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人才工作座谈会讲话

时间:2022-07-28 06:10:09

全市人才工作座谈会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人才工作座谈会,是经市委同意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工作要求,传达学习省县域人才工作现场会精神,交流研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各部门人才工作的特色做法,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为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刚才,宝应县委组织部、市农林局等六个单位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通过政策的影响力、项目的影响力、平台的影响力、舆论的影响力、组织的影响力、考核的影响力,推动党管人才工作不断上台阶的经验做法,我认为各地各部门人才工作实践,各有特点、各有方法、各有举措,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拓宽视野、拓宽思路。希望各地各部门在今后的人才工作中认真学习借鉴,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本地本部门实际、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特色鲜明的人才工作之路。

从今天大会交流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精神,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机制,狠抓措施落实。应该说,近几年我市人才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一是完善领导体制,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觉地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并从机构职能到人员职责,从目标任务到具体要求,进行了细化量化,做到了职责任务明确,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共同谋划、共同部署、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促进了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市上下全面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下贯通的工作网络。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打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队伍。各地各部门能积极探索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市场化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以人才工作专项经费为导向的资金投入机制等,加大了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三是突出关键环节,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各地各部门能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紧紧抓住以创建学习型社会,积极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为主要内容,以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公开公平管理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我们区域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这五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四是积极搭建舞台,为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华创造条件。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大胆联系各地特点和自身建设实际,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与氛围。打造了一批以“系列十佳人才”评比、“**师傅”评比为代表的人才评定激励的特色品牌,以“**(邗江)企业家论坛”为代表的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区域名牌,以农业专家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展“一对十”技术结对挂钩联系、产业专家委员会组织、硕博士联谊活动组织为代表的产业行业各类人才合作共赢的组织招牌等人才工作的鲜明载体,有力地调动了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创优的工作积极性。

虽然,我市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人才工作与先进地区相比较,对照“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人才数量不足,比重偏低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我市平均每万人拥有人才705人,远低于苏南地区,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善于资本运作的金融人才、熟悉现代管理的领导人才、勇于突破常规的创新创业人才还显得数量不足、层次不高。二是人才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尽合理。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市人才80%集中在城区,从行业分布来看,教育、卫生等行业人才达到50%,汽车、化工、机电、纺织等支柱产业以及物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人才的拥有量还偏低。三是人才开发体系不够完善,人才流失现象还比较严重。对人才队伍发展变化和人才竞争等方面的新情况研究得还不够充分,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贴合程度还不高,人才政策和机制尚未健全,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一些地方和单位的主导作用、主体作用发挥得还不够明显,环境建设还处在低层次徘徊。对于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都急需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下面我就今后一个时期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加强人才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法治的新**,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目标,明确了未来五年“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法治的新**”的战略任务。**要实现更快更好发展靠什么?关键靠科技、靠人才。可能有些人会感到,人才工作受制于经济工作,需要经济的舞台,需要经济基础做保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工作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力,人才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人才优势能带动产业优势,我们不能因为忙于经济建设而忽视人才工作,当前,科学发展的要求、和谐发展的要求、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对我们加强人才工作都是契机。新的发展观和发展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履行“党管人才”的职责,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牵头抓总”的新方法、新举措,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第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部署。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认真分析国内国际形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在2003年底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大会上,同志和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努力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执政党,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强国,这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8月下旬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这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是确保**人才队伍建设适应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的内在统一,是以人为本,实现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法治新**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为**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第二,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赢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不断变化。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核心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核心资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成为核心资源。省委李源潮书记在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曾形象深刻地指出,实现“两个率先”,实际上是区域争先发展的一场比赛,核心是人才的比赛。综观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在深入学习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中,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要按照实施“人才强市”的战略要求,大力吸引、培养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切实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以人才优势去赢得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致力提升“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我市把握新的发展阶段、抢抓新的发展机遇、增创新的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当今,是**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分析当前趋势,合作与竞争同在。长三角地区合作竞争、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日益明朗,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发展的竞争、实力的比拼、人才和资源等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人才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我们要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把各类人才的活力激发出来、潜能释放出来、作用发挥出来,为建设新**营造一个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新局面。

