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原及邪伏膜原学说源流

时间:2022-07-29 01:09:26

关键词 膜原 邪伏膜原 中医学术发掘

自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引用《黄帝内经》的“膜原”概念,来解释当时疫病的侵袭途径、病理特点、传变规律,以及创立“邪伏膜原”的辨证论治方法以来,后世医家对于膜原这一部位也予以重视,对邪伏膜原的理论研究也较多。经过诸多医家的发挥、充实,使邪伏膜原的理论不断趋于完善。

1 膜原学说之发展

1.1 膜原概念的起源:“膜原”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在《素问・疟论篇》中讲,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素问・举痛论篇》中讲,“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膜原”王冰注:“膜,谓鬲间之膜;原,谓鬲肓之原。”“募原,谓鬲募之原系。”《素问识》云:“膜本取义于帷幕之幕,膜间薄皮,遮隔浊气者,尤幕之在上,故谓之幕,因从肉作膜。”可见“募”与“膜”互为通假字,“募原”又可以称作“膜原”。《灵枢・百病始生》中讲,“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人,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丹波元简日:缓筋即宗筋也),邪气淫,不可胜论。”《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注:募原,指肠外之脂膜。虽然《黄帝内经》对膜原的描述不甚详尽,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以下几点:①膜原为邪气停著的特殊部位,介于卫表与五脏之间,为薄皮隔膜;②与肠胃相联系,上连于宗筋;③其分布范围较广,为邪气结聚较为深的层次;④邪气如停著于膜原,会导致邪气不能与卫气相行,而从卫表排出,病邪淫洪弥漫,故病势甚重。

1.2 后世医家对膜原学说的发挥:分述如下。

1.2.1 横膈之膜与膜中空隙之处皆为膜原:清代医家何秀山认为:膜原既包括横膈之膜,又包括膜中之空隙。何氏在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所作的按语中讲:“《内经》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凡外邪每由膜原入内,内邪每由膜原达外。”何氏把“膜”与“原”分别加以诠释,“膜”为横膈之膜,“原”为膜中的空隙之处,位于肌腠与胃腑之间,处于半表半里、内外交界之地,其在功能上与三焦气机的输布运行密切相关。因而,膜原为三焦之门户和关键,它既是外邪侵入体内的必由途径,又是体内邪气排出的必经通路。

1.2.2 人体内夹缝之处的间隙为膜原:清代医家周学海在《黄帝内经》有关膜原的论述基础上,汇通西方医学思想,把膜原的概念加以拓展,把其定义为人体内夹缝之处的间隙。在《读医随笔・卷四证治类・伏邪皆在膜原》中,周氏讲:“膜原者,夹缝之处也。人之一身,皮里肉外,皮与肉之交际有隙焉,即原也;膜托腹里,膜与腹之交际有隙焉,即原也;肠胃之体皆夹层,夹层之中,即原也;脏腑之系,形如脂膜,夹层中空,即原也;膈肓之体,横隔中焦,夹层中空,莫非原也!原者,平野广大之谓也。故能邪伏其中,不碍大气之往来,古书所谓皮中淫淫如虫行,及行痹、周痹左右上下相移者,皆在皮肉夹缝之中也。”周氏认为:膜原范围甚广,包括皮与肌肉之间隙、腹膜与腹壁的间隙、肠壁与胃壁的中空夹层、脏腑的系膜与系膜之间的夹层、心包膜与横膈之间的夹层,这些地方都是邪气易于结聚潜伏的部位,而且由于腔隙相通,邪气浸淫的范围容易扩大,从而使病情加重。

1.2.3 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里:清代医家薛生白根据湿热阻遏膜原的病理特征,提出“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里”之说。他在《湿热病篇》自注中讲:“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湿热伏于膜原证,既非阳明里证,又与伤寒之邪传里化热而在足少阳之半表半里证有所区别。根据湿遏热伏的病理特征和湿热秽浊之邪阻遏膜原的症状表现,多近于中焦阳明部位;而从寒热如疟的症状与伤寒少阳证之寒热往来症状相似,但不似疟之寒热发有定期,故薛氏认为“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里”更为贴切。

