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彝族服饰传统工艺的保护

时间:2022-07-29 04:15:01

论云南彝族服饰传统工艺的保护

摘 要:在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彝族传统服装服饰制作工艺正逐渐走向衰落,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着眼于促进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度,深入分析根源,提出科学的方案,从而真正达到保护和传承之目的。

关键词:彝族服饰;工艺;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69-01

一、彝族传统服装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民族文化意识

由于单纯注重传统民族工艺与快速推动发展旅游经济的关系,致使相当一部分精通传统服装服饰工艺的民间艺人转向了带有成衣性质和民族旅游产品性质的服装服饰开发生产上。而这些服装和服饰在造型、结构、材料、图案及色彩等诸多方面大量摈弃传统的工艺方法,所体现出的是一种粗制滥造和毫无情感性的民族旅游纪念一般商品。虽其市场占有率高,但无法原貌地展现彝族优秀的传统服装服饰文化,因此产品附加价值过低。

(二)缺乏年轻从业人员

由于彝族主要聚居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该州一地就有6个国家级贫困县。迫于生计,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务工在外,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彝族传统服装服饰工艺处于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

(三)缺乏市场规范监管

旅游开发一方面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原生自然式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是一种自杀式的开发方式。上述地区的民族工艺市场的产品整体上所体现出的是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曲解和制作工艺上的参差不齐。无序的生产和混杂经营不仅不利于彝族服装服饰传统工艺向彝族传统服装服饰产业健康发展,而且长此以往,更不利于彝族传统文化的抢救性保护

(四)缺乏品牌价值意识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具历史和文明的古老民族之一。品牌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彝族服装服饰是彝族古老历史文明的活化石,建立彝族服装服饰品牌,应把握好这一核心内涵,注重真实反映彝族传统文化,而当地的彝族服装服饰生产和经营现状总体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价值得不负责任地改头换面,严重缺乏民族文化品牌意识。

二、传承和保护彝族服装服饰传统工艺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当地各级各类学校的宣传教育作用

1、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开设有关彝族历史文化、地理特征和彝族传统工艺学习制作等极具民族特色的课程,从小便培养了广大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意识、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

2、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需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传承和保护彝族传统服装服饰工艺文化,需要大量即具备相关专业文化素养又具有良好实践技能的工艺传承人才,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恰好满足于这一点。

(二)警惕劳动力外流现象

彝族多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土地贫瘠,且人均土地少,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势必会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为了生计大量外流。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普遍从事高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的工种。

彝族地区经济的振兴,更加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应慎重对待本地劳动力外流现象,大力开展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应遵循民族性和效益性,课程设置首先需满足于本地民族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大力推广彝族传统民间工艺。政府部门还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重点扶植彝族传统工艺发展。利用各种形式,加大本地彝族对外宣传,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潜在市场。

(三)制定相关行业工艺标准、明确市场细分、具有长远眼光、逐步营造品牌

进行行业及市场细分,并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针对传统服装服饰制作行业,文化、旅游、工商等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对应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应制定相关行业工艺标准,并要加大行业和市场的监管力度,使传统服装服饰艺术品真正达到价格于价值相符,从而在源头上杜绝以次充好。

品牌文化赋予了品牌巨大的品牌价值。在民族风袭来的今天,应具有长远的眼光,树立品牌意识。传承和保护传统彝族服装服饰工艺,对于保护我国彝族文化;对于民族文化强省战略下,有效推动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长远发展;对于我国服装设计行业在款式、结构、面料、色彩和图案上另辟蹊径,乃至具有自主文化特色与风格的服装产业和品牌的建立;对于我国服装产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中国创造转型以及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提升产品附加价值等诸多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邵玲.对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再认识[J].工会论坛.2008(5).

上一篇:对干部“德”的考察的理性思考 下一篇:孕期易犯的小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