第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人才。没有大批高素质的党政人才,党的执政能力就不能得到提高。没有大批优秀人才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就不能得到巩固。因此,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凝聚力工程”。各级党组织要以此为总抓手,既要重视党内人才,又要重视党外人才;既要重视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人才,又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人才;既要重视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又要重视具有创造潜能的人才;既要重视市内人才,又要重视市外、省外、海外人才。在把广大党员干部培养成各方面专门人才的同时,也要努力把各方面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党内来。只有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凝聚到我们党组织周围,才能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使我们的党永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二、突出重点,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工作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大局,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切实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集聚人才的新高地、培养人才的新摇篮、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新舞台。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市人才工作必须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着力增强人才工作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盘活人才存量,大幅度提高人才增量,不断提升人才素质,着力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能、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要坚持以服务工业支柱产业为核心,注重先进制造业人才的聚集;要坚持以沿江沿河开发为重点,注重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要坚持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基础,注重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以提高素质为关键,注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提升;要坚持以评比包装为手段,注重传统特色人才的推介。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把握重点、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再上新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全市人才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人才工作思路,不断探索“牵头抓总”的新方法。党管人才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各级组织部门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四管”要求,积极履行“牵头抓总”的职能,立足全局、善于谋划、主动协调,统筹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人才工作的持续发展。一是注重统筹协调,形成人才工作的新合力。各级组织部门要围绕各地工作实际,认真履行“牵头抓总”的职责,多出思路、多出办法、多出经验,发挥好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的参谋作用。要合理确定各相关职能部门人才工作的职责、权限、任务,形成统分结合、各负其责、协调高效的工作格局,发挥好组织部门的调控作用。要协调有关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表彰等相关工作,形成上下齐抓、左右协同的工作合力,发挥好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二是注重政策调节,形成人才工作的新导向。各级组织部门要根据人才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人才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对策性研究,大胆借鉴先进地区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及时修订、出台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要善于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各类人才的个体作用,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形成引才、聚才、用才的正确导向。三是注重载体建设,形成人才工作新优势。各级组织部门在整合相关人才工作力量的同时,要动脑筋、想办法、花力气,促进各类人才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通过定期组织开展联谊活动等形式,促使优秀人才相知相识、互帮互助、联手联合;要通过构建同行业同专业优秀人才紧密型联合体、师带徒帮带型联合体等形式,促使优秀人才在结对拜师中提升技能;要通过挂钩、联系点等形式,把优秀人才推向发展的一线,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人才辈出的新格局。要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结合本地本单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队伍现状的特点,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步骤、新标准。要分门类、分专业、分层次、分结构,分期分批地组织人才的定向培养,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动态管理机制。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从三个方面抓好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选拔制度。要按照扩大民主、鼓励竞争、加强交流、强化监督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唯学历资历的狭隘观念,坚决解除一切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束缚,坚决纠正“压着人才找人才、占着人才缺人才、排斥人才揽人才”的用人误区。要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关键岗位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在实际工作和艰苦环境中成长成才;要选拔一批高层次高技能专家挂钩企事业单位、农村,在产、学、研中成长成才;要选拔一批农村实用人才走进课堂、走进村组、走进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成长成才。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渠道。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就业结构变化,依托党校、行政学院等载体,重点提升党政人才的科学决策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执行落实能力;依托高等院校,以沿江沿河大开发为主战场,以园区、工业集中区为龙头,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重点培养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依托在扬高校、自办论坛等载体,重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助推民营企业的“二次起跳”;依托职业学校、农广校、农村党员现代化远程教育中心等载体,重点培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强双带”型人才、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人才、农民经纪人才;依托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一批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重点的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培养与需求相结合。根据党政人才、企业和农村人才需求,采取“实践培养”、“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各类人才。要坚持把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结合起来。采取联合办班、挂职锻炼、带课题研修、到大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基地跟班学习、出境培训、选派访问学者等多种途径,加快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区域共享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培养的目的在于使用,使用是最好的培养。要建立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充分利用人、岗两种资源,实现“适才适用”。要采取承担重点科研项目、负责科研团队、领导重点建设工程等形式,使人才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提高,促进各类人才迅速成长。

