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意蕴

时间:2022-07-29 08:57:58

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意蕴

摘要: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有不同的特点,舞蹈主要是运用一系列动作、节奏、表情等多种因素以达到传达感情的目的。舞蹈艺术的目的不仅在于形态的美,更重要的是借助形态动作来表达感情,并通过舞蹈语言和舞蹈形象来显现一种由在的生气、情感、灵魂和精神,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蕴。

关键词:审美特征;审美意蕴;情感性;象征性;节奏性;动作性

舞蹈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不同,它的显著特征是:舞蹈以人体动作为手段,借助节奏、表情等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以此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物质手段是不断运动着的人体,而不是空间幻觉视像或画面上的人体,因此,舞蹈艺术具有一些自身特有的审美特征,同时舞蹈审美意蕴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要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易于被观众接受和欢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抒情性、象征性

艺术都有很强的抒情性,但舞蹈艺术的抒情性是最为强烈和突出的,有人甚至认为它就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只是它的情感表达有不同的方式:舞蹈受人体动作的限制,它不能以语言的形式诉说,不宜直接摹拟生活中的情节。在这种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有韵律的肢体动作,甚至是带有感情的动作表现高度概括化的精神面貌,抒发内心的情感。

古人对舞蹈的抒情性早就有所研究。“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成语“手舞足蹈”的来历。从这几句话来看,古人把舞蹈看作是抒发感情的最高形式。从表演的形式来说,舞蹈往往采用象征、比拟的手法,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抒发感情,让观众从中去体味这种感情,而不是靠台词、靠讲述复杂曲折的故事去感染观众。

舞蹈没有台词,一般只有音乐和场景的烘托和配合。这是舞蹈感情的表现受到~定的制约,但这样的也促使舞蹈寻找更加适合的表达手段,因此有了更加广阔、独特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或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突出明显。情绪舞的感情之强就不用说了,情节舞虽以情节为重,但本质仍然是强烈的抒情性。舞蹈《天鹅湖》第二幕中王子与天鹅初次相遇时的~大段古典双人舞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细腻地表现了奥杰塔从恐惧、提防、抵御到放心、信赖,继而萌发爱情、腼腆含蓄的复杂感情变化过程,其感染力非常强烈,称得上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舞蹈主要不是再现生活,而是抒发感情,舞蹈的目的就是抒情。舞蹈的抒情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舞蹈与戏剧相对比来看,虽然同样以人体动作为传达手段,但戏剧中有对白等表现手段,可以直接通过对话来说明人物和地点的名字:而舞蹈主要让观赏者从人体的舞姿、旋律中感觉和联想情节和故事,这就要求舞蹈动作要有强烈的情感性在里面。戏剧人物动作强调摹拟生活,要求服从于一定人物性格和规定情景,而舞蹈则更强调形体美,所服从的主要是情感方面的规律。舞蹈中的动作,于现实中的动作是由区别的,舞蹈艺术既要考虑动作的逼真性,更要注意动作的美观性。现实生活中的动作虽然也可以表达情感,但视觉不会非常强烈。在舞蹈中,因为没有语言的辅助,一切都得靠动作来表现,这就需要对生活中的动作进行形象的提炼,使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出舞蹈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也正是如此,舞蹈的抒情性才会变得那么强烈和明显。当然,抒发感情的舞蹈和生活,两者也不是完全分开的,只是反映生活不应理解为机械摹拟生活。总之,舞蹈是用人体为表演的物质手段,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连续运动队的优美的形体动作,即用经过提炼、组合和美化了得人体动作来抒发感情、反映生活队的艺术。

舞蹈是用人体的动作姿态来代替日常生活的言谈话语,通过舞蹈者的肢体动作完成人物活动、性格的刻画。它不同于文字、声乐等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舞蹈是没有台词的。只能把有声的东西,变为无声的情感交流。因此,这就存在一种转化,都必须彻底地转化为舞蹈特有的语言:“它的空间是造型的;时间是音乐的;主题是幻想的;动作是象征的。”造转化的过程中,舞蹈的动作等都带有了一层象征意义,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因此,舞蹈具有象征性和虚拟性。在现实生活中,少女不会踮起脚尖走路,小伙子也不会托举动作抒发倾慕之情。但是在舞蹈艺术上不但被承认,而且被认为是美的象征,可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舞蹈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照搬照抄。因此可见,舞蹈这些特殊的语言都有其象征的意义,因此,欣赏舞蹈不要苛求与现实的相同,而要发挥想象,明白舞蹈语言的特殊含义。

