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习惯了 等

时间:2022-07-29 02:43:47

在法国习惯了

从法国知名学府留洋归来,在首都谋到一份让人艳羡的工作,――就在所有的人都认为我的儿子已经光鲜出笼的时候,我却掸去他一身的珠光,把他硬拽回身边,回炉。

无数惊诧的眼波向我扫来,仿佛我折了儿子飞翔的翅膀,可我管不了那么多了。

说来话长。

儿子小玺从小到大一直是我的骄傲,他的学业跟他的长相一样儿出众。从小学到高中,他都是年级里的三甲。高中毕业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考上了南大,大一没读完,他又张罗着考出国门。别说,完全凭他自己的努力,大二的时候,他就端然坐在了法国梅斯大学的教室里攻读IT课程。说真的,那些年,我收获了太多羡慕的目光,美!尤其让我欣慰的是,儿子留学海外没花家里多少银子,也就大二那年由我这个老爸供着。我们并不阔绰,倒也算得上殷实,让儿子衣食无忧还是没问题的。到了大三,儿子根本不需要向我们伸手了,奖学金和打工的收入让他在法兰西过得有滋有味,――他赶巧谋到了一份差事,为当地的一家IT公司编程,老板很赏识他,给他的薪水相当可观。这让儿子租上了一套两居室的公寓房,还开上了一辆相当不错的二手车。其间我和他妈妈也曾飞到法国去看望他,但见儿子的房间家用电器齐全,饮食起居舒适便捷,那条件是国内一些30来岁的白领都难以企及的。记得当时我们两口子四目相望得意至极。唉,谁曾想,彼日之得意竟然孕育了今日之失意呢!

话说儿子学成归来,潇潇洒洒昂昂然一青年才俊,他心也高气也傲,剑指北京IT圈誓必一展宏图。以他的学识履历,在首都谋份理想的职位确非难事。很快的,他就成了一家网络公司的职员,初始月薪5千元。儿子一开始嫌钱太少,可国内人才市场目前买方坐大,他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表示先屈尊。按说这5千元对寻常后生来说是不少了,可对我那宝贝儿子来说简直就仅够塞牙缝的。在法国的生活于他已然形成某种惯性,居室不能小于100平方米,家用电器得一应俱全,室内装饰得有点儿品位,房子得定期有人打扫,喝咖啡吃西餐,玩情调,饮食起居一切比照他在法国的标准。儿子的口头禅是,“这在法国很普通啦!”每当这时我总要耐着性子跟儿子解释,儿子,那可是法国,怎么说也是发达国家,你在那边的生活标准,或许在当地只是丙级,可在眼下的中国,也许就相当于乙+,你这个收入,仅够你解决栖身之所、一般的生活费用呀,别的挑费你可怎么办呢?

我担心儿子钱不够花销的,儿子自己呢,人家才不去走这个心思呢。不是还有老爸吗,老爸不是兜里还小有积蓄吗,老爸不是还开了个小公司吗?――这个也是我几个月以后才估摸出来的,别误会,人家孩子自个儿可什么也没说呀。他的表达非常委婉:

“爸爸,我得有辆车用,在法国习惯了,我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放在挤地铁、抢公交这类无聊小事上呀。”

嗨,买就买吧,老爸赞助,来辆夏利代步,或者普桑,大众公务车,行了吧?

“那哪行,我在法国开的还是雪铁龙呢,怎么着也得标致307。”

儿子说得轻描淡写,就像买棵萝卜白菜一样,那副举重若轻的样子让你简直不好意思批驳。我感觉嗓子有点儿冒烟了,使劲儿咽了咽吐沫,说,“儿子,以你现在的收入,好像不宜享受这样的生活吧?”

轮到儿子惊奇了:“爸,这不是很普通很正常的生活吗?谈何享受?我在法国――”

我赶紧扬起盾牌,“得得,您就别提您在法国怎样怎样了,睁大眼睛看看,您现在究竟是站在哪块土地上?”

“嗨,爸爸,我这不都习惯了吗。我总不至于都会用英语写学术论文了,还循规蹈矩地假装从ABC开始读吧。”

“在法国”,“习惯了”,这是我从儿子那里听到的最多的两个词组,这也是一切奢侈生活的最堂皇的理由。在海外发达国家的舒适生活已经把儿子的口味吊上去了,他好像一时真的下不来了。我内心里死劲儿挣扎了几天,得,307就307,这车配好了,总该OK了吧,你就让老爸过几天消停日子吧。

谁曾想,还不到一个月,儿子又发来短信,说需要配套阿曼尼西服,赶巧专卖店在搞促销,打8折,也就万来元,比在法国还便宜一截,特划算。什么,就万把元?

