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时间:2022-07-29 12:53:05

增进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张志公先生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语言的贫乏,使学生的语文能力难有质的飞跃。”人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也就是指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运用时不能呼之欲出。我们知道学习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人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在阅读教学中重视通过语言积累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语言积累呢?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读中积累、背中积累、学中积累、用中积累。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老舍先生的《林海》一文,语言生动优美,在对客观景物的描绘中融入了自己的浓烈感情。如“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教学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品评赏读:(1)自由吟读,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2)对比朗读,体会长短句的齐整匀称,体会后缀“点儿的”反复使用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兴安岭的亲昵,表达作者由衷的赞美和喜爱;(3)配乐朗读练习背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文中优美的图画,真挚的感情读出来。

学生在读中想象大兴安岭的美景,在读中体会文章语言之美、描写之实,必能心通其意,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并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平时我还注重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及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鼓励学生抄录并诵读,使学生把陌生的语言变成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遣辞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

二、背诵中沉淀积累

背诵记忆也是积累语言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语文老师让学生积淀语言文字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字大多浅显,但文质兼美,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该背诵的一定要一丝不苟地背诵,背得多了,腹中就不会空洞无物,语言就不会干瘪无味。学生有了点文化底气,课堂上学习起来就会生动活泼。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

我在教学《孔子游春》时,是这样指导学生背诵文中赞美大自然的一段话的:

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师:轻声读读这段文字,看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你是从哪儿感觉到的?

生:(1)这是一位美丽的母亲。(2)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3)这是一位温柔的母亲。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来朗读这段话。(师引读)

师:在我们眼前的,这是一位美丽的母亲――

生:(诵读)……

师:大自然还是一位多情的母亲――

生:(诵读)……

师:或许,在我们的眼中她还是一位慈祥的母亲――

生:(诵读)……

师:总之,大自然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生:(诵读)……

这几句话,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很自然地背诵了出来。在愉快的享受中学生积累下文中诗一般的语言,并从背诵中领悟作者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背诵,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形成了能力。

三、品析中深化积累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还可在品析中增加积累。要引导学生从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并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已有。

学习《喇叭花》一课,当讲到喇叭花的颜色很美,有紫红的,有蓝的,有白的时,可引导学生品析:“形容颜色很多的词有哪些?”学生马上回忆起曾学过的词:五颜六色、色彩斑斓、姹紫嫣红、万紫千红……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于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四、运用中促成积累

积累是本、是源,目的还是为了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积累的美文佳句,来规范和丰富他们的语言结构,使之逐步形成正确的语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东方之珠》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美丽迷人。学完课文,我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然后要求学生,用上这些优美的词句,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来赞美我国的东方之珠――香港。有学生这样写道:

去海边,漫步金色的沙滩

去海洋公园,观看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

去铜锣湾,看那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

……

夜晚的香港,成了灯的海洋

港湾里,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马路上,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

啊,香港

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美好的祝愿诉之于笔端,美好的情感永留心间,课文精彩的语言伴随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知识迁移,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素材,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进行迁移重组或仿写练习。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以细腻而独到的笔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具体地写出了时间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学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对课文语言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语言进行创作。一些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看书的时候,日子从书本上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欢声中过去;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头前过去;放风筝的时候,日子随风筝飞去了……”“过去的日子如尘埃,被雨水冲刷了;如雨露,被朝阳蒸发了……

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了语言再积累的目的。

复述也是一种高形态的学习语言方法。复述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内化,规范了口头语言,又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是背诵之外的又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

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语言积累。小学课文由于篇幅的限制,有些仅仅是名著名篇的片段,有些类似的课文只能选一篇供抛砖引玉。常常有这种情况,课文上完了,学生仍然兴致勃勃,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相应扩充课堂容量,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丰富语言积累的阅读延伸。如学了《白杨》,可介绍《白杨礼赞》;学了《再见了亲人》,介绍《依依惜别的深情》;学了《赤壁之战》,可介绍《三国演义》等等。

教师应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教会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鼓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猎各种题材、体裁的课外读物,并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以及写读后心得体会的方法。这样的课外阅读日积月累,必定有所收获。

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作者简介:邱文秀,女,1965年生,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曾任校大队辅导员和高年级语文教研组长。现执教于省属实验小学――兴化市戴南镇董北实验小学。在报刊上发表《〈曼谷的小象〉导学》《对作文教学的再思考》《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互动》等论文多篇。参加省级课题“互动教学”的研究,成绩显著。多次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学陶思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上一篇: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因素与对策 下一篇:论妇女宫颈癌筛查临床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