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2-07-29 01:12:05

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引:韩国端午申遗,引发复兴传统节日的讨论

我想如果讲“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就得从韩国端午祭申报世界遗产这个事情讲起。因为在2004年,韩国把端午作为世界遗产来申报的事件,在中国的网民和中国社会引起非常大的震动,很多人觉得不能接受。

因此,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公众开始关注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因为在之前,我们觉得那些东西都是过去的东西,你爱拿走拿走吧,我们好轻装奔向现代化。当时是急切地摆脱这个东西。那今天何以老百姓又开始关心自己的传统呢?经济强大了不代表国家真正强大,其实国家真正强大是它的精神。我们开始对民族文化意识有种自觉,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所改变。传统从来就是复杂的构成,传统也是历史性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前面讲了很多传统的优越性的时候,我们今天讲它的优越性是要继承传统的精华。但是传统里的确也有糟粕,“五四”时期就是抓住那些僵化的、糟粕的内容来否定传统文化,但是否定得太过。所以我们今天应该有个修正的工夫。我们看到五四非常激烈地反传统,“打倒孔家店”。但是我们看到,今天孔子又回来了,当然回来的意义不一样。

我们已经逐渐发现传统文化对于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意义。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不仅仅是我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今天在世界范围之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之中,在国际的一个角度里来看待它。所以,我们在面对传统、继承传统的时候,多了个“合法性”。我们经常会说我们要强调世界性,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就是非常具有世界性的一项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003年10月17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就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是公约发起国家之一。到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呈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我理解它的几层意思:第一,人是主体的;第二,是人的实践与表达;第三,一定的物质形式;第四,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空间。我们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它是“各社区、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我们为什么重视过去的东西呢?为什么重视那些精神性的传统文化?实际就是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为了我们文化的多样性,为了文化创造力的延伸。

非遗公约里把节日庆典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第一批世界非遗名录中只有波利维亚的狂欢,这个狂欢节是南美的文化传统。第二批就有四个节日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又增加了四个,这四个里边就有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第四批有我们的端午节。在前四批世界非遗名录中,我们看到传统节庆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从世界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看,传统节庆不仅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非遗名录看,2006年、2008年、2011年,国务院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00项,其涵盖范围远超出此数目。民俗类非遗:第一批70项,第二批51项(扩展15项),第三批23项(扩展24项)。节庆类:86项。中国传统节日包括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基本都列入了国家保护名录。

二、传统节日遗产体系的构成要素

在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社会影响与普遍意义的非遗是传统节日。2005年6月17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号召大家珍重传统节日。2008年国务院公布新的节假日管理办法,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列入法定假日。大家知道,把传统节日和公众假日结合,这个意义非同寻常,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意义的新认知。

1.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概况

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主干内容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磨合过程。现在的节日体系是在汉魏时开始形成,它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

中国的节日有什么特点呢?中国的节日自然性很强,古人确定节日时间考虑自然时序和社会人文时序的协调。柳诒徵曾经说过:“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古代人想要国家良性运行的话,必须要对天有观察,对自然时间有掌握。大家知道,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一旦季节反常的话,那就意味着歉收与社会危机。中国人有阴阳观念,“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所有的季节、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白天黑夜的变化,都跟阴阳有关系,是阴阳代换。“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夏者阳气很高了,万物都生长起来了。“秋者阳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阳气毕下,故万物藏。”就是说,春夏秋冬的变化,是阳气的生长和衰微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人事活动要跟随春夏秋冬的变化,所以说“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我们的很多节日是依靠节气的。节日是依节气发展过来的。我们的春节跟立春的关系,端午跟夏至的关系,中秋跟秋分的关系,都是有关系的。所以“故天有时,人以为正。”“不知四时,失国之基。”如果不能掌握四时的话,国家就守不住。而圣人是知道四时的,圣人怎么知道四时呢?根据天象的变化,然后把时间给老百姓。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时间观,自然时间是个支配时间,然后进行人文的调节。自然时间和人文时间的合一、结合,然后形成我们的节日。

