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双柏彝族“老虎笙”的艺术特点

时间:2022-07-28 10:13:00

楚雄双柏彝族“老虎笙”的艺术特点

[摘 要]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自称为“罗罗”,“罗罗”在彝语里面是老虎的意思。很早以前彝族的先祖们住在深山老林里,为了不被蟒蛇豺狼的袭击,彝族的先祖们扮成老虎的模样把蟒蛇和豺狼吓跑了,所以彝族就崇拜老虎,他们把虎作为自己氏族的标志,并且认为是虎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虎图腾崇拜舞蹈——“老虎笙”。它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傩戏傩文化的“珍存”、“活化石”和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彝族 “老虎笙” 艺术特点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有很多个支系,他们大部分都自称为“罗罗”,“罗罗”在彝语里面是老虎的意思,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每当过节、婚丧、嫁娶、农闲时,彝家人都会通过跳舞和唱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笙”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乐器,然而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双柏,“笙”却是一种舞蹈,生活在那里的彝族先祖们为了赶走豺狼蟒蛇就扮成老虎的模样跳舞,从此他们把老虎看做是最崇高、最灵验的神灵来加以崇拜,便出现了以老虎为图腾的舞蹈,外界的人称它为“老虎笙”,彝族人称之为“倮麻则”。类似“老虎笙”的虎图腾舞蹈还有:“大锣笙”、“小豹子笙”等。

一、“老虎笙”的起源

相传以前彝族罗罗人的祖先住的地方是深山老林,那里经常出没豺狼蟒蛇,庄稼经常被毁不说,还时常袭击人畜。有一天,一个罗罗人去看庄稼,路上遭到了狼的攻击,他拼命地跑,不知道跑了多远,就在快要被狼追到的时候,一只老虎从前方走过来,追它的狼看到老虎后就被吓跑了。罗罗人也因为跑了很远的路,筋疲力尽的昏睡了过去。昏睡的过程中,他做了个梦,梦里梦到了“虎神”,在梦里“虎神”一直舞着一些动作。不知道过了多久,罗罗人醒了,醒来后他人发现刚才吓走了狼的那只老虎已经老死了,他回到村子里找了些帮手帮忙把老虎抬回村子里供了起来。过了一天,村子里面又有野兽前来骚扰,罗罗人想到了狼看到了老虎就被吓跑了的场景,同时想到了“虎神”在梦里跳的那些动作,他很快找了些道具,把自己扮成虎的样子,然后跳着“虎舞”去找前来骚扰的野兽,野兽们看到他扮演的老虎后就跑了。后来他把“虎舞”传授给了其他的村民,从此,罗罗人住的地方就在也没有野兽来袭击,一年比一年兴旺。为了感谢“虎神”传授给人们“虎舞”,罗罗人在每年的正月初八到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跳老虎”活动。

二、“老虎笙”的艺术特点

跳“老虎笙”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跳给“虎神”看,因为双柏的彝族罗罗人认为虎可以驱鬼除魔,他们在遇到困难和灾难的时候可以得到虎的保护;并认为人死了以后经过火葬,灵魂也变成老虎来保护自己的族人;他们还认为老虎孕育了天地与一切生灵,所以他们每个人都非常的崇拜老虎,相信老虎会给彝族人带来好运,会使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相互沟通,彝族人认为舞蹈就是他们与万物沟通的惟一方式,并且以此来驱鬼除魔、消灾解难、追忆族源、缅怀祖先、凝聚民心。

大多数人都单纯片面的认为“老虎笙”只是一种舞蹈,其实不是这样的。“老虎笙”是一种舞蹈只是一种狭义的说法,广义的“老虎笙”或者说完整版的“老虎笙”属于“傩”(古代一种驱邪仪式),它就好比现在的戏剧。如果没有一些特定的过程和环节,它确实只是单纯的一个舞蹈,但是如果把它的一些过程和环节加上,你会发现,它其实就是原生态式的戏剧。其中的“跳虎”只是仪式中的一个片段、一个环节而已。“老虎笙”必须在每年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过程、固定的方式和固定的表演内容去表演。观看“老虎笙”的小麦地冲村民和来访宾客、观众,在观看“老虎笙”的同时,其实也不经意的参与了“老虎笙”的表演,例如:全村的青壮年都得去村后的土主庙参加“接虎神”,为的是让虎神看道,村民们的心意;“驱鬼除魔”中,所到之处的观众们和宾客们都会接到虎队里的虎送来的酒水食物,这样做是因为这些食物好比是虎神所赐,会给人带来好运;“送虎神” 中全村人都要参加彝族世代相传的上山打猎的活动,因为见者有份,所以包括观众宾客在内的所有人都得吃,为的是让虎神看到,由于虎神的保佑,村子风调雨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人都有肉吃,希望来年也是个好收成。“老虎笙”的所有环节都是为了表演给虎神看,由于“虎神”这个观众的特殊性,所以也导致了观看“老虎笙”的小麦地冲村民和来访宾客、观众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观众在被动中也成为了演员。