舞蹈与体操和杂技不同,体操和杂技展示的人体的各种技能和技巧,包含的感情因素很少,它所现实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人体技巧。而舞蹈艺术就不同了,它把人体美只是作为一种媒介和手段,目的在于表达人们的一种思想感情,反映一定的主题,舞蹈者的动作不是单纯的炫耀技巧。在舞蹈中,任何姿势都有象征的意义,它们可以被有意识的控制,通过这些姿势我们才能看懂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舞蹈的姿势是从现实生活中不断提炼、升华而来的,是经过漫长的艺术实践,逐步摆脱了个别“具象”的东西,而抽象升华为“程式”“类型化动作”,从而被广泛运用于与原来具象内容相差甚远的方面、领域,例如用来表现人的内在情感。舞蹈的发展离不开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中,才会被广大观众接受、理解,舞蹈的存在才更有意义。

至于那些通俗的民间游乐活动与节目集会上,人们常戴着各种假面具尽情歌舞。从面具上可以区分出老、幼、男、女,以及哭、乐、悲、愁等形色各异的人物。这种舞蹈将虚拟与象征的审美特征融于一个整体之中,增加了直观的审美效果,让观众更加直接地看清了舞蹈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这几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对照,我们更可以看出舞蹈艺术的象征性和虚拟性。绘画雕塑都是以实际存在的物象来表达思想内涵的,它有实在的造型存在,杂技武术只是单纯的动作技能,它没有虚拟性。舞蹈就不同了,它实际存在的身体只是一个中介,所显现的动作并不是它要达到的目的,重点在于它通过动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正是从这几点上,我们可以得出舞蹈具有象征性的结论。

二、节奏性、动作性

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性,但音乐是听觉艺术,所以其节奏性是非直观的,舞蹈艺术是人体艺术,主要通过动作来表情达意,所以其节奏是直观明显的。人体动作的快慢、强弱等就形成了舞蹈的多种节奏。

别林斯基曾把古典芭蕾舞比喻为从台座走下来的活的雕像。从舞蹈艺术塑造优美的艺术造型来看,这个比喻是颇为贴切的。舞蹈者把自己各种高超的技能凝聚成各种身体语言,这些形态各不相同的动作都带有明显的韵律美,使舞蹈就有了节奏的美,给观者以很强视觉冲击。舞蹈的律动是人体动作得以表现的组织形式。它的基础是节奏,当严格意义的音乐尚未出现时,节奏就已经存在并和舞蹈结合在一起。例如,单纯的拍、敲就已具备了节奏的意义、舞蹈中的节奏、音乐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推使舞蹈向更加高级的境界发展。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舞蹈艺术者的探

究,舞蹈艺术必会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舞蹈艺术的节奏性是人体的韵律,所以,表现出来的这些节奏性和动作都是带有感情的,也就是人内在的感情和思想促使了这些动作的安排,在舞蹈艺术中,自然产生了各种丰富的肢体语言,使观者在欣赏时领悟到舞蹈者的思想。当然,这种带有感情的节奏和动作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只有如此,才能被广大观众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只有如此,才能被广大观众接受。如果缺少了感情,舞蹈也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舞蹈也可以说是动作的艺术,舞蹈通过人体的动作或说是节奏来表现内在的情感,情感以动作作为依托,如果能将动作与情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那就是成功的舞蹈艺术。舞蹈要表达喜怒哀乐,还是要塑造人物形象都要以动作为依托,展现在观众眼前。不管是民族舞还是现代舞,离开了动作也就不能称之为舞蹈了。

当然,中西方的舞蹈动作节奏是不尽相同的。西方古典舞蹈的动作多是呈放射性的,尽情地舞动身躯,似乎想摆脱地球的引力,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芭蕾。最为典型的芭蕾绷起足尖的站立,形成舞蹈家向上升腾、放射的效果。芭蕾舞侧重于下肢的动作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跳跃。在跳跃中,人体向外拓展,动作优美。在中国的舞蹈中,就少有这种表现形式。中国的舞蹈,包括日本、印度、朝鲜等东方舞蹈,特别是民族舞蹈是另一种造型风格。舞蹈者是站在地面上的,其动作比较含蓄。一般来说,很少把脚高抬,他们沿着一定的几何图形,缓慢地移动脚步。与西方舞蹈不同,臂和手的动作千变万化,而且极为重视,双臂一般都围绕着身体运动,像舞蹈《千手观音》主要是运用手臂的多种变化来完成的。此外,在我国的古典舞姿中,手腕与脚腕大都是弯曲,极少有绷直的现象。这样,就不能形成类似芭蕾一样大的放射状。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艺术也出现了不断渗透的趋势。西方舞蹈大量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舞蹈的表现形式。西方也吸收了东方舞蹈的一些因素。形成了现代的中西方舞蹈相互渗透、相互吸取对方精华的趋势。今天的中国舞坛上“开、绷、立、直”的形态原则在蔓延着,趋向于放射、外拓的姿态不断地出现在中国古典舞蹈中。这种相互学习会促使舞蹈艺术不在拘泥于原有的艺术形式,从而有一个新的突破。

