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中坚运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脾胃病经验

时间:2022-05-13 11:36:58

郑中坚运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脾胃病经验

关键词 脾胃病 柴胡疏肝散 反流性食管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囊炎 肠易激综合征

家父郑中坚,业医55年,临床经验丰富,特别擅长治疗脾胃病。吾随父侍诊多年,受益匪浅,现将家父运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反流性食管炎

家父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是其基本病机,情志不畅、肝郁犯胃是其发病关键,痰浊血瘀是病情发展的必然趋势,故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为其基本治法。取方以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药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香附、郁金、川芎、清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旋覆花、吴茱萸、黄连、煅瓦楞子。烧心明显加白及、蒲公英;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嗳气加沉香、降香。

如治陈某,女,35岁,教师。2006年8月13日初诊。由于1年来工作负担较重,心情忧郁,思虑过度而出现胸脘部灼痛,咽中异物感,随情志改变,伴嗳气泛酸,胃纳下降,大便干结难解,舌边质红、苔薄黄,脉弦。曾服用奥美拉唑片(洛赛克)等西药效果不显。胃镜示:食道下段粘膜充血、轻度糜烂。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证属肝胃郁热,痰气交阻。治拟疏肝和胃、降气化痰。药用柴胡、白芍、香附、厚朴、川楝子各10g,清半夏、枳壳各12g,郁金、茯苓、延胡索、旋覆花各15g,煅瓦楞子30g,川芎、苏叶、生姜、降香、甘草各8g。7剂。8月19日二诊:胸脘部灼痛及嗳气泛酸均明显好转,胃纳增加,咽中仍感不适,大便干结如前,舌边质偏红、苔薄淡黄,脉弦。守上方加郁金5g,火麻仁12g。再进10剂,诸症状基本缓解。嘱原方续服半月,少食甜、酸之味。1个月后胃镜复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随访半年未见再发。

2 胆汁反流性胃炎

家父认为虽男女老少皆可得胆汁反流性胃炎,但嗜好烟酒、饮食不洁者尤其多见,情志不舒、情绪波动为其常见诱因,肝脾失调、肝胃不和为其基本病机,故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其基本治法。方拟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味。药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香附、郁金、川芎、延胡索、川楝子、清半夏、白术、山药、薏苡仁、煅瓦楞子。烧灼感明显加白及、蒲公英;痛甚加佛手、玫瑰花;呕恶加草豆蔻、竹茹、陈皮;嗳气加沉香、降香。临床当辨明肝脾两脏失调之原因,如因肝强而横逆犯胃,治疗应以疏肝为主;如先因脾虚而肝木乘虚而克,治疗应考虑培土为主,脾土实即不易为肝木所克。

如治刘某,男,61岁,工人。2007年5月8日初诊。患者有胃痛病史近3年,1周前因心情抑郁,饮酒频多,渐感胃脘部灼热样胀痛,有时攻撑两胁及背,泛吐酸水,口干口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滑。胃镜检查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HP++。证属肝郁气滞,肝胃不和。治拟疏肝解郁、理气和胃。药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香附、川楝子、清半夏各10g,川芎、黄连、玫瑰花各6g,延胡索15g,煅瓦楞子30g。3剂。5月11日二诊:胃脘部胀痛稍见好转,灼热感、攻撑痛、泛酸口苦如前,伴有胸闷烦躁、夜寐不安。遂加瓜蒌实、白及、合欢皮各15g,连翘心10g。再投10剂后脘痛灼热、泛酸口苦、胸闷心烦均已改善,夜寐转安,大便转调,而纳转差,苔白脉滑。故原方去瓜蒌实、黄连、煅瓦楞子、白及,加白术、茯苓、山药各12g,薏苡仁30g。续投10剂后纳增如前。因患者拒绝胃镜复查,故嘱上方续服10天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3 胆囊炎