(一)“老虎笙”的表演过程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双柏的小麦地冲、木九郎等村寨的村民都要欢庆一年一度的“虎节”。在“虎节”的八天中,“老虎笙”都按照“接虎神”、“跳老虎”、“驱鬼除魔”、“送虎神”的古老仪式按部就班地进行。“接虎神”就是选伴演老虎的跳虎队员。“跳老虎”说的是跳“老虎笙”。“驱鬼除魔”就是说虎队由上往下进入每家每户,为彝家人驱鬼除魔。“送虎神”就是把请来的“虎神”送回去。

(二)“跳虎”队员的组成

每年的正月初八的凌晨,全村的青壮年都得去村后的土主庙,然后由朵西算卦选出今年扮虎并跳虎的8名男子。跳虎的队员由17人组成,扮演老虎的有8人,其他9人分别扮演山神(2人)、猫人(2人——1公1母)、鼓师(4人)、敲铓锣人(1人)。

(三)“跳虎”队员的妆饰特点

跳“老虎笙”的人都在土主庙进行化妆,然后由朵西(彝族巫师)给“老虎”化妆,扮老虎的人要在脖子上挂一只铜铃,上身不能穿衣服,下身穿一条裤衩 (过去什么都不穿),背上得披上用黑色的羊毛毡捆扎成的“虎皮”,“虎皮”形成了既形象又夸张的“虎耳”和“虎尾”,然后再用红、黄、白的涂料在扮虎者脸上的额头部位画上一个像真老虎头上的“王”字,是兽中之王的意思;还要在嘴的附近画上老虎的胡须;然后再手臂和腿上画上和老虎相似的条纹;这样看上去就有了虎的基本形象。扮老虎的人都希望把老虎的形象画得更威武一些,更凶猛。在扮虎的八个人中,有一只“虎”的装扮和其他的“老虎”有着明显的区别,他穿的是一件黑色长布衫,头上戴一个破草笠,手里舞着一根竹竿,竹竿最上面用栓着一个有很多小孔的葫芦,这个就人是“虎头”(老虎的首领)。扮演山神的人,身披披毡、头上都戴一顶草帽,手里摇着铜铃。扮演公、母猫人所穿的是黑色的衣裤,脸上画成猫的样子,他们手里端着一个长方形的盘子,背上披一条羊皮口袋。鼓师穿的是黑色衣服,手拿羊皮鼓。敲铓锣的人,也是身穿黑色衣服,手里拿着铓锣。农历十一到十四的套路中还有一些用来从事农作物生产的工具,如:犁 、耙、箩筐。

(四)“老虎笙”的伴奏乐器及其特点

“老虎笙”的音乐是以2个鼓、1个铜铃和1个锣为主要的伴奏乐器,他的音乐是以节奏为主。“老虎笙”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跟着打击乐的感觉走,鼓是单面的羊皮鼓,打的是一些简单的节奏(XX XX XXXX XXXX),刚进入跳虎场时有一段快节奏,鼓点比较密集拍点比较自由,主要是烘托热闹的场面。锣的节奏跟鼓点一样,铜铃的节奏也是比较自由,没有什么规律。伴奏虽然简单,但在他们的舞蹈动作中产生出一种节奏的律动,动作上的韵律美、形象美。

(五)“老虎笙”的动作及其特点

现存的“老虎笙”套路仅只有两套:一套动作在虎节期间每天都得跳,是以老虎模仿人的伦理生活为主,如:“老虎垫脚跟”、“老虎开门”、“老虎勾脚”、“老虎亲热”等;另外一套动作是要到农历十一到十四的跳老虎中才加入,主要是描绘老虎从事农作物生产,如“虎背粪”、“虎撒种”、“虎栽秧”、“虎出草”、“虎收割”、“虎打谷”。 跳“老虎”首先要排列成纵队,由“虎头”率领入场(逆时针方向),接着进场的依次是——猫人、鼓师、山神,最后才是“老虎”。围成一个圆圈后,猫人和道人时而跳进,时而跳出,跳进圈内后可自由变动,连接动作主要以“跳走步”和“颠跳步”为主。简要的介绍几组动作:

