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时房产分割问题探究

时间:2022-07-29 02:30:40

离婚时房产分割问题探究

摘 要:《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出台后,与之相关的房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及离婚时房屋产权归属的认定更是备受瞩目。夫妻婚姻关系终止时房屋产权归属问题的相关规定散见在《婚姻法》及其解释一、二、三中,以夫妻取得房屋产权的情形为划分依据,对与之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分析,指出离婚分割财产时应借鉴西方经验,突出保护妇女权益。

关键词:离婚;房屋产权;归属

中图分类号:D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54-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不仅是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也使得房产成为大多数家庭的主要财产。家庭乃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但是,当今社会的现实是家庭关系并不“稳定”,据最高法院统计的数据显示,自2008-2011年全国法院一审受理离婚案件的数量不断增加[1]。离婚,不仅意味着婚姻关系的终止,还会涉及财产的分割、子女的抚养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公平合理地解决,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子女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针对审判实践中遇到法律适用疑难问题,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三)》)。该解释出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目前关于认定离婚时房屋产权归属的法律法规散现于物权法、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一)、(二)、(三),较为零散,夫妻取得房屋方式的不同,离婚时房屋产权的归属也存在着很大差别。

二、离婚时房产分割的不同方式与产权归属

(一)父母参与出资购买的房屋

此种情况在我国较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购买”应当理解为由父母支付了全部的房款,而不应是首付款。此情况下分为的三种情形:

1.当事人婚前,一方父母为双方子女购置房屋且登记于自己子女名下。这视为父母对己方子女明确表示的赠与。根据《物权法》和《婚姻法解释(二)》的相关规定,这毋庸置疑属于该方当事人个人婚前财产,离婚时对方无权要求分割。

2.当事人婚后,一方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此种情形下,《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的规定与《婚姻法解释(二)》第22条第2款的规定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差异。《婚姻法解释(二)》规定:“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一方的除外。”而《婚姻法解释(三)》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视为只对自己子女的赠与。”该不动产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即离婚时对方无权要求分割。

3.双方父母共同出资。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夫妻双方的父母都为购买该房屋而出资的,都属于此种情形。《婚姻法解释三》规定:“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此条款保护了没有产权登记一方的利益,在登记效力优先的基础上承认了出资方对房屋产权的利益,无疑是最高法院的一大创新之处。

(二)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贷款买房,婚后夫妻共同清偿贷款

此种情况更为复杂,其中“个人财产”既可以完全是自己出资,也可以全部或部分由父母出资。在司法实践中,这样的案件也会经常出现:结婚时,房屋的首付是一方父母出资,当时没有明确表明此款项是赠与还是借贷。在离婚诉讼中,一方会以此款是跟父母借贷为由要求先偿还父母的出资再分割共同财产;而另一方会主张此款是对方父母赠送的,不应该返还。在这里,如果该款项的性质被认定为借款的话,那么作为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当然需要返还;如果该款项的性质为赠与的话,还要看是赠与双方还是赠与己方子女。笔者认为,在父母支付首付款时,没有明确表示该款项为借款,就应认定其为赠与;在没有明确表示是赠与己方子女的情况下,就应仍定为是对夫妻双方的赠与。需注意的是,此处的“明确表示”,应是明示,而非默示。在确定首付款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后,又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1.该房屋登记于首付方名下。《婚姻法解释(三)》规定:在此种情况下,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即首付方。而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由取得产权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2.该房屋登记于夫妻双方名下。由我国以不动产登记为房屋产权归属的公示方法,以及《婚姻法》对房屋产权登记方的保护态度可以认定,当房屋产权登记于夫妻双方名下时,该房屋为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双方为共同共有人,依照物权法中对共有财产分割方式的规定对房屋予以分割。

(三)双方婚前共同出资贷款买房,但登记于一方名下

生活中这样的情形也比较普遍,双方因感情、面子、登记费用等问题,往往仅将房屋产权登记于一人名下。婚后当夫妻感情破裂决定离婚时,如果房屋产权登记一方不承认另一方在购房时的出资,意欲将该房屋占为己有,此时,如果另一方不能证明自己在购房时确有出资且不是赠与产权登记方时,其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涉及具体司法实践时,只能由法官根据具体情况认定该房屋产权的归属。从以往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该房屋产权一般归属于产权登记一方,如果对于另一方的购房出资予以认定时,也仅仅是要求产权登记方对另一方给予相应的补偿。

