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小城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7-29 04:58:17

西北地区小城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内容提要:结合青海省都兰县总体规划的实践,就小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选择和人居环境建设三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小城镇规划阶段,发展定位必须从区域发展和镇域中心两个角度出发明确小城镇的性质及发展方向;用地选择从时间维度上分析历史沿革和现状特征,在要素上分析经济技术和对外交通等,从而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创造良好的绿化环境,塑造特色的景观格局,从而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发展定位;用地选择;人居环境;小城镇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16-03

小城镇是城乡联系的纽带,是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建设小城镇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农村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大的长远战略[1]。改革开放后,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现已走上产业调整、集约发展的道路;而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小城镇却还处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设计以及在若干年内发展多少个小城镇的初步阶段[2]。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人口相互融合,小城镇经济发展较快,其地位日趋重要。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的推进,使西北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由于小城镇的小而全,服务农村连接城市等特点,要搞好一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也非易事。笔者结合近几年的规划实践,以都兰县总体规划为例,针对以往小城镇规划中在发展定位、用地选择和人居环境建设三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探讨[3]。

一、西北地区小城镇发展现状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恶劣,基础服务设施差,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特别是城镇化发展程度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尤为滞后。

(一) 数量少,通行成本高

地广人稀,腹地范围大,空间联系不便,不利于开阔商贸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大,特别是交通建设成本高,致使投资综合效益低,影响了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规模小,辐射带动弱市政工程设施修建和社会服务设施供给形不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导致城镇功能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从而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差,综合功能降低。

(三)功能单,服务层次低在西北地区小城镇中,集贸型城镇占85%以上,职能以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行政医疗、文教服务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经济的主体为农业,乡镇企业多属初加工,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限制了优势资源利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难以承担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四)环境差,人居水平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明显偏高,建筑质量差,容积率低,闲置土地未得到及时利用和置换,生态环境恶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尚有较大距离。

(五)资金缺,人才技术匮乏

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软硬件条件差,绝大多数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的人才和技术力量匮乏,致使小城镇建设中乱占乱建现象普遍,对整体布局造成不利影像,不利于城镇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二、研究区概况

都兰县地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总面积4.527万平方公里,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农牧业和资源大县之一。东与海南州的共和县和兴海县接壤,西靠格尔木市,南和玉树州的曲麻莱县及果洛州的玛多县毗邻,北接海西州州府德令哈市,西北和大柴旦行政区相连,东北与乌兰县相接。县城驻地察汗乌苏镇位于县域东部,海拔3 180米,东距省会西宁市428公里,北至海西州府所在地德令哈市217公里,西到新兴工业城市格尔木市374公里。109国道从县城穿过,交通较为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生产力水平跃上新台阶,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2亿元,是2000年的4.8倍;地方财政收入3 609万元,是2000年的2.91倍;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0.32∶0.55调整为1∶1.37∶0.99,第二、三产业得到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4 028元,是2000年的2.32倍。

三、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是从城镇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出发,结合城镇自身发展的特点,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判断。其核心是解决城镇在规划期内所应承担的作用,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综合性的特点[4]。如果在城镇的定位问题上,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或研究不透彻,即使总体规划做得再细,再具体,也将因目标和结构的不合理,给城镇发展带来全局性的问题,犯历史性的错误。因此发展定位被认为是城镇规划中的头等大事。

城镇的发展定位必须在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分析论证。任何一个城市、区域、经济体的发展,既有内部发展动力,又与其外部区域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范围内的中心,是连接城乡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桥梁。因此,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必须从镇域甚至更大的范围来分析确定。在编制规划时,首先要细致分析区域资源特点,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及小城镇在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再从镇域中心的角度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及发展方向。

都兰县的发展定位在对县情充分把握的基础上,从区域的角度入手,在省域范围内考虑其扮演的角色。首先,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角度分析,省域中西部的城镇稀少,且规模较小,带动和辐射功能不强,而西宁、德令哈、格尔木等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较远,辐射和带动作用鞭长莫及。因此,需要一个相当规模的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其次,都兰县位于青海省的中部,交通方便,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农牧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开发潜力巨大,经济发展的后劲较足,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最后,考虑到都兰县的城镇全部偏居于县域东部,相距较近,并且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5%以上,经济最发达。为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规模集聚效应,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规划以县城为中心,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形成6~8万人的城镇拓展区(包括察汗乌苏、夏日哈、香日德三个建制镇、香日德省属农场和香加乡、热水乡两个集镇),从而发展成为仅次于德令哈、格尔木市的省内第三级中心城市。

对于县城而言,在全县三个城镇中规模最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行政管理机构集中,市政基础设施最为完善,其对今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必然起组织、管理和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开发生态农业和绿色副食品加工,发展环境污染小、以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以商贸服务和物资集散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基于以上分析,都兰县城的城镇定位为集工商贸为一体的高原绿洲城镇。