中医学认为,胆囊炎是由于饮食不节、情怀不畅、肝胆气郁以致胆失通降而发病,故家父多以疏肝利胆止痛为法,方用自拟柴胡利胆汤加味,实为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四金汤”化裁。药用柴胡、白芍、枳实、甘草、香附、郁金、川芎、延胡索、川楝子、茵陈、生鸡内金、广金钱草、过路黄、马蹄金、虎杖。湿热明显加龙胆草、大黄;瘀血加桃仁、丹参;阴虚加生地、麦冬、玄参。临床应注意的是急性胆囊炎一般伴有中热,胆囊炎化脓时可有高热和寒战,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故应配合西医抗炎治疗。

如治蔡某,男,45岁,工人。2006年12月6日初诊。前一天晚餐因饮酒较多,于夜间12时许突发右上腹疼痛,阵发加剧,并向右肩胛区放射,恶心呕吐,腹胀矢气,伴见恶寒发热,舌质红、苔黄而腻,脉弦而紧。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病史1年余。体检:T37.9℃,右上腹压痛,墨菲氏征阳性。血常规:WBC15×109/L,中性粒细胞83%。B超示:胆囊增大,大小约8.0cmX3.3cm,胆囊壁毛糙。诊断为胆囊炎。证属肝胆郁热。治拟疏肝清热、利胆止痛。药用柴胡、香附、郁金、生鸡内金、大黄、川楝子各10g,白芍、枳实、延胡索、马蹄金各12g,茵陈、广金钱草、过路黄、虎杖、丹参各30g,川芎、甘草各6g。4剂。12月10日二诊:右上腹疼痛明显减轻,放射痛消失,恶心呕吐改善,微恶风寒,腹胀纳呆,大便微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T 37.2℃。原方去大黄,加厚朴8g。6剂。12月18日三诊:自诉已无明显不适。测体温正常,血常规复查正常。B超复查:胆囊大小约7.2cmX2.5cm,胆囊壁稍毛糙。原方加减续服近2个月。B超显示胆囊大小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4 肠易激综合征

家父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因胃肠功能紊乱而求医的患者常有情感方面的障碍,提示症状可能与情感、痛觉异常有关,而疏肝理气能明显改善情感和痛觉异常,疏肝的中药能明显缓解和改善症状,故基本方仍以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为主。药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香附、郁金、川芎、厚朴、延胡索、川楝子。一般便秘型合大柴胡汤加减,腹泻型用自拟柴郁诃子汤加减。

如治吴某,女,21岁,学生。2007年2月14日初诊。反复腹胀腹痛近2年,痛即欲便,便质稀糊状,或见粘液便,日解3~4次,便后痛缓,精神紧张时发作更频繁,曾行结肠镜等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但治疗半年余症状反复,效果不佳,患者放假回乡后求医于家父。舌苔淡黄稍腻,脉弦略数。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证属肝郁热滞,肠腑失调。治拟疏肝清热、理气止痛。药用柴胡12g,郁金、白术、凤尾草各20g,白芍、香附、川楝子、枳壳、陈皮、炮鸡内金各10g,神曲、炒山楂、延胡索各15g,川芎、防风、甘草各6g。7剂。2月21日二诊:大便次数减少,日解1~2次,粘液便时多时少,腹胀腹痛稍有改善,肠鸣漉漉,口苦,舌苔薄黄。上方去炮鸡内金、神曲、炒山楂,加黄连5g,木香10g,马齿苋15g。7剂。2月27日三诊:腹痛偶作,粘液便亦少,质稀糊状如前,口微苦。方回柴郁诃子汤化裁。药用柴胡、煨诃子各12g,郁金、白术、凤尾草各20g,炒白芍、香附、川楝子、枳壳、炒葛根、炮鸡内金各10g,神曲、炒山楂、延胡索各15g,川芎、甘草各6g。继服10剂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后因返校读书带药不便,改用中成药巩固治疗。暑假归来笑脸相见,食后偶有腹胀,大便已经恢复正常。

上一篇:膜原及邪伏膜原学说源流 下一篇:三复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