以上便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夫妻离婚时以不同方式取得房屋产权分割方法的规定。这些法条,尤其是《婚姻法解释(三)》,以解决具体案例为出发点,对房屋产权归属的界定及离婚时财产的处理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人民法院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家庭财产纠纷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统一性标准。

三、婚姻法司法解释实施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婚姻法的立法宗旨是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而《婚姻法解释(三)》的价值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未能与此宗旨相一致,有法学界的人士批评该司法解释“不仅是一个夫妻关系与婆媳关系的挑拨离间者,更可能引发深刻的不公平,因为它必然侵害婚姻中通常是弱势一方的女性”[2]。

第一,在“父母参与出资购买的房屋”的第(二)种情形中,《婚姻法解释(三)》将婚后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认定为对自己子女的赠与。对于这一款规定,有学者认为:“父母为子女结婚而购房,往往会倾注其毕生的积蓄,如果离婚时一概将房屋认定为夫妻的共同财产予以分割,势必会违背父母为子女购房的初衷。”“因此,基于保护父母权益的考虑,将父母出资为子女购房视为父母只对自己一方的赠与,比较合理”[3]。这种观点虽符合“人之常情”却不符“法理”。《婚姻法》第17条第4项明确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除第18条第3项规定的即: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以外,归夫妻共同所有。《解释(三)》作为《婚姻法》的司法解释,应严格与其保持一致,不应擅自扩大“赠与合同中只归夫或妻一方”的外延。换言之,婚后一方父母出资购买的房屋,必须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明确约定,才能将该房屋作为出资方子女的个人财产,而不能依据“产权登记于出资人子女名下”来加以“推定”。

第二,在“父母参与出资购买的房屋”的第(三)种情形中,《婚姻法解释(三)》将其认定为“双方按各自父母的出资额按份共有”。从情理上对这一规定不难理解,但是,我国《婚姻法》明确确立了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为夫妻共同共有的原则;并且,《物权法》中关于共同共有的规定也主要适用于夫妻家庭生活中的财产。由此可见,此规定混淆了“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违背了作为特殊身份关系的夫妻双方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有的财产(除约定以外)共同共有的法理基础。

另外,此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起来仍会有困难。如双方对该不动产按份共有,其出资比例如何认定?如果在购买房屋时,双方父母没有签订书面合约以确认双方的出资比例,在具体的诉讼中,如果再出现出资比例的纠纷又当如何处理?在这种情形下,《物权法》第104条作出了明确规定,即“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的份额,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出资额确定;不能确定出资额的,视为等额享有”。因此,当双方无法确认出资比例时,则该不动产由双方等额享有。这岂不是又回归到夫妻双方对该房屋共同共有的局面?

第三,在“一方婚前贷款买房,婚后夫妻共同还贷”的第(一)种情形中,《婚姻法解释(三)》认定当夫妻双方不能达成不动产处理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权归首付方,且由首付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无疑此规定引发的争议和反响是最大的,支持者认为:此项规定可以使那些为了房产而蓄意骗婚的人的阴谋无法得逞;可以在社会上倡导纯粹质朴的婚姻观,改变青年人的择偶观;为司法实践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便于法官处理具体案件,减少社会纠纷。反对者则认为:鉴于我国传统婚姻模式和社会分工的差别,该规定对于妻子一方显失公平,有违《婚姻法》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我国传统的婚姻模式为“男婚女嫁”,大多数家庭的分工模式为“男主外,女主内”[4],这使得妇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低位[5]。在这种情况下,离婚时女方很难分得与男方价值相当的财产。基于此笔者赞同反对者的观点,认为在夫妻终止婚姻关系时,完全依照《婚姻法解释(三)》中离婚时房屋产权的分割方法来决定房屋产权的归属,是与婚姻法所确立的“保护妇女权益”原则相矛盾的。