(1)颠跳步

左脚向前踏一步,同时右脚离地,左脚颠一下,同时右脚提起。此动作放大或横向运动时则开胯提腿,身体则向两侧略倾。

(2)跳走步

左脚上前一步,在落地前,向上跳跃,同时右脚小腿向后勾起,多次反复做同样的对称动作。

(3)老虎搭桥

这组动作有点类似一个叫“编花篮”的游戏,不同的是,“编花篮”是几个人把脚都搭在一起,而“老虎搭桥”则是围成圈后两两配对把脚分别得搭在一起。表演者左脚单脚跳的同时右腿向右旁抬起,旁边的“虎”的动作则以之相反,这样两“虎”的脚就搭在了一起,形成了“桥”。转身跳向连一虎的时候,动作和第一次相反。

(4)老虎亲嘴

这组动作和某些国家的人见面时候碰脸有点像,不同的是,人家的是脸的接触,而这组动作只是由演员们把嘴撅成亲的姿态,但是并没有身体接触,只是象征性的“亲”;“虎”先围成一个圆圈,然后也是两两配对,各向前三步,做吻状后,然后转身,向另一虎前进三步,也是做吻状。

以上的几组动作的共同点是“老虎们”的手形几乎一直都是略举双手微弯腰的姿势。

(5)老虎抱蛋

一只“虎”,用四肢保护着身下的蛋(松球或石头),剩余的“虎”把它围着,并寻找时机去抢蛋。抱蛋的“虎”为了护蛋,使出自己的独门绝技——横扫千军(手以地面为支点,盘旋着蛋向后腾空踢腿),吓得别的老虎想得却无法得到。

(6)老虎种稻

这套动作需要借用平时生产劳动中用的工具做道具——箩筐、犁、耙等,然后夸张的模仿人背粪、犁田、耙田、播谷、打谷等。这套动作有传授小孩该怎样劳作的功能。

从表演上看,“老虎笙”动作比较简单,体现虎的动作的只是略举双手微弯腰的姿势。“老虎们”只是不断的变换笙的套路,每套动作都由慢到快,直至接近狂欢。“老虎笙”的动作幅度既可大也可小,由表演老虎的人临场发挥。有些动作有固定的节拍,也有些是自由动作,也就相当于音乐中的“散板”。“老虎掏蛋”就是其中的自由动作。

“老虎笙”属于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艺术起源于模仿,它的动作有模仿人的生活习性,生产劳动,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来体现彝族人的生活。彝族人民也通过对模仿老虎来驱鬼除魔、追忆族源、缅怀祖先、凝聚民心的。其中两只猫模仿猫叫,老虎种蹈、老虎抢亲、老虎种蹈,也是模仿人的生活习性,比较拟人化、形象化。“老虎笙”虽然是属于一种产生于祭祀活动和生产活动中的舞蹈,但是背后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和艺术底蕴。

三、双柏“老虎笙”的艺术价值与发展传承

“老虎笙”曾经被政府当作封建迷信活动并在1952年被禁跳,到1988年在一些艺人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才得以恢复。由于禁止跳了36年,导致有很多动作已经走样,一些动作已经失传。

现如今,人们跳“老虎笙”不再只是单纯地为了消灾祈福,“老虎笙”也从乡村里的房前屋后跳到了大都市的舞台。现在对外表演的“老虎笙”,为了让“老虎笙”更具有艺术性、表演性、趣味性、观赏性等,对服装、音乐、道具、动作等进行了艺术处理。除了增加了“老虎”的数量,添进了一些彝族歌曲,还加入了彝族“毕摩”的一些特技;在插秧舞蹈中,还加入了“母老虎”,增加“老虎笙”的艺术效果,这让更多的看到了“老虎笙”,初步认识了“老虎笙”。俗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有个性、有特色的东西才持有生命力。“老虎笙”也以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独特的表演形式以及它的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

“老虎笙”是我们彝族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近些年来,双柏“老虎笙”已经从深山,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外界人士所熟知。作为地方民族文化品牌,“老虎笙”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傩戏傩文化的“珍存”和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老虎笙”还是云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批准公布的传统舞蹈;如今的“老虎笙”已经成为双柏对外宣传的第一张名片。

参考文献:

[1]杨甫旺主编.《楚雄民族文化论坛(第二辑)[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映占著.《魅力楚雄》文化丛书之《滇中香格里拉——双柏》[M].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3]陈家兴,袁荣辉,袁忠富,陈显昌,何少春等集体编.《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双柏卷》.[M]双柏县文工团内部资料.1991

[4]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

[5]谷跃娟,王翼祥著.双柏彝族老虎笙[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文化生态视角下关于湖南民歌进课堂的思考 下一篇:中国传统哲学中“残缺”的分析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