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有“声”文生辉

时间:2022-07-28 06:43:25

雨滴泉流松涛声,鸟鸣马嘶鹿鸣声,欢声笑语读书声;自然界、人世间,万籁有声,声声入耳。然而,“声音”无形无影,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从这个角度来说,“声音”的描写比其它事物的描写似乎要更难些。那么,我们在写作时要如何描写好“声音”,让你笔下的文字有声有色呢?善于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作者,巧用多姿多彩的方法将“声音”描绘得惟妙惟肖,让人如闻其声,绕耳不绝。赏析精彩的“声音”描写的范例,剖析其手法与技巧,对提高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大有裨益。

一、摹绘――惟妙惟肖,如文似听

巧用“拟声词”来摹绘“声音”是描写“声音”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何立伟的《白色鸟》中用“格格格格”描绘两少年纯真的笑声,用“嘶嘶嘶嘶”摹绘蝉鸣声,用“嗡嗡营营”来摹绘蜂鸣声,用“咚”摹拟石头落水的声音;江口涣的《鹤群翔空》中用“哦―哦―哦”摹绘鹤群翔空时发出的啼声,用“飕”描绘苍鹰急速翻飞似箭冲进鹤群时发出的响声;沈石溪的《斑羚飞渡》里用“咩―咩”来摹拟斑羚羊的鸣叫声……

二、描述――引发联想,激发想象

采用描述的手法引导读者运用生活经验去展开联想与想象,从而感悟到其描写的声音,这也是描写声音常用的手法。“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这是曹文轩《孤独之旅》中一段对“雷声”的描述,让你想象到那狂风暴雨式的情景,耳边似乎听到了隆隆的“雷声”。王蒙《在声音的世界里》通过“描述”讲风格迥异的戏曲唱声表现得淋漓酣畅,精彩至极:“河南坠子的调门与唱法则富有一种幽默感,听坠子就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大小姐的白话。戏曲中最让我动情地是河北绑子,苍凉高亢,嘶喊呼号,大吵大闹,如痴如醉。”具体细腻的描述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想象,于是,荧屏上、舞台上、生活中听到过的“河南坠子”与“河北绑子”迥然不同的唱声便会在你的耳际萦绕。

三、比喻――形象具体,亲切可感

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来描绘“声音”,让人从形象生动的“比喻”之中品味到自己笔下所写的“声音”。简贞《夏之绝句》中写“夏乃声音的季节,由雨声,有雷声,有蛙声、虫鸣及蝉唱”,对“蝉唱”之声运用“比喻”非常精彩:歌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湃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顷刻间,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掏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蝉声亦有甜美温柔如夜的语言的时候,那该是情歌吧……通过栩栩如生的“比喻”让人感受到作者笔下所描写的“声音”。《在声音的世界里》作者炉火纯青地运用了一组“博喻”,你听:“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钢琴协奏曲中乐声的轻重、急缓、高低通过“春潮”“月华”“鲜花灿烂”“水银泻地”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你从中去感悟,从而思之得之,如此写“声”的确妙不可言。

四、通感――赋声以形,历历可见

声本无形,而巧用“通感”这修辞手法可将人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形容或比喻沟通起来。高明的作者在写声时往往巧用“通感”将无形之“声”化为可见之物――让你见到栩栩如生之“声”。刘鹗的《绝唱》(节选自《老残游记》)里就运用了“通感”描绘王小玉演唱的美妙歌声:“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里先把“听觉”的歌声用“味觉”吃起人参果来描绘其歌声的悦耳动听,再用“触觉”浑身畅快来表现歌声之美令人心旷神怡,接着又用“视觉”钢丝抛入天际来描绘音调之高令人叹为观止。用“通感”描绘“声音”化无形为有形,让人可见、可触、可感、可品,如此写声怎不让人拍案叫绝呢。

五、烘托――侧面写声,如临其境

描写听众的反应,渲染场面的气氛,从侧面来描绘“声音”是写声的又一手法。《绝唱》中写王小玉演唱完时,就用了“台下叫声之好,轰然雷动”的描写,从侧面写出了歌声的美妙绝伦。又写台下听众的议论:“……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词之妙。每听他说书之后,着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听众的感受烘托了小玉之歌声是何等的美妙,何等的悦耳,何等的动听。

从侧面描写“声音”又如“回音壁”,把描写的“声音”放射出来,让读者从其“回音”里品味到其声,这种间接写声的烘托艺术效果往往是直接描写所难以替代的。

上一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谈 下一篇:论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