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建设中的水土资源管理分析

时间:2022-07-29 03:49:06

交通建设中的水土资源管理分析

为了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国提出了工程开放要与生态保护并举的方针政策,这交通环境保护已经提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交通行业自1973年开始行业环境保护工作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交通的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随着交通环保理念和环保技术逐渐得到认可和广泛的应用,道路相关建设考虑的重点也随之发生转变,由从前的以人为中心,以人类获得最大利益为交通建设出发点,转变为重视自然环境与交通和谐发展,谋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工程。

应用范围和时期

水土资源的综合管理措施应用于公路路域建设的整个范围内,凡是涉及到交通工程造成的地面,土石方搬移以及地表渗透性减小的区域,均可应用水土资源综合管理措施。这些具体的区域包括:废弃土场、主体工程、施工便道、边坡、施工场、临时运转场和一些交叉工程,其中取弃土场是防止的重点。

理想的水土资源管理的综合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进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完工,即彻底贯彻“三同时”制度。并在工程完成后的一段时期内进行定期的测定,从而保证当地环境能够切实的恢复到原来的地貌特征。

技术构成

径流减量化技术

由于交通建设中及建设完工后会造成局部地表土壤条件的硬化,造成地表的水流集中,从而加大周围水系网络的负荷,同时对路域范围之外的土壤造成冲刷,因此交通建设中采用增加地表渗入或滞留方式一方面可以保持水系周围水系网络不受影响,维持了周围排水管网的结构布局与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土壤侵蚀量,并可使运营期公路产生淋溶物质,如土壤颗粒及重金属等得以经过路域土壤与植被的处理,达到过滤自净的目的,从而减弱对周围水体的污染。此外还可以综合利用植被工程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作用。具体的径流减量化措施有:

人工开挖径流拦截池或坑。这些人工开挖的洼池可以设置在大片硬地表面旁侧,通过截排水沟渠将水流导入池内。池子可以直接进行简单的加工,使池底平整,池沿美化即可,所蓄的水通过池底渗透到地下,也可通过太阳辐射使之蒸发,或者与公路景观设计相结合,营建水体景观。

利用取土场形成的土坑。公路沿线往往会分布一些取土场,可将取土场地简单的改造成拦截蓄水池,这是调节水资源经济有效地手段之一。

降低边坡坡度,增加土壤的下渗能力。渣体堆积完成后,进行削坡整形和渣顶平整,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下渗能力,同时还可以满足稳定要求并便于绿化。

路域内外降水资源的分治措施。对于扰动范围内的水资源和扰动范围外的水资源采用分开治理的方式,对于周围环境中的径流,可采用路域截水沟直接将其排入周围环境中的水体,以维持原有的水量平衡,而对于路域范围内的径流采用集流净化方式,经拦截,沉降与过滤在排入环境或进行生物工程利用。值得注意的是,雨量减量化并非要求不应修建排水设施,相反,在施工场所,雨季来临之前应尽早疏通工地附近的沟渠,以便在骤降暴雨时及时排洪,排涝。

径流净化技术

通过对径流中的各种混合物的过滤拦截,以净化水体,同时实现达标排放的目的,主要的径流净化技术措施如下:

植被过滤带主要通过各种活的植物体对径流泥沙进行拦截和过滤,并达到净化水体,保护水资源的目的,等高绿篱是一种利用灌木沿坡体等高线密集种植的篱笆状拦挡结构,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当地可以利用的资源选择,如接骨木,柳树等。

泥沙过滤网。对于水流经过的之处可以设置拦挡设施,如土工或圬工挡沙坝过滤网。由于在交通建设期径流含沙量大,故使用工程中,泥沙过滤网的过滤效果会降低,应及时将拦截的泥沙从网中清理出来。

其他材料过滤网。在排水沟渠旁,跌水处,可以设置堆石,木屑等进行泥沙的过滤处理,提高径流水质。

挡渣墙。渣体堆放场地应先构筑拦挡设施,挡渣墙即使其中一种,墙上设置水孔,入口处应采用易渗的粗粒材料作为反滤层,并在泄水口下方铺设黏土夯实层,防止积水渗入地基。挡渣墙主要采用重力式挡渣墙。渣堆积不大的可用袋装石渣堆积或块石码砌。对于沟底纵坡坡度较大的沟道型大型废弃渣场,可根据弃渣施工进度,在沟底按一定间距设置若干临时挡墙,以保护弃渣在施工期间的稳定,防止弃渣沿沟底滑动。

土壤颗粒源头控制技术

地表面积减量化措施。首先减少土地占用,其次要促进土地及早的恢复,这就要求我们严格的控制土壤时间。

地表临时覆盖措施。基材覆盖方式:对于堆放时间在1个月内的临时场地可以采用稻草或其他材料进行覆盖。稻草可以纺织成草甸、草毯,任其腐烂变质,并可以起到改良土质作用。同时可以用三维网或公路施工时清理的树皮树枝以及施工产生的木屑等。

草皮临时覆盖方式:对于堆放时间超过1个月的临时场地可以播撒速生草籽。草籽的类型可以根据堆积时间确定,一年以下可以采用一年生的速生禾草,堆放一年以上的可以选择多年生的草种混合播种。

路域边坡的综合防治技术。由于不同坡段工程防护和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效果不同,从水土保持效果出发,应着重选择速生型的快速覆盖边坡的植物种类及相关的工程施工技术。防护方式上,以生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宜,在植被结构上以乔灌草复合群落效果为佳。

取弃土场的恢复与利用模式

耕地再造模式:适用于土质条件相对较好或附近有较多可利用的土源可以满足复耕需要。基本步骤是在弃渣结束后,采取平整、改造、修复等土地整治措施。

水土保持林地再造模式:如果坡度渣体土质条件极为恶劣而且缺乏生态恢复所需的土壤源时,可以考虑采用造林方式,以绿化美化路域,提高水土保持效果。

蓄水池或其他水池再造模式:交通建设过程中形成采矿地,取土坑可与暴雨减量化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实地条件将这些取土场改造成蓄水池及污水排放处理应急池等蓄水设施。这些设施可与公路排水系统相连,在公路运营期间起到收集、净化水体的作用,同时所积蓄的雨水资源还可与公路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起到提供水源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将取土场改造成鱼池时应主要水体检测,确保通过公路排水系统的排水满足渔业用水标准。

交通建设过程中水土资源的综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土壤流失的源头进行控制,径流暴雨减量化,水质净化的几个方面都是综合管理措施中应该注意的地方,从而能确保在交通建设的过程中减少对周围的水文环境和地质环境影响最小,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河北广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上一篇:家政服务网淘时代 下一篇:冲压件对机器人包边质量的影响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