三、题材、动作、情感在舞蹈审美意蕴中的重要作用

舞蹈的题材选择常常融入“时代精神”,所谓的“时代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能鼓舞人们斗志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进发无穷的力量,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能使人深切的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时代精神”不是某些人追求的所谓“时尚”,在当前的一些创作作品中,有一些人追求的“时尚”背离时代,远离生活,表现他们自身的与时代极不合拍的精神和内心世界,这是我们应该坚持摒弃的。优秀的舞蹈作品能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们从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中,领悟一种精神情操的美,是人们对生活、对社会产生一种深切的爱,那么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语言,在舞蹈意象的特定情境中,构成动作的姿态、节奏、速度、空间走向、动作力度,在音乐、舞美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下,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展示无数复杂的心境和情感冲突,使舞蹈艺术在连绵不断的起伏跌宕中展示内容,创造各具特色、生动鲜明的舞蹈意象,具有造型美、流动美、情感美的巨大欣赏价值。如《春蚕》根据唐朝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把春蚕、蜡炬的献身精神体现了出来。编导着重塑造和体现春蚕的心灵美,突出了春蚕造福人类的品格。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设计了一片硕大透明的桑叶,叶子背后是充满曲线美的“春蚕”(演员)。通过演员优美的双臂动作和手中飘渺的纱巾,表现春蚕吐丝作茧自缚的过程,展示“丝方尽,情不断”的意境,并从中给观众以春蚕丝尽至死无憾的深刻思想内涵。这个作品表现的是春蚕,实际歌颂的、给人的启示是献身精神。

舞蹈动作要求以简代繁,讲究生动传神,强调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内在的神韵,抒发主体的胸臆情怀。从整体追求上看,含蓄蕴藉、追求神似,注重当众展现人物的灵魂和情感,注重整体效果的传神写意。虚拟的动作表演重在动作的高度美化和感情的充分抒发,创造出剧情需要的舞台环境和氛围,使舞蹈表演更加自由,拓宽表现生活的领域,超越有限的“实境”,营构无限的“虚境”,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古朴、高雅的审美境界。表现手法的突出特点是夸张、变形,追求超乎常形之上的艺术真实,旨在调动观众的想象,共同完成审美意象的创造,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舞蹈艺术和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在建构自己的艺术大厦时,情要真,意要深,而情真需要创作者对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意深则需要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有高屋建瓴的理解和认识,只要情真意深,形象必然丰满,作品的哲理品格也便会透过情节自然浮现出来。例如《闪闪的红星》中冬子妈英勇牺牲的舞段,烈火熊熊,英勇顶立火中;震撼人心的音乐旋律,满场红彤彤的灯光;叠印出潘冬子一句无声的“妈妈!”给观众以极大的冲击力,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引发了大家强烈的精神共鸣。现代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整个人类的感情”。这种以整体探索、整体品察、整体把握为背景,将哲理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毕竟在更清醒的理性和更深沉的情感上观照了人类整体,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舞蹈的形式美,技术性极强。但这种形式美和技艺性,都是发自人体自身的,外部的形态美和技艺,都不可避免地与人体内部情感相通,受其支配并表现情感,不是这样,就失去了舞蹈的真谛。舞蹈作品的生命源于人体内部的精神情感,舞蹈的情感是细腻的,它所创造出来的意蕴亦是独特的。在舞蹈商业化、国际化的今天,舞蹈所有的优势应该加以发扬、传播,同时也要加以发展来适应当今的社会。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舞蹈也不例外,从以上审美特征和舞蹈意蕴来看,舞蹈与其他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当然舞蹈也不是孤立发展,它要吸取各种艺术方面的因素为自己所用。舞蹈艺术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道多彩亮丽的风景,诸多舞蹈工作者正在不断地、以自己独特的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角度及其感悟,不竭地升华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为社会注入美的泉流。认识舞蹈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蕴,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加深对舞蹈的认识,不管对创作和欣赏舞蹈都有一定的益处。

上一篇:对新时代舞蹈及其分类的点滴认识 下一篇: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