自《婚姻法解释(三)》实施至今,各地出现了一些“新状况”。如在为结婚准备新房时,男女双方争着买房,而在装修新房和其他费用上相互推诿;又如准备步入婚姻殿堂的准夫妻开始“锱铢必较”,订立婚前协议、公证婚前财产。再如往日门可罗雀的房屋登记管理机构突然门庭若市,夫妻纷纷要求在房屋产权证书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兴起一股“加名热”。这些“不正常”现象的出现让人忧虑,由此也可以看出《婚姻法解释(三)》的弊端,即明显扩大了个人财产的范围,缩小了夫妻共同财产的空间,以便于司法裁判为出发点,将家庭财产归属划分得过于明确,与人们对婚姻、感情和“家”的传统认识不符。泾渭分明的财产归属让夫妻双方都逃避家务劳动和对子女的抚养教育,长此以往,必然造成于己于家于社会都不利的严重后果。

四、域外经验及其启示

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婚姻财产纠纷,公平分割房屋产权,保护为家庭生活付出较多一方(总体来说是女方)的利益?

纵观世界各国对于离婚时房屋产权归属的规定,如英国是将儿童的权益置于首位,在确定房屋产权归属时,英国判例并不以房屋产权登记作为确定归属的依据,法官会参考夫妻双方的收入能力、各方对子女家庭所作的贡献等因素,即便是一方支付房屋的全部费用,仍可以2人定另一方对房产的非物质贡献,并在确定房屋产权归属时给予其一定的权益;又如德国法律明确认定女方处于弱势地位,在离婚诉讼中,法院会明显偏向作为弱者的女方,更多的照顾女方和子女的利益,除非女方主动提出离婚,作为不动产的房屋产权自然归女方所有,动产则一分为二;再如美国,1983年美国《统一婚姻财产法》第四节一至四条规定:“除本法另有规定外,配偶间一切财产均为婚姻财产;配偶间的一切财产均可推定为婚姻财产;每一方配偶对婚姻财产都享有未分割的二分之一既得利益;在婚姻存续期间及婚姻关系确定之后;配偶一方的劳动所得或财产的增值属婚姻财产。”另外,同英国一样,夫妻的收入能力也是离婚财产分割的重要影响因素。

可见,无论是以判例为主要法律渊源的英美法系国家,还是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的大陆法系国家,在解决婚姻家庭纠纷确认房屋产权归属时,都会侧重保护女方的利益。当然,一国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在婚姻家庭方面应立足于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但不容置疑的是,在分割家庭财产时侧重对妇女利益的保护是公认的。因此,我国在处理离婚家庭财产纠纷时,也应侧重保护女方的权益,将《婚姻法》中“保护妇女权益”这一基本原则落实于立法、司法之中。

有的学者提出建立“家庭劳务”补偿制度,将“家庭劳务”作为享有房屋共有权的出资方式。这项制度可以督促夫妻双方主动分担家庭劳务,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为家庭付出较大一方的利益,以减少夫妻双方的纠纷。但怎样衡量“家庭劳务”的经济价值,以及怎样认定哪一方承担的“家庭劳务”多是此项制度的难题;此外如果此项制度得以确立,势必会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以“家庭劳务”作为夫妻分割家庭财产的方式尽管理想,但实施困难。如果将此制度加以深化,在“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贷款买房,产权登记于首付名下,婚后夫妻共同还贷”这一情形下,非首付方能够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自己履行了较多的家庭义务,则只要确认就应该将该房产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在分割家庭财产时,先将属于首付方的房款从夫妻共同财产中扣除后,房屋的剩余价值为夫妻共同共有,这种方式对非房产首付方的保护更为合理和正当,尤其是当非首付方为女方时,明显体现了保护妇女权益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的新闻稿[Z],2011-08-12.

[2]王涌.法律不应离间婚恋[J].世纪周刊,2011,(3).

[3]刘俊海,尹红强.《婚姻法解释(三)》体现若干制度创新[N].人民法院报,2011-08-19.

[4]李秀华.我国妇女私有财产权保障实证研究[C]//.陈苇.家事法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165-177.

[5]戴瑞庭.论离婚案件房产分割与女性权益保护[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上一篇:英汉学习型词典编纂与语料库建设 下一篇:模因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