当然,这还远远没有结束,事实上,准确地说,一切才刚刚开始,他得配最新版的苹果笔记本,他得有两双其乐休闲皮鞋。这一季LV的领带和手袋满有型,手表也该换啦……什么?我这还叫奢侈,你知道吗?我们一起回国的刘宇,护肤品以前必用SK-II,现在改用XX了,都是习惯了。生活总得讲究点儿品位吧,凡事都将就,活着有什么意思,再说了还真是不适应啊。就像让一个习惯威士忌的胃去迎合二锅头似的,它就是不服呀,没办法。

一年过去了。

我再也忍受不了儿子,和他的无所不在的法国品位,以及与这无所不在的法国品位相匹配的没完没了的金钱援助,――于是,我把这个有品位的青年才俊给揪回了家,让他老老实实地在我们的小公司里干活,我盯着。

错的不是奢侈

在一些少小出国的留学生里,李公子的做派带有某种样本色彩,所以为此苦恼的并不仅仅是李洋这么一个家长。这现象说怪也不怪,别说是在发达国家生活了几年,就眼下的中国高校校园里,对于一些从贫穷地区来的大学生,尤其是女生,不还有这样的顺口溜吗: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一个年轻人,在一个相对优越的环境里呆惯了,入了人家的俗,原本无可厚非,――这里我想非议的不是奢侈本身,而是别的。

我和李洋一家还算熟。我决定拜访一下小玺。风度翩翩的他习惯性地眯着眼睛把我的衣着打量了一遍,忍不住点评道,“色彩搭配的不错,质地也还将就,只可惜除了这个手包,别的都没大来头。”

我点点头,老老实实地告诉他:“刚刚贷款买了房子,钱都缴银行了。这么大了总不能还啃老吧。”

李玺狡黠地瞥我一眼:“你该不是我爸的说客吧?是也没关系。我正愁没人跟我理论呢。”他侃侃而谈,“别说我这算不得奢侈,即便是,又怎么啦?奢侈还是节俭,只是不同的生活态度,都是中性的,无所谓孰是孰非。奢侈也好,或者我爸爸称之为虚荣也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这些,这个社会或许就没有文明……”

好不容易我能插句话了:“这好像不是奢侈不奢侈的事,如果你自己的财力能达到的话,自己消费自己买单,你想怎样就怎样呗。你呀恕我直言,消费观欧化了,品位上去了,可消费的基础依然是老一套,啃老。这样的中西合璧,有几个家长不上火呢。”

李玺自知理亏,――他这样冰雪聪明一个人,这样浅薄的道理还用人说?只不过习惯成自然,无来由的贪图享受有时候也是一种瘾,需要慢慢戒。只是生活水准从低往高走,好适应,从高往低落,还真得磨合一阵子。这其间家长的举措很重要,当狠心时您还真得狠狠心,掐断他的“援头”。在经济来源上做减法,不迁就他,让他自享自挣,再授以务实的理财观,慢慢地,孩子或许也就从慵懒的无度的享乐中走出来了。――光说没用,道理谁都懂,关键还看家长怎么狠下心来去做。

李洋最近好像做得还不错。

值得深思的是,小玺并不是“独一个”,在眼下中国的许多家庭都不乏其人。什么样的树结什么样的果子,教育是有因果逻辑的。就小玺而言,他之今日,绝非仅仅的法兰西巧撞肥差所致。倘若深挖一下根由,不难发现这尤其跟他爹娘长期践行的偏颇的英才教育有关。小玺学业上一直一帆风顺,像许多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一样,李洋夫妇始终贯彻“你只管学习,别的什么都别管”的家教方略。只要成绩好,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根本就不考虑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譬如责任心的培养,合理有度的理财观的熏陶,等等。导致孩子从小到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坐享其成,脑子里倒是装满了知识,――可也仅仅只有这些知识。如此又怎能识得生活之百味呢?须知单纬的教育是不可能适应多纬的人生的。好在李洋已经深感其忧正忙着亡羊补牢,还有很多父母却依然在走着李洋以前的路,这不能不让人忐忑。希望这些父母能够从李洋教育个案中,吸取偏颇教育的教训,参悟出人生教育的真谛。

上一篇:大经理的小房子 下一篇: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