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兴趣”的兴趣班

时间:2022-07-29 01:21:31

前段时间,女儿很高兴地说,她被老师选中了上花样跳绳和鼓号队的兴趣班。她上的是中国本地学校,在那里兴趣班似乎更多是一个“被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她自己的选择。但不管怎样,能被选中我们都还是很高兴的。

可是高兴没多久,她就被老师点名从跳绳班调走了。不过还好,她成功地留在了鼓号班里。而每次上完鼓号班回来,她都会说,某某同学又被赶走了。后来我才知道,老师先从各个班里找来40个学生加入兴趣班,然后进行筛选,最终只会留下20个。

慢慢地,每个星期该到鼓号班上课的日子,她不再像以前那么高兴了。终于有一天,她叹气说不想再上了。我说反正也是兴趣班,不想上就不上了呗。孩子摇摇头说:既然被老师选了,就必须得上。

本来,我觉得孩子学点鼓号是件好事,毕竟艺多不压身。可渐渐地,这些“兴趣班”背后的逻辑,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最近有一次,我听到老师这样说:“(兴趣班)光孩子自己想上也不行,他必须要有能力被培养到去外面拿奖。要不然,老师的工夫也白下了!”

我这才明白,中国所谓的“兴趣班”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而是一种“选拔尖子”为学校和老师去外面拿奖的“形象工程”。对于本身经历过激烈竞争的中国家长来说,这话也许很正常,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来说,听来却感到十分震惊。

我在日本的公立小学和中学也参加过很多兴趣班,其最大的原则是学生自愿。

我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参加了音乐俱乐部,从零水平开始学吉他等乐器。在那里,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老师对于音乐的热爱,并体会到音乐的乐趣。这种爱好到现在还陪伴着我,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上初中以后,我加入了吹奏乐团。这个乐队有一点像现在的中国兴趣班,大家天天苦练,希望能够拿奖。但一年之后,我发现自己不再喜欢它了,于是就退出了乐团,并无任何限制。

从我的经历来看,在日本,学生俱乐部的大门对所有孩子都是平等打开的,并且严格遵守学生自愿的原则,尽量让学生自治。老师所做的,也不是培养能很快拿奖的队伍,而是引导每个学生的兴趣。而俱乐部成败的标志,也并不是能否得奖,而是“人气”。

上兴趣班就是为了“得奖”,这种中国式压力实在是太过沉重了。往大了说,这可能也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中国近年的发展实在是太快,大家很“着急”——着急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果”,着急证明在全社会的赛跑中自己没有落后。

什么时候,中国的兴趣班可以从“得奖班”、“成绩班”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孩子们自己的“兴趣班”?

上一篇:人大探路高校慈善捐赠 下一篇:慈悲待己 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