2.民族节日传统的三大层面与四大要素

传统节日三大层面,第一,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具体指吃。中国几乎每个节日都要吃,都有一个食品做象征。比如说春节我们要吃饺子、年糕,喝春酒。春酒里面有椒柏酒、屠苏酒、春酒、葡萄酒。我们讲饺子,现在都说“交子”,交子实际上就是吃饺子。但饺子这个食物,考古发现唐代在新疆就有了,最早的文献记载说是六朝。其实再早的时候它不是饺子这个样子,而是馄饨。因为我们刚才说到,最早的年节是在冬至,我们今天还在冬至吃馄饨。最早是皮子包了馅的圆圆的东西,后来变成扁的东西,也叫扁食。元朝还叫扁食呢,明朝也叫扁食,饺子是比较近期的称呼。饺子变成现代中国人过年的食物象征。还有酒,我们以前过年一定要喝酒。椒柏酒,就是花椒和柏叶一起泡的药酒,这是汉魏时期。为什么汉魏时期喝这种酒?跟当时时代有关系。当时修身讲究道,学道的东西。那时候瘟疫很多,要防疠气防瘟疫的话,一定在过年的时候来加强。到明朝的时候叫春酒,强调春天喝酒。今天讲葡萄酒红色,是调和节日气氛的,但首先它是祭神的祭祖先的。过去喝酒有规矩,不是老人先喝,是小孩先喝。小孩过一年长一岁,值得庆贺;老人过一年少一年,不值得庆贺。所以酒先给小孩喝。元宵节吃元宵、清明节吃清明团。寒食、清明有很多好吃的。因为寒食禁火,禁火就做很多预备的东西。寒食节有很多好吃的。后来寒食和清明合并了,寒食节物就变成了清明的节物。

第二,节日社会生活层面的传统。节日跟社会生活什么关系呢?我们讲讲春节联欢晚会和传统的关系。我们每到过年的时候,大家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个联欢晚会,今天好多人说要废掉它,觉得没意思了,一年不如一年。其实不是说晚会办得不好,是我们对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让全国人民看一个东西,很难都接受。但是这个晚会的形式,是现代国家管理的形式,它不是纯文化的东西。你说它是民俗吗?它才20多年,不算民俗,但可以找到文化传统。什么传统呢?我们从汉朝开始,我们国家在正旦的时候有一个朝会,就是在过年那一天,所有的大官都要上朝去给皇帝祝贺,恭贺皇帝新年到了。皇帝在这个时候给大臣发点礼物,吃顿饭。这个传统是一直都有的。春节联欢晚会跟朝会有个文化逻辑的关系。我们今天看联欢晚会对国外的华人来讲更重要,他们都看这个东西,寓意四海同心。所有的人在同一个时间,看同一台晚会,享受同一种情感,它的意义非常重大。所以我们不能苛求细节的问题,不能苛求哪一个表演的好,要看大局。

第三,节日精神生活方面的传统。节日是文化的节点,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是人们沟通、调节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安抚、表达人们内在情感的时机。我们从岁时信仰、节日传说、节日娱乐中可以提炼出节日民俗的精神传统。我们从传统节日民俗中可以经常看到与神灵对话的仪式,人们往往在自然时序的转接点与重要的农事季节时间上跟神灵沟通。

伴随着节日民俗仪式与祭祀活动的是人们的系列民俗解释,“与节庆历史同时并行的是节庆诠释的历史”,这种解释既有对过去历史的片段的、变形的、或象征性的记忆,也有从民众理解的角度对新习俗产生的说明。节日传说构成了民众精神生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日娱乐与节日游艺同样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民众通过节日化装的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技的展演,抒发内心的情感、期望,显示自己的生活地位,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与精神联系,从而促进民俗共同体的内聚意识,保证民俗共同体的内部和谐。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的这种精神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层面也可归结为五大要素:信仰、伦理、传说、饮食、娱乐。信仰是节日的灵魂,伦理是节日的价值核心、传说是节日民俗的解释,饮食是节日物质象征,娱乐是活跃节日气氛的动力。

三、传统节日的资源开掘与文化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祀日、庆祝日与亲情日的复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传统节日的伦理意识特别浓厚。我们从发掘传统节日资源与文化价值的角度,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伦理的养成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内聚性的家庭节日,春节是最大的家庭回归日,春运的人潮是鲜明的表征。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都有回归家庭的意义。传统节日给人们提供一个回归家庭的良机,亲人的周期性的团聚,血缘关系与孝亲意识在节日中得到加强。

节日不仅是跟世间的家人团聚,同时也是跟亡故的祖先对话的机会,每到节日人们都要祭祀祖先。清明是祭扫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感恩先人,加强家庭的凝聚力。端午,也称女儿节,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中秋节是团圆节,家人团圆,同吃月饼赏月。九九重阳是敬老节,老人是家庭的核心,是社会的财富,重阳孝敬老人,给为家庭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以情感关怀与物质馈赠,是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

节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化家庭意识,表达孝道的机会。中国人的孝亲意识就这样通过节日时间周期性的强化与延续。以孝亲意识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应该成为我们现代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2.社会伦理的培育

中国人也善于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乡里合作与社会团结,以春节拜年来说,虽然先是家族内部互拜,但是逐渐就要拜邻里。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人们重视利用节日来修复、弥补或加强邻里关系。人们在正月拜年、耍社火、闹元宵的活动中进行群体性的组织活动以互相协作,互惠互利的方式实现社会团结。

