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三多”与“五读”俱全

时间:2022-07-29 12:01:58

有的考生在答诗歌鉴赏题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得分率不高。诗歌鉴赏题是一类操作性较强的题型,只要掌握了此类题的解题技巧,照样可以拿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笔者总结了“三多”“五全”,以飨读者。

首先,应该做到“须三多”:多翻译;多文采;多角度。

多翻译。诗歌鉴赏一般考分析诗歌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思想倾向以及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之类。而这些需要建立在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上。这就需要我们像对待文言文那样去对待诗歌。文言文提倡翻译,诗歌鉴赏也不妨加以翻译。这一点,其实很关键。做题时,你必须做到“多翻译”,有时遇到“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之类的题时,你干脆照原句精炼地翻译一下就可以了。在做表达技巧题时,要先揭示一下本诗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或手法,然后稍稍地翻译一下――结合诗歌内容去阐述、分析。说白了,就是简要地翻译。

多文采。就是要多用精练、典雅的词语,尤其是遇到分析意境的题时,这一点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诗歌鉴赏是一种精练、高雅的艺术体裁,分析、鉴赏时,也需要多用精练、高雅的词汇。比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考的《春日秦国怀古》,问:“此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案设置就很精练高雅:“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多用对偶句式,精炼、高雅,有文采。

多角度。当你面对技巧、手法分析题时,如果一时想法不成熟,你可以多“猜”一些,这样总比写一种说不对要好些。其实诗歌艺术都是相通的,比如烘托与反衬,就有些相似:前者属于正面衬托,后者却是反面衬托。角度不一样。你若实在搞不清,都答上去,只要你分析得有些道理,照样可以酌情给分。一般情况下,阅卷老师是同情那些勤勉的人的,你答得多,老师是有感觉的,会理解、倾向你;何况分析得多,角度多,也有正确作答的较高几率。

上面只是经验之谈,临考时,需要实战策略。具体而言,也应做到“五读俱全”。

第一,读题目。有人说:“题目,是诗文的眼睛”,我要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读题目,能迅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比“披文以人隋”似乎更迅捷些。古人强调:“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就是因为他要选个能概括诗意的精当题目。可见,诗歌题目,多么重要!而且,做题时,有些标题就直接体现了内容或部分答案。如2009年江西卷所选司空曙的《喜见外弟卢纶见宿》,此题目就直接点明了诗人感情和主要事件。第一小题问: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显然我们从题目即可看出喜悦的感情。再读诗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我们便可基本确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是喜中带悲。

第二,读诗人。所谓“风格即人”,不妨倒过来,理解成“人即风格”。不同的诗人其语言风格也是不一样的。解题时,最好借助平时积累的有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去理解诗歌。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前者雄奇奔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者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风格,两位诗人的诗作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同属豪放诗词,苏轼与辛弃疾也是有区别的。因为个人经历与时代风貌,都给诗人打上了不同的印记,写入诗词,自然也就不同了。因此平时要多注意积累作家素材,这对我们鉴赏诗歌,无疑大有好处。

第三,读正文。有人说:“诗歌正文理解了,题也就会做了。”这话虽有些绝对,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在诗歌内容方面,我们首先要认真理解诗句,看懂诗歌所选的意象,把握诗歌所写的脉络,领悟诗人创作的目的。意象,平时可以多积累一些。而重点的动词和形容词以及副词的妙用,你须结合诗句,进行反复揣摩与推敲。至于因精炼而故作的倒装句,如何理解,你更须“试译”而务做到释义。如2009年四川卷所选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第一问是请谈谈这首诗前两旬中“人”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我们应该先读懂诗句,答题时先解释该字含义,再翻译该句,然后再说说其表达效果。

第四,读注释。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为帮助考生充分理解诗歌,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对于这些注释,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信息。如北京市曾考过的顾炎武的《精卫》:“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其中一题这样问:“该诗题咏精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深刻寓意?”对照原题下面的注释:“①精卫:古代神话中记载的一种鸟。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水而死,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飞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②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此题答案不难写出――寄托了诗人对精卫的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更兼恢复故国的顽强意志与坚定信念。

第五,读要求。问题的要求一般存于题干中。而题干中的信息有时正是我们解题的好帮手。大家知道高考诗歌鉴赏问题的设置与要求都是紧紧围绕高考说明展开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囊括诗歌鉴赏知识点考查的诸多方面,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息想内容等。这就需要我们从问题人手,准确把握试题考查的知识点,然后调集相关信息,整理答题,进行表述。如白居易诗歌“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圈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诗下有这么一问“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结合诗歌最末两句,谈谈你的认识”,题干所言,实际上给我们指明了做题的方法与步骤――要我们来谈侧面描写或虚写的效果的,具体方法是结合诗句;最终要回到刘熙载的这番评说上来。思路很清晰。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个提示,顺藤摸瓜,及时取得自己应有的分数。

上一篇:例谈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致命”失误及对策 下一篇:记叙文“贴标签”现象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