(三)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形成各得其所的新局面。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它告诉我们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人才引进是最具实力的经济引进,人才的流动是最具潜力的经济流动。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必须更加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切实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是努力构建引进人才的政策环境。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政策制度的竞争。与周边地区相比,我市的人才政策还不具备优势,我们要认真研究制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开拓性的人才政策。二是积极创新人才引进的新机制。要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结合起来,在招商引资前谋划人才引进工作,在招商引资同时引进人才;要把引才与引智结合起来,要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和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灵活引才机制;要把引进人才与提高本地人才素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凝聚、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本地人才在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自主消化吸收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不断加强人才引进的载体建设。要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大各类专业性人才市场的建设,逐步扩大市场的规模与容量,形成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人才中介服务市场等多元化竞争格局;要积极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以及富有活力的民营企业等用人主体单位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不断加快发展、改革创新,为人才提供并不断创造良好的事业发展空间;要加强博士后工作站、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人才载体建设,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学工业园区、创业中心、留学人才创业园等人才创业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要鼓励和支持我市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大力引进高技能人才,把引进和培养高技能人才列入企业长远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开阔视野,把人才引进工作拓展到海外,延伸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个方面,主动捕捉人才信息,舍得开出优惠条件,把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本地来创业,把先进的技术和专利成果招引到本地来转化,把他们的优势转化为我们区域发展的优势;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超前做好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工作。

(四)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形成各尽其能的新态势。实践证明,人才工作的活力,有体制的因素,也的机制的因素。人才再多,如果使用不当,反而是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建立一个高效使用人才的良好机制是人才强市战略的核心内容。必须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精神、开放的眼光、务实的态度,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推动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把人才从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和机制的捆绑中解放出来,让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从陈旧落后的观念和做法的禁锢中迸发出来。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使人才使用的社会主体具备完善的人才使用机制。二是要进一步加快建立开放的人才任用制度。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做好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为各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制上的条件。三是要进一步改革人才的薪酬激励办法。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使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岗位,一流的成就获得一流的报酬,为人才的创新创业、发挥才能和实现抱负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四是要进一步规范人才的评价体系。要尊重人才的个人禀性,要以宽容的态度善待人才,要以工作业绩、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对人才的考核标准,不能求全责备。对党政人才,要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坚持群众公认和注重实绩相结合,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不断完善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体系。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坚持以业绩论英雄,对他们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要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化评价进程,完善相关资质认证体系,全面推进职业资格制度。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要坚持以贡献论英雄,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投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不断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评价重在农村和农民认可,要坚持以“双带”论英雄,继续开展系列“十佳农村实用人才”评比表彰活动,增强他们带头致富的光荣感、带领致富的责任感。

(五)创新人才环境建设,营造拴心留人的新氛围。古人云:“欲致鱼者,先通水;欲求鸟者,先树木”。良好的环境对内产生凝聚力、鼓舞力和驱动力,对外产生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人才环境越优越,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高,经济社会就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要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充分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通过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去感召和凝聚各类人才。积极营造人才想要来、愿意来,留得住、用得上,能干事、会干事的良好环境。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拓展创业舞台,增强创新保障,激发创优活力,营造良好的工作创业环境。要在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名城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和风气,着力营造民主活泼的创业创新环境。要积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创优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激发他们工作的责任感,形成有利于发挥人才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要充分调动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让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更大的作用,让实践真正成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要加大对创业创新人才的表彰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崇尚创造,爱才、惜才、重才、用才的良好环境。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学者制度,在政治上关心人才、生活上照顾人才、工作上支持人才,做到情为人才所动,心为人才所系,着力创造一个各级领导器重人才、广大群众羡慕人才、社会成员争当优秀人才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组织领导,以“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赶超精神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抓好人才工作,关键在领导。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切实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一要坚持党管人才,加强组织协调,不断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坚持党管人才,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落实党管人才的要求,关键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建立起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完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化程度。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切实统筹好发展第一要务与第一资源的关系。党委组织部门要切实肩负起、履行好“牵头抓总”的人才工作职责,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之家”。人事、科技、劳动、教育、卫生、财政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下同心,左右同步,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二要坚持求真务实,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人才工作的内在规律。人才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认识和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在工作中减少盲目性,发挥主动性,赢得主动权。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当成一门学问去探索,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要把“全面达小康、建设新**”、“争做苏中崛起排头兵”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发展着眼,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努力在实践中探索新规律、掌握新规律和运用新规律,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要尊重基层和广大群众的创造,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中汲取智慧,从基层工作实践中提炼精华,总结先进典型,推广新鲜经验,不断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

三要坚持狠抓落实,加强责任监管,不断开创人才工作的创新举措。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职责分解和重点人才培养工程等做了一定的工作,可以说,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目标措施已经明确,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开展督促检查,通过定期指导和督促检查,促进工作落实。要加大考核力度,把人才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奖励制度,通过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促进人才工作水平的整体推动。

同志们,“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美好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以“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赶超精神和态度,努力创造各类人才竞相涌现、推动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法治的新**而奋斗!

上一篇:国土员心得体会 下一篇:土地利用科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