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课程考核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7-29 02:26:11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课程考核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应坚持公平、诚实、严谨的原则。为营造优良学风,严肃考纪,端正考风,使课程考核管理进一步科学与规范,文章从课程考核管理的涵义入手,剖析了课程考核管理的各主要环节,提出了目前课程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出加强课程考核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课程考核 考试管理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34-02

课程考核主要是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检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各课程任课教师要积极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为契机,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鼓励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课程考核管理的内涵

对课程考核管理的涵义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理解认为课程考核管理就是抓考风考纪,尽力减少或者杜绝作弊现象,这只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从广义上讲,考试管理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过程管理,它包括三个环节:考前管理、考中管理和考后管理。课程考核管理,首先是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按章行事”;其次是学生工作部门要做好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各学院(部)、教研室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而且要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加强考试管理的各环节,使得考试管理诸方面整体优化,发挥考试管理良好的综合效应。

考前管理主要包括教务部门组织教师命题制卷、组织学院进行合理的考试安排和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的宣传教育等环节。命题是考试的核心,命题必须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要认真确定课程各部分知识点在试卷中的比例,题量适当,难度适中。命题应根据课程性质确定题型,试题的文字应简练、准确,不产生歧义。学生层次不同,课程学时不同,均应分别命题。命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考试的质量,并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考试安排包括考试时间的安排,要有间隔性,保证学生有缓冲的时间;考场座位编排方法为:(1)考生左右间隔两个座位(或走廊);(2)阶梯教室,除左右间隔两个座位外,原则上前后还须间隔一排空位(若人数较多可前后不隔),应提供宽松的考试环境,有利于监考教师在考试期间方便查阅学生考试相关证件,而不影响学生考试;监考人员的安排,任课教师作为主监考参与授课班级所在考场的监考工作,每个班级另配备1名副监考,主要负责试卷的收发及考场纪律的维护。任课教师和学生班导师应参加监考,保证考试过程中试卷质量和考生违纪的正常快速处理。因此合理进行考试安排,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考前管理工作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考试前学校学生工作处(部)、教务部门和各学院(部)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召开师生考前动员会,进行考风考纪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备考,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

考中管理包括考场管理、考纪管理、监考管理、巡视管理等环节。学生凭考试证(学生证)入场考试,无证者一律不得入场。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服从监考人员的要求和指挥。学生进入考场后,必须按指定位置就座,将考试证及指定考试用具(笔、尺、计算器、橡皮)放在桌上以便检查。考试结束铃响后,学生应立即停止答卷,将试卷整理好后放在桌上,得到监考人员的允许方可离开考场,试卷由监考人员收回。各学生班班长应按监考人员要求,协助核对试卷份数。对考试违纪或作弊的学生,监考人员有权当场没收其试卷,取消其考试资格。该门课程以零分计。对作弊学生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监考人员要勤于巡查,保持考试过程正常进行。对于考试违纪或作弊现象,监考教师必须在考场违纪情况登记表内据实记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考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风、教风,进而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然而一个好的考场纪律需要监考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在高校应设立考试违纪处理申诉委员会,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处理考试过程中违规、违纪事件。

考后管理主要包括试卷评阅、成绩分析、考试总结和信息反馈等环节。试卷评阅原则上采取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中阅卷。教师评阅试卷前启封试卷袋,应认真清点试卷份数是否与考场情况登记表上实到人数一致,否则应向教务处提出查对。若在阅卷过程中或阅卷结束后发现试卷缺失,由阅卷人负责。阅卷教师应认真评阅学生的每一份试卷,每一道试题,认真分析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得分和失分原因。严格执行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相结合的课程评定形式。平时考核成绩所占比例一般为30%~60%,可根据学生出勤、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平时测验等评定,且应在学生参加课程结束前评出,并向学生公布。对考试结果要认真对待并及时反馈,重视试卷分析,做好考试工作总结,找出教学中成功的部分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考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

二、目前课程考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加强课程考核管理工作,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使考核工作更科学、更规范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高校课程考核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核过程中,学生的违纪作弊现象普遍存在,而且作弊手段越来越高,难以正常体现考试的真正功能。首先考试作弊现象的存在,导致学校无法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其次考试作弊现象不仅背离了教学规律和考试目标,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学校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不能实现考试公平、公正,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最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2.教师和学生的考试目的不明确。高校部分教师只是想通过考试检验自己所教的课程如何,下个结论了事;学生只是为了取得成绩和获得学分;管理者也只是把考试作为学生学籍异动的评判依据,而忽视了考试的真正目的,难以体系考试的真正功能,实现考试的真正目的。

3.考试命题缺乏科学性。目前高校大部分课程考试是任课教师自己命题,教师自己命题主观性、随意性较大,易产生考试内容和考试范围局限性的弊端;出题的方向和范围易受心理倾向的影响,有时会忽略自己在教授过程中知识上的盲点;教师自己命题比较易控制成绩的正态分布,但这种正态分布并不完全是客观公正的。

4.忽视考试后的评价工作。考试结束后,教师只关心阅卷,给学生一个成绩,结束自己所授课程,忽视了对试题和成绩的分析,不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进。学生只关心考试结果,忽略了对考试进行总结,给以后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改进。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在考试结束后未能对整个考试管理工作进行整体评价,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影响了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课程考核管理的具体措施

课程考核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考核的全过程管理,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机制,不断提高考核管理水平,优化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促进考核工作健康发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1.树立现代考试观。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考试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和完善课程考核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课程考核管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有效的课程考核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考场规则》、《监考人员守则》和《巡视人员守则》分别对学生、监考教师、巡视员在考试过程中进行规范;《学生考试违纪处分条例》是详细认定考试舞弊行为以及对考生舞弊行为处理的办法;《考场评估细则》是对整个考试的规范性进行监控管理,它包括对考试的组织过程、监考、巡视、考场秩序、各学院主考领导的重视程度进行评估检查,运用考试评估体系检查考试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3.认真做好考试后的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考试评价是考试工作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使考试工作更科学、更规范。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检测、反馈、评价功能,考试结束后应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教师对试卷情况进行分析,写出该课程的教学总结,找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2)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对试卷进行抽查,分析试卷的难度、广度及题量是否适当。(3)教学管理部门应及时对考试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找出考试过程中在考试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成功之处,不断完善管理工作。加强对考试的评价工作,可以促进考试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推动考试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达到以考促教的效果。

4.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试卷的命题、阅卷、评分等具体环节的实施者都是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各项考试改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只有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干部的业务素质,才能积极参与考试管理的研究,使考试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吴晓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考试管理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85-86

[2] 李卓.民办高校考试管理实践与思考.考试周刊,2008(42):96-97

[3] 高云志.对高校考试管理及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4):73-75

[4] 于淑萍等.高等院校的考试管理.中国西部科技,2006(7):74-75

[5] 赵月明.高校考试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江苏高教,2004(3):106-108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3)

(责编:若佳)

上一篇:市场经济下儿童读物数字出版的路径探析 下一篇:浅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