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版画有效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07-29 08:48:41

小学版画有效教学之我见

版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早已纳入小学美术教材,成为必修课。然而,由于受教学条件限制的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的影响,版画教学又往往是中小学中容易忽视、不便进行的教学内容之一,尤其在广大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更为普遍。版画课或只给学生作课堂讲解、或改作版画欣赏、或放弃不教。

版画过程中的多次转换、多次创造是其他绘画种类所不具备

的,更是无法替代的。这些转换创造带来的特性恰恰适合儿童的身心特征,对于发展学生素质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小学生学习版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几个特性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引起重视。

一、创作过程中的转换和创造

一件版画作品同其他画种的艺术作品形成一样,需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构思─画稿─作品。其中包含了体验生活、收集搜索素材等,必然存在从构思向画稿的转换,由画稿再到终极作品的转换。第一次转换为无形形象(思维形象)向有形形象(可视形象)转换,第二次转换为有形形象(初级视觉形象)向视觉形象(艺术视觉形象)转换。除此之外,版画还具有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更多的转换层次,我们知道,版画通常是通过构思─画稿(纸稿)─画版(画在板材上)─刻制─印制,从而可以产生多份原作。在画稿向画版的转换,看似重复,实则为两种体验,不同器材和绘制工具给人的心理和身体不同的触动,画版对于画稿是一种再创造过程。由画版到刻制、再到印制成画面,更是经历了几个再创造的转换过程。在这些充满创造的转换环节中思维的创造性因之得到充分的触动、激活,并有了充分释放的天地。版画可以连续印制多份完全一样的画面,更会让学生感到惊喜和意外。这是对前面几个过程辛勤付出的一种轻松调剂,一种将要看到创造成果的好奇和期待。印制的版画作品,一般是学生手绘能力很难达到的效果,有像印刷品一样的规整感、精制感,更能给学生美的陶冶和感染。加之印制过程滚动油墨或多次填色、印纸反复覆盖又揭起,反复动手按压摩擦,情感获得充分释放,个性思维得到极力发挥,实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创作创造过程和审美体验过程。

二、制作过程中的动手和交流

版画是绘画和工艺有机结合的一种绘画形式,在动手动脑方

面的训练比其他画种有更明显的独特作用。由于版画创作过程特有的多种转换功能,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必然获得更多启迪,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个性得到更好的表现。版画是一种特有的动手动脑过程,多种材质的接触使用、多种工具的运用体验、多种视觉的刺激转换,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它的多变更适合儿童求异、求趣、求变的心理需求,它的多种操作更符合儿童好动、好试、好玩的心理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版画很适合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对多种媒材的发现和利用

由于版画是通过制版,然后印制完成,因而在板材的发现、选择、利用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大可能。结合我们的探索和实践,介绍几种作为版画制作媒体的板材的发现利用和师生在版画创作中的多种处理方法:

1.吹塑纸版画

吹塑纸纸面有一定纹理,具有质地比较柔软、便于刻画、受墨(油墨)力强、印制方便等特性,很适合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学习和创作版画之用。在吹塑纸版画刻制中使用工具主要为铅笔(削尖的和未削的)、圆珠笔、竹筷、铁钉、小刀等,刻制方法有线刻画法、单层或双层剥刻法、切挖法、刮划法、压划法、搓揉法等多种方法,既可混用,也可一种方法完成,还可多种并用。由于方法多样,运用灵活,因此出现了十分丰富多变的画面效果,有的像木刻、石刻,有的像铜版、丝印,还有的像岩画或实物版画等。

2.拼贴纸版画

常见的拼贴纸版画多以平面的卡纸块拼贴在底板上构成供印制的画面,这种纸版画往往比较单调、容易重复,给学生发挥的余地不大。通过探索,我们作了很多实践尝试:首先是拼贴造型纸块的多种选择,如包装箱纸盒背面瓦棱肌理的利用,其他具有凹凸,类似浅浮雕包装盒等的利用。其次,图画纸等通过搓、揉,然后根据需要展开,剪或撕后用作拼贴材料,还可以将纸块折叠后拼贴成画面等。由于有了多种具有创造性的处理,所使用的拼贴媒材已不再是纯自然的卡纸或其他纸块了,这时已赋予它们艺术生命,因此出现的版画画面,必然丰富多彩,甚至出现始料未及的效果和预料以外的艺术感染力。另外在印制版画的纸张探索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以用各种厚度、各种纹理、各种色泽的纸进行印制,出现不同的效果。

总之,版画既是一种纯粹审美意义上的既朴素又高雅的艺术形式,版画又是一种较早且广泛用于人类活动的实用艺术或工艺。学生通过版画语言表现社会、反映生活,在版画作品中表露的儿童特有的版画语言必然真诚、真切而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学)

上一篇:幼师手工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作业评语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