会最恶劣的生存条件。这样他们就会知道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博士与捡垃圾的民工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而且在生存面前被我们所忽视的捡垃圾的边缘人却要比博士聪明得多。面对肮脏,学生们开始也许会有报怨,但最后他们是从心底感谢这样的机会。只有实践,才会学到真知识,才能作出高水平的论文,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

“实践出真知”是王维平所信奉的至理名言。没有经过亲自实践,他从不凭空发表任何意见。他说;“我们都不是神,没有经过调查,难道只搜集一些别人的研究成果,摘抄一下,脑袋一拍,就得出真理了,那叫剽窃,那是对前人和自己的不负责任!”

无论研究任何一个课题,王维平都要经过周密的实践调查。仅是研究废旧轮胎资源浪费问题,他就先后走访了12个轮胎厂,去过9次矿山,甚至专门去过9个违法回收的加工站点。他要将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吃透,而绝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他指着一张照片里的矿车问:“你知道这种车的轮胎有多大吗?一个一米八的人也不过是这个轮胎的一半高。当你去到矿山,看到那么多轮胎只用了半年就作废,成片成片地堆积在荒地里,你能不心疼,那是多少橡胶啊!而我们国家现在没有回收废旧轮胎的工厂,只能运到日本去加工,这对于人类而言是自然资源的浪费,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潜藏的利润空间,对于我们来说是对现状的漠视与无知!”

在辽宁考察时,王维平问陪同的省领导:“你们知道辽宁一年有多少废旧轮胎吗?”显然无人知道这样一个生涩的问题。王维平说:“辽宁一年因为这一项而流失了7个亿啊!”举座震惊。之后辽宁省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废旧轮胎处理问题,目前大连市已建成废旧轮胎处理厂,为振兴东北出了力。

真情出计献策

王维平是致公党中央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委员,除此之外还是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他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他的心里装着无数精确的数字;全国有230万人以捡垃圾为生、北京市每天要产生1,2万吨生活垃圾、处理1吨垃圾大约需要150元、其耗费超过1克黄金的价值、中国每生产一个单位的GDP,消费的原油是发达国家2,3倍……

王维平执笔的《关于北京市生活垃圾问题对策的调研报告》、《关于北京市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和相关产业问题的调研报告》。《关于北京市城市绿化的功能与结构问题的调研和建议》分别获得1998年、1999年、2000年北京市统战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王维平的奔走呼吁,推动了城市垃圾处理及废物再生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畅享立体人生

王维平爱好游泳运动,围棋水平业余三段,擅拉二胡,最拿手曲目《二泉映月》。青年时的医学专业,游泳、演奏乐器的爱好,都是需要大量身体力行的亲身演练的,也许由此培养了他凡事乐于实践、勇于实践的卓越品格。

文体方面的才干更使他的言谈都带有了艺术的感染力。他时常痛心疾首地对人说;“我们不能为后代留下一个残缺的地球啊,再不加强保护,我们无颜面对先人啊!”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王维平在半百之年依然英姿飒爽。繁忙的调研、教学及各种社会事务使王维平失去了许多享受生活情趣的时光,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两点。但也因此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与信任。

数年来,王维平、译文100余篇。并就我国城市垃圾对策和垃圾产业问题,应邀到全国政协、国家环保总局、北京大学等机构作专题报告。

王维平在环保领域的突出贡献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泰晤士报》、《纽约时报》。俄罗斯公众电视台。日本东京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数百家媒体纷纷对其进行采访、追踪报道。

王维平成为环保领域一颗夺目的明星,他却总是强调:“我不是一个圣人,我平凡得就像一个捡垃圾的人一样。”

上一篇:我的一生追求 下一篇:留学海外的“宏志”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