3.历史伦理的教育

历史伦理教育在中国传统节日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主要表现在清明与端午两个节日上。清明节是祖先祭祀的日子,我们现在祭祀的是家族祖先,其实在古代祭法中,除了血缘祖先应该祭祀外,还要祭祀对人类群体的生存发展有特殊贡献的人物,“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礼记·曲礼》)人们以特定的祭祀活动,表达对先贤的追念与感恩之情。这些历史人物的纪念都有特定的时间,但人们为了操作的方便,在近代以来集中到了清明节,这是一个新传统,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端午节同样也是一个追念先贤的节日,人们称端午节为诗人节,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是仲夏的节日,端午本来是祭祀水神的节日。但在汉魏时期随着历史时势的变化,民间流传了一种新的传说,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江的日子,人们在这天要举行祭祀屈原的仪式,传说龙舟、粽子都与屈原有关。传统节日中的历史伦理教育有利于培养人们乐于奉献,勇于为国牺牲的高尚情操。

4.自然伦理意识的建立

传统节日是天时与人时的协调,人们以四季时令为基础,通过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祭祀,登高、踏青、祓禊等活动建立天人关系;节日期间的祭天、祭地、朝山、亲水都是与自然沟通的民俗方式,人们在传统节日中表达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与观念。“与天地相往来”、“以自然为邻,以山水为友”。人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获得生态的互动与平衡,同时也树立起对自然感恩的伦理意识。

四、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

民族传统节日是亟待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遗产不是历史的陈迹,遗产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传统节日因其特有历史文化内涵,它在当代社会有着特定的文化功用。

1.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

传统节日是民族时间认知的重要标志,它起源于民族成员对年度时间的感受与时间经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有着不尽相同的时间认知方式。首先,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利用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其次,节日保守与强化着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民族文化传统记忆需要有持续的反复加强,民俗节日的周期性出现,不断地为人们提供脱离日常世俗时空,回归神圣的历史时空的现实条件。

2.传统节日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尊严与文化本位的精神基础,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在精神迷茫中失去自己的民族位置。保持高度的民族自信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民族自信需要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它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同时也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上。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建立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的精神基础。

3.传统节日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

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也为民族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凭借。一是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适应社会需要的更新变化的文化创造力。我们一向强调中华文化传统的精神核心是和谐,这种和谐就经历了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在古代偏重于人与上天,人与家族的和谐,后来逐渐发展为人与具有高尚情操的历史人物的情感联系,个人与社区民众的情感联系等。由中国节日文化演进的历史看,传统节日不仅保守着文化传统,同时也不断更新发展着民族文化。二是任何民族新文化的创新离不开既有的历史文化基础。钟敬文先生曾经说过“真实的建造,大都是要有已经存在的事物作凭借或借鉴的。它的选择、消化,进而综合、创造。新的东西主要从旧的东西蜕化出来。”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的形成应该从中国节日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

4.传统节日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

精神思想与文化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要调动民众的精神力量,就不能忽视我们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民俗文化传统。而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是民众最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

传统节日在和谐社会建设作用上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传统节日适应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通过祭祀娱乐的节俗进行精神调剂与休闲,以积蓄未来生产生活的心理能量。其次,传统节日能有效协调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其三,传统节日以其独有的传统魅力,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不仅是我们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凭借与基础,同时它也构成了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文化价值与文化魅力不仅奠定了其在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地位,同样也影响着民族文化的未来。

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外摄影名家长安大PK”在东莞市长安镇举行

6月16日上午,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中国摄影家》杂志、长安文学艺术联合会共同举办的“中外摄影家大PK活动”在长安镇图书馆启动,中外著名摄影大师齐聚一堂,以长安为题进行摄影创作。

长安镇委委员张冲出席了启动仪式,为参加此次活动的6名来自英国、日本、台湾、香港和大陆的中外著名摄影大师授旗,并与他们一起按动快门,启动此次活动。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李树峰向长安镇赠送本次活动的纪念品。据了解,大PK是国内外摄影界颇具影响力的活动,之前在全国各地举办过多场,这是有史以来首次落户在一个镇。此次“中外摄影家长安大PK”从6月16日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20日,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大多将视角聚焦在长安镇庞大数量的外来打工人员,通过影像展现他们的生活状貌、人生梦想、家庭理念,拍摄题材还涉及长安镇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等方面。

6月19日晚,刚刚结束了中外摄影家长安大PK的选手,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家久保田博二先生、伊安·贝瑞先生、大陆摄影家吴鹏先生来到长安文化学堂,与200多名长安镇及周边地区的影友进行交流,探索中外摄影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和异同之处。

上一篇:大眼牛 第7期 下一篇:南极夜空,大美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