四、用地选择

城镇用地选择是城镇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如何恰当地处理好小城镇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是西北地区加快小城镇建设中普遍碰到的问题。城镇建设用地恰当与否,关系到城镇的功能组织和布局形态,对建设的工程经济和城镇的运营管理都有一定影响[4]。用地的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确,将会形成永久性的错误,对于有限的建设发展资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以说城镇建设用地的选择是城镇总体规划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大问题。

规划从用地发展的历史沿革入手,分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确定科学合理的用地方向,保证城镇建设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县城依托109国道发展,对其有很大的依赖性,用地规划必须在保证国道畅通无阻的前提下,进行用地选择布置[4]。

县城沿109国道东侧呈带状展布,用地开阔,向各个方向都有发展的余地和可能,图1。

图1 用地选择分析图

一是向南或向北发展方案。城镇南北向过于狭长,导致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降低;二是向西发展方案。首先过境交通穿越城区,不利于交通组织,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安排带来诸多不便;其次由于县城以西为二类建设用地,布置各类建筑时需采取工程措施,使建设成本费用增大;再次城西的现状用地为保护较好的杨树林地;三是向东发展方案。城区以东现状为闲置地,仅生长有少量林木,并且在用地评价上属于二类建设用地。综上所述,城市用地向南或向北发展会受到由于南北向过长经济技术带来的阻力,向西发展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对外交通,因而向东发展是城镇用地的最佳选择。规划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采取以向东发展为主,向南向北发展为辅,坚决禁止向西发展的方案进行城市的各项用地布置。五、人居环境

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是人类发展中最基本的课题,也是城市规划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可居性是人居最基本的要求,环境是人类生存最本原的基础和条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条客观规律[5]。西北小城镇的立地条件一般都比较差,并且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实现山川秀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把环境治理、保护和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严禁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坚持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和荒漠化治理为主的绿化工程,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优先,创造良好的绿化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优美的生态环境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规划从实际出发,着重考虑城市防风林、组团隔离带、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地建设。在城镇营造200米宽的防风林,形成环绕于城市的绿色环带,与农田防护林网连为一体。为了保障城市各功能区运作有序,在城镇组团间设置10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同时也是城市林地向城市渗透的通道。公共绿地成点状均匀分布,使居民能在10分钟左右到达有相应绿化环境和设施的绿地。道路绿地要兼收荫景净的综合效益,不仅要提供清新空气,有荫可乘,同时也要有景可赏;交通主干道两侧留有20米宽的绿化带,形成绿色景观带。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城在林中,举目望绿,出门见荫的优越绿色条件,使生活环境绿色化。

(二)以人为本,塑造特色的景观格局在规划设计中,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合理进行布局,综合考虑各项基础工程设施。为了增加城镇的可识别性,增强城镇的环境景观,对城镇道路的出入口、主要道路的交叉口、街头小游园、绿化广场以及能代表城市形象的公共建筑等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形成标识符号,树立不同的风格。置身于城市内部环境时,能够感受到内部空间的变化,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建筑特色和文化传统。对建筑物的高度进行限制,商业建筑以三到五层为主,居住建筑则以二层到三层为主,形成一个中间相对较高,四周相对较低,为防护林网的空间格局,使都兰县具有自己的城镇形象和性格特征。

六、结语

一是都兰县城的规划只是西北地区小城镇的一个范例。在欠发达的西北地区,由于长期历史发展和区位、经济、社会条件的原因,经济发展缓慢,人口素质低,发展条件不如东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条件下,必将迎来新的建设高潮,我们必须正视自身的特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科学分析城镇的发展定位,确定合理的发展建设用地,注重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发展定位必须从区域发展和镇域中心两个角度出发明确小城镇的性质及发展方向,确定都兰县城的城镇定位为集工商贸为一体的高原绿洲城镇;三是用地选择从时间维度上分析历史沿革和现状特征,在要素上分析经济技术和对外交通等,从而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确定都兰城镇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采取以向东发展为主,向南向北发展为辅,坚决禁止向西发展的方案进行城市的各项用地布置;四是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创造良好的绿化环境,塑造特色的景观格局,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严禁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坚持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和荒漠化治理为主的绿化工程,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08JK168)。

参考文献:

[1] 万美强.山区小城镇最终规模控制法――以松滋市刘家场镇总体规划为例.中华建筑[J]2006,(09):56―57.

[2] 单德启,赵之枫.从芜湖市三山镇规划引发的思考――中部地区小城镇的规划探讨.城市规划[J]2002,26,(10):41―43

[3] 武联,李建伟. 地域环境与城镇特色关系初探――以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为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6,36(05):841―834.

[4] 邓春凤. 过境交通与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关系探讨――以安徽省岳西县温泉镇为例.小城镇建设

[J]2008,(11):71―73.

[5] 邹德慈.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城乡规划.城市规划[J]2002,(07)

[作者简介]李建伟(1976―),男,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讲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刘科伟(1962―),男,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2010-10-21

上一篇:制度绩效审计初探 下一篇:中小企业ERP应用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