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30 11:08:25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英语听力教学起步晚、基础弱,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模因论的核心是模因,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将模因论引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透彻理解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规律,对提高教师英语听力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模因论;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12-02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据美国保尔·兰金教授统计,“听”占人们日常生活的45%。《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中规定听力理解占总分的35%,合计249分。听力教学与训练已成为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英语听力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很多学生存在问题:学生的英语听力基础薄弱,英语听力学习技巧欠缺。有的学生只能听懂有限的几个单词,完全不能跟上听力的播放速度;有的学生在面对听力材料时,边听边忘,觉得听力无从下手;还有的学生没有办法快速理解全句的含义,但却能够听懂几乎每个单词。听力课教师要对这些问题加以关注,并进行专门研究。将模因论引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是解决听力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

一、模因论

(一)模因论简介

模因论是用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的,模因论的核心是模因,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模因论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始于世纪之交。在2002年《语言与文化》第二版的序言中,桂诗春教授指出模因与大脑和文化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之后,不断有这方面的应用研究出现,如戴浩一将模因理论运用于汉语语法概念研究,鲁川将其用于汉字基因工程研究,郭菁则从哲学的维度对模因论进行了审视和梳理。张莹、王斌、韩江洪、马萧等专门将模因理论用于英汉翻译研究。徐盛恒就语言模因介入文学研究进行了探索。何自然等撰写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引起热烈反响。2008年,《外语学刊》第1期以专栏的形式发表了一系列国内论述模因论及其应用研究的论文,开创了模因研究的新局面。南华、罗迪江试图用“模因域”代替“事件域”以解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认识与体验世界。杜鹃、孙飞、牛跃辉、陈琳霞、王宏军等为把模因论运用到外语教学奠定了基础。此后,把这一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研究不断增加与深入。

对于模因论这一新兴领域的学科体系、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等还缺乏系统的界定。模因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系统性还不完善,对于模因论在各个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学者们只是做了一点尝试性的努力。模因论与外语教学研究多集中在词汇、写作教学等方面,在模因论与听力教学方面涉猎的人相对较少。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模因的研究,国外主要有四个不同的流派:一是以Dennett为代表的信息观把模因看作一种信息图式。二是以Gatherer为代表的思想传染观坚持模因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社会文化现象。三是以Gabora为代表的文化进化观则把模因看作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模因是基因之外的第二种进化方式。四是以Deacon为代表研究模因符号观,他把模因看作一种符号,把模因论引入符号学。模因被视为一个标志,或确切地说,作为载体的一个标志,通过感染人类的思想,改变他们的行为进行复制。

模因论的发展,在国外大致经历了四次高潮:第一次源自《自私的基因》的出版。第二次是苏珊·布莱克摩尔在1999年出版的《迷因机器》,模因论作为一个分支学科似已兴起。随着此体系的建立,模因论迎来了它的第三个高潮。这一时期学者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对模因论进行了研究。随着2008年3月8日TEDConference2(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会议的举行,国外模因发展迎来了第四次高潮。多年来,关于模因论国外研究者进行了很多实证性研究,如模因论发展中的新领域——模因地图(MM)。但模因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解决。

二、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关系

英语听力教学中任何的语言成分,如:语音、语法、词汇、句子、段落、篇章等,都可通过模仿后得到复制和传播,这些语言成分都可以成为模因,那么英语听力教学就是复制和传播模因的过程。语言模因如果得到广泛的模仿、复制与应用,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等四个前后有序、周而复始的运行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模因传播的周期帮助学生习得听力策略,避免听力有效教学时间的浪费,优化听力教学环节。首先,要求学生理解积极的语言模因,把它们作为概念和经验规则来学习(同化);其次,要求学生必须将模因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是模仿(记忆);在此基础上,若要与其他个体交流模因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表达);最后,要求学生运用已知的模音在规定时间内靠直觉进行听力练习(传播)。通过这样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得到发展,识别相关听力材料的能力和选择恰当策略的能力逐渐趋于自动化,最终成为一种直觉,各种模因也随之内化为学习者听力能力的一部分。引入模因理论意义在于明显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无论是短对话、长对话还是篇章听力),同时较大幅度提高听力课教学质量。

三、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颇有启发。很多学生在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之后,掌握了比较大的词汇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语法体系,学生可以阅读很有难度的英文资料,但却还是“听不懂”听力资料。根据模因理论,我们也许要重新审视或提倡过去的一些被丢弃的、被认为不可取的传统教学主张与教学模式。

(一)提倡语言背诵教学法

听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背诵是一种最简单的语言模因复制和积累的过程。英语学习中,若语言词汇信息等积累少,听力方面就会比较弱。此时,若想让学习者对听力材料能够进行迅速的识别、理解,促使语言模因被学习者复制与传播,必须不断加强语言输入,扩大模因记忆存储。根据模因论及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听力薄弱问题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背诵。背诵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因此,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中,适度应用启发式、交互式等语言教学法的同时,应大力提倡背诵教学法。大量的背诵可以加快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使学习者在大脑中为自己创造出一种语境。当学习者的背诵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这种语言信息传递逐渐发展为表现型模因传播方式,学习者所学知识内在化过程随着语言材料输入量的积累而加速,此时的背诵将逐渐带有学习者宿主的认知,对记忆中所储存的语言材料进行重新组织、编码,一旦需要,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模因就会被激活,从而生成数量庞大的句子顺利输出。

(二)倡导多感官全方位教学模式

所谓多感官全方位教学模式是指在整个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对听力课堂上所听材料进行语篇分析、对所听材料的语境进行设置,让学习者进行轻松主动语言模因的输入与输出。全面调动听力学习者的视觉、听觉、感觉和知觉等。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宿主多听多练,大量接触听力知识这个载体,语言模因必须经历同化阶段才可以被成功复制,而后让学生宿主通过教师提供的听力策略、听力材料和背景介绍等对所听材料进行模仿,模仿时提醒学生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所呈现的语言模因。因此,,为了避免学习者在听力课堂学习过程中输入语言模因信息时只单纯利用听觉这一感知器官,作为听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及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和知觉等多重感官,使学习者既可以及时捕捉音频信号中的模因信息,又能准确判断相关场景及动态模因信息,锻炼学生提取已储存的模因,加强了学生对于语音的敏感度,将听力与口语结合起来,促使隐性模因转化显性模因。努力创造出更有利于模因在学生宿主记忆系统中的保留的,融交际性与真实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听力教学模式。

(三)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建立第二课堂

网络学习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第二课堂。想做到语言模因熟练的转换与输出,要求学习者更多地参与到真实的语言交际中,不断地吸纳外在的语言模因,对语言模因进行解码、重组。因此,听力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语言环境与学习资料。多媒体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个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获取各种原版电子材料、书籍、视频、音频等大量信息,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机器真实有效的语言交际。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宿主将课堂上习得的语言模因与真实的语境相结合不断产生新的模因复合体,进一步提高学生宿主的语言输出能力。

四、结束语

英语听力的学习和提高过程就是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过程。参照英语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的规律和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大量背诵,促进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进程;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因论学者主张模仿与创新是和谐统一的。英语听力学习者模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提高自己的语言输出能力。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英语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宿主对语言模因的正确复制和传播。因此,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对于学习者如何学习英语听力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既要培养学生以不同形式表达同一信息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以相同形式去套用不同的内容的能力;既要督促学生不断的模仿,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其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陈琳霞.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学刊,2008,(1).

[3]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果笑非.认知心理学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4).

[5]王雪瑜.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策略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0,(1).

上一篇:离婚时房产分割问题探究 下一篇:主述位理论与口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