2 邪伏膜原学说之源流

2.1 邪伏膜原说的产生与发展:分述如下。

2.1.1 疫邪伏于膜原说:邪伏膜原说始于吴又可《温疫论》。在《温疫论》中吴氏讲,疫“邪自口鼻而人,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胃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皆都会于胃,故胃气能敷布于十二经之中而荣养百骸,毫发之间,弥所不贯。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邪气蟠踞于膜原,内外隔绝,表气不能通于内,里气不能达于外……”。由此可见,疫邪往往从口鼻侵入人体内,邪气潜伏之地,既不在经络,又不在脏腑,而是潜伏在表里之间的膜原部位。邪气蟠踞于膜原,常常使表里之气相互阻隔。

2.1.2 暑湿秽浊犯于膜原:清代医家雷少逸在《时病论・卷之四夏伤于暑大意・秽浊》中讲:暑湿挟秽浊致病,“是证多发于夏秋之间,良由天暑下逼,地湿上腾,暑湿交蒸,更兼秽浊之气,交混于内,人受之,由口鼻而入,直犯膜原。初起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频欲恶心,右脉滞钝者是也。然有暑湿之分,不可以不察也。如偏于暑者,舌苔黄色,口渴心烦,为暑秽也。偏于湿者,苔白面腻,口不作渴,为湿秽也。”

2.1.3 伏邪皆在膜原说:清代医家周学海把吴又可邪伏膜原说加以发挥,提出“伏邪皆在膜原”。他认为人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其由皮毛入者,方始中于表也,必发寒热;由呼吸人者,其始中于肺也,必发呛咳;中于胃也,必发呕满。或以其势微而忍之,或攻之而未尽,适遇劳力汗出,及与房室”,病邪遂变为伏邪潜伏在体内,必定附着于“膜原”部位。他讲:“《内经》四时之伤,伏气为病,皆伏于膜原也。”“且如人之一病,累愈累发,或一年,或数年,不能除根者,当其暂愈,岂非内伏之明验耶?其所伏,必不在呼吸之冲道,亦必不在血气之细络,而必在空阔无所拘束之部,此即膜原是也。”

2.2 邪伏膜原的证型及主要症状:根据所感病邪的性质及是否兼夹体内的伏邪,可以把邪伏膜原证分为三大类:①疟邪或湿热疫邪伏于膜原,证见:憎寒壮热,发无定时,或一日一次,甚或一日三次,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苔垢腻。②湿温病初起,湿热秽浊之邪阻遏膜原,证见:寒热交替或寒热起伏,寒甚热微,身痛有汗,周身四肢沉重,恶心呕逆,胸腹满闷,舌苔白腻甚或满布垢浊,苔如积粉,脉缓。③痰湿阻遏于膜原,证见:胸膈痞满,心烦懊

侬,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

2.3 邪伏膜原的病理特征:邪气伏于膜原,正气与邪气激烈抗争,正气受伤,邪气始张,营卫运行为邪所阻,阳气被邪所阻遏,故郁而发热。体内邪气炽盛,热淫之气弥漫,浮越于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往往表现出偏于某经的特有症状。正如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所讲,邪在膜原“其热淫之气,浮越于某经,即能显某经之证。如浮越于太阳,则有头项痛、腰痛如折;如浮越于阳明,则有目痛、眉棱骨痛、鼻干;如浮越于少阳,则有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大概观之,邪越太阳居多,阳明次之,少阳又其次也。邪之所著,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2.4 邪伏膜原的传变规律:潜伏于膜原之伏邪发作,或从外解,或从内陷,从外解者多为顺证,从内陷者多为逆证。“从外解者,或发斑,或战汗、狂汗、自汗、盗汗;从内陷者,胸膈痞闷,心下胀满,或腹中痛,或燥结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呕吐、恶心、谵语、舌黄、舌黑、苔刺等证。”在《温疫论》中,吴又可把邪气的传变归为九类,他讲:“继而邪气一离膜原,察其传变,众人不同者,以其表里各异耳。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里胜于表者,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后表者,凡此九传,其去病一也。”

2.5邪伏膜原的治疗思想:分述如下。

2.5.1 吴又可的攻逐邪气思想:吴又可以逐邪外出作为邪伏膜原总的治疗思想,强调客邪贵乎早逐,应当“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致危殆,投剂不致掣肘”之际,拔去病根。主张用攻击性疗法,以汗、吐、下三法为主。疫邪初伏膜原,当用达原散直达疫邪所伏之巢穴,使邪气松动而溃散,正气鼓邪气通过发斑、战汗而排出;或者邪气不随汗解而传人于胃腑,则用承气汤攻下以逐邪。

2.5.2 逐邪亦当顾护正气:周学海在吴又可的治疗思想基础上加以补充,认为治疗邪伏膜原证,应力求用药力鼓动正气以攻逐邪气,主张使用攻击性疗法应掌握好恰当的时机。他讲:邪伏于膜原“皆在皮肉夹缝之中也。药力亦复不能直达其处,何者?药力不过鼓正气以攻邪,今气道宽大,中虽有邪,而正气仍绰有可行之道,即不必与邪气相值矣。”“即人膜原,必待发病,邪气舒张,始能攻泄。当其未发,邪正相避,无从著力。”

周氏还认为攻逐邪气务必使邪气完全驱除,而不得留半点余邪;而且,攻邪应乘其病势,因势利导,顺势驱邪。然而,由于攻逐病邪,往往会使正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又应当扶补正气以调理善后。他讲:“必攻之使其人虚弱,病乃可愈,即此义也。始表散之,继清泄之,乘其外发而散之,因其内留而泄之,散而泄之,泄而散之,而邪可净矣,而其人有不虚弱者乎?是又在调理之得法也。”

2.6 邪伏膜原治法流变:吴又可创达原散(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治疫邪初伏膜原。王子接以吴又可达原散为主方,并参考《圣济总录》之常山饮、《简易方》之七宝饮,去白芍,加常山、石菖蒲、青皮,经过加减化裁使之更适宜治疗间日疟。雷少逸创芳香化浊法治疗暑湿秽浊初犯膜原,又以宣透膜原法治疗湿秽之邪乘入膜原。薛生自从湿热阻遏膜原证治,仿吴又可达原散,用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宣透膜原,辟秽化浊。俞根初、何秀山提出达原实为和解三焦,俞氏加减化裁吴又可达原散,作柴胡达原饮,创“和解三焦”之法治疗邪伏膜原证。

3 结语

膜原为人体内一特殊的部位,居于半表半里,外通肌腠,内近于中焦胃腑,为手少阳所主(何廉臣在《增订通俗伤寒论》中语:“手少阳经,外主腠理,内主三焦膜原。”)。膜原为内外交界之地,又为三焦之关键和门户,“凡外邪每由膜原入内,内邪每由膜原达外”。故而,邪伏膜原证应从调整少阳三焦人手,治疗可以通过条达三焦气机的方法,使腑气得通,体内的气血津液疏布运化得到改善,一部分邪气可以从二便排出,一部分邪气可以从卫表排出,最终达到邪去而正安之目的。邪伏膜原证多为湿热秽浊之邪侵袭并伏于膜原,为湿热邪气居于中焦气分的一个特殊证候,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舌苔白腻垢浊,厚如积粉。临证应根据这一特征迅速识证,抓住时机,正确施治。由于邪伏膜原,邪气散漫弥布,范围甚广,而且往往与体内的痰浊、宿食等内在伏邪兼夹,故而使邪气不易驱除,因此要及时使用“开达膜原”之法,应用槟榔、厚朴、草果之类辛香燥烈的药物,直接作用于邪气所潜伏之部位,或者使湿热之邪直接得以化解,邪气消散随卫气达于肌表,或者使邪气凝聚还入于腑,转化为阳明实证。通过这样的证型转化,把比较复杂的证型转化成相对较为容易治疗的证型。邪热之势不重者,透邪气达于卫,并“乘其外发而散之”;邪热之势较重者,使邪气入于胃腑,故“因其内留而泄之”,则“邪可净矣”。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削弱病势、转化证型、驱逐病邪为邪伏膜原临证治疗的三大关键,治疗中更应灵活把握,以求使三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上一篇:浅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风痰瘀虚论治 下一篇:郑中坚运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脾胃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