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音乐剧《桂花雨》的艺术创作手法分析

时间:2022-07-28 05:54:07

广西音乐剧《桂花雨》的艺术创作手法分析

摘要:广西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音乐剧《桂花雨》荣获第四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节目特等奖,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文化部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剧目、第十三届“文华奖”特别奖等多项荣誉。本文是对音乐剧《桂花雨》作审美研究的一篇论文,运用音乐美学、音乐分析、比较音乐学等学科理论全面剖析了该音乐剧的审美特征,以推动广西原创音乐剧《桂花雨》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音乐剧;广西;《桂花雨》;审美分析;音乐;舞蹈;

一、《桂花雨》概述

广西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音乐剧《桂花雨》自首演以来,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剧荣获第四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节目特等奖,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文化部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剧目等多项荣誉,并受邀晋京参加百台优秀剧目向祖国60华诞献礼演出。荣获第十三届“文华奖”特别奖。

《桂花雨》是从2005年的《阳朔西街》,到2006年的《桂林故事》,再到2009年的《桂花雨》成功问世的,来之于《桂林故事》的《桂花雨》,同样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守侯、执着的爱情故事:一个桂花雨飘落的八月初十之夜,爷爷被迫随军离开桂林到了台湾,只留给阿婆一个庄严的承诺。那年,阿婆十八岁。从此以后,阿婆绣着绣球,唱着“手拉手,一辈子,不给走”的歌谣,每年八月初十,阿婆都酿好桂花酒,并在这天开坛,等待她的恋人回来接她……

60年后,孙子为爷爷寻找到了60年思恋的桂花坊,却得知阿婆疯了,但尚在人间。然而爷爷的猝然离世,让这两个在海峡两岸彼此相守了60年的恋人最终没能团聚,只留下阿婆独自凭栏伫立,秋水望穿,思念着永远不会归来的恋人。两位老人执着坚守的爱情,最终感动了两颗年轻的心,他们来演绎这美丽爱情的守候。

这就是《桂花雨》的戏剧故事,这就是《桂花雨》感人至深,使人由爱情想到家庭,想到国家,再想到整个人类的思想主题。这样一个以和谐与守信为主要亮点的思想主题,无疑拥有最广大的观众。这也为本剧推向更广大的市场奠定了最好的必备条件。

二、音乐剧《桂花雨》的音乐创作手法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可见,作为一部音乐剧,音乐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音乐剧的音乐创作来说,音乐是否动听,是否能够打动人心,是决定一部音乐剧成功与否的标准。音乐创作是一种表达时代精神和思想的社会实践,它是一项高尚而富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活动。音乐创作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音乐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因此音乐创作的理论研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在音乐剧的音乐创作要素中,旋律处于第一位。音乐剧的旋律是通俗流畅、简单明朗、易于被广大观众接受。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全剧音乐旋律创作琅琅上口,成为这部剧成功的首要原因,至今仍广为传唱,备受国内外人民喜爱。

《桂花雨》的主题曲的成功离不开作曲家傅磬的辛勤创作,从《桂林故事》到《桂花雨》,主题曲由《红门红窗红绣球》改成了《一句情话老了还在等候》,并且在演出后被广大青年歌手喜爱,在各大音乐赛事中使用率极高,可见,该曲确实已被广大观众接受。

曲子开头,由合唱引入,“桂花树,桂花黄(哎),摇落桂花酿酒香(哎),桂花酒送哥尝(哎),尝出甜头(哎)心尖尖藏。”使用壮族山歌的五度跳进音乐元素,歌谣式的哼唱,把人带入梦幻般的童话,仿佛回到了十八岁那年。接着“漓江”叙述着“十八岁的痴情守着那座红绣楼,十八岁的苦恋,守着那个红绣球,十八岁的誓言守着那条红西街,十八岁的盖头没等来阿哥的手”。音乐把观众的情绪一下子陷入阿婆十八岁那年,爱情的喜悦、痴情的守候、心中一直等待阿哥的归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一辈子,不放手。接着两对男女主角对唱全曲高潮部分“红颜为谁变老,红唇为谁空留,青春为谁流走为谁流走,青丝为谁白头?”这更像是他们在控诉,为阿婆在问,这一切一切的等候究竟是为了谁,答案只有一个:承诺。因为有了承诺――“拉拉手,一辈子,不给走”。这时曲子的高潮继续推进,“一句诺言疯了还在坚守,一句情话老了还在等候,一句诺言疯了还在坚守,一句情话老了还在等候。问高山,问水流;问六十年老街春秋。”六十年过去了,老街早已物是人非,可阿婆和阿哥的情话还在,阿婆守候的诺言还在。

这是剧中女主角的主要唱段,该唱段贯穿全剧,反复出现,起到了推动剧情的重要作用。该主题曲音程跳动很大,音域也相对广,主要运用五度跳进的旋律创作手法,把剧中女主角和阿婆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曲子高潮部分,是男女声对唱、合唱,三度和声进行,一曲唱罢,荡气回肠。

第六场,是“八月十五”的对歌,开场就是三两壮家阿哥泛舟江山,接着阿妹也划着小舟,迎面划来,这时毛仔和秋朵出场了,漓江和九妹也出场了,可是这时漓江却收到了爷爷的噩耗,痛苦无泪的他喊着“爷爷,我知道您回到桂花林了,听到你在跟桂花说悄悄话了。”这时舞台的后方,是山虎和桂花在对唱他们的歌谣,山虎“晚风送来醉人的花香,桂树下有一个姑娘,月儿好比多情的钥匙,打开了哥哥心房。”桂花“心里荡着迷人的慌张,桂树下有一个情郎,星星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红了阿妹脸庞。”一座风雨桥从舞台两侧缓缓出来,在舞台中央合二为一,山虎和桂花各站在这风雨桥的两岸,随着歌声的飘出,两人合二为一。最后一首《一辈子》是由漓江和九妹领唱,大伙重唱、合唱演绎完成,“一辈子有你,故事多么美丽;一辈子有你,再不分离。”这时阿婆捧着红绣球站在红绣楼上,在舞台的右侧,漓江、九妹和大家在舞台中央,这是个大团圆的结局,这是一个美丽的承诺的故事。

笔者在此就剧中人物的音乐形象做如下分析:

桂花(年轻时的阿婆)(谱例一):

上曲“情郎、阿妹”是明显的壮家称呼,旋律开头就运用壮族的五度音程写法,旋律线条起伏带波浪形,全曲围绕在e羽这个主音上,曲子e羽民族调式。

山虎(年轻时的爷爷):谱例二:

与桂花的旋律一样,都是e羽民族调式,歌词描述出一片桂花林的浪漫背景,月光照着桂花树,映着桂树下美丽的姑娘。极具抒情性。

九妹(谱例三):

曲子是g羽民族调式,旋律线条连续下行,演唱速度稍慢,表现九妹心中难以言喻的感受。

阿婆(谱例四):

阿婆的音乐形象保持了《桂林故事》里的旋律,调式调性特征都具有鲜明的壮族山歌调式调性特征,与桂花、山虎的调一样,都是e羽民族调式,受壮族人民长期的风俗习惯、音乐文化传统、语言语调关系影响,羽调式在壮族山歌中的运用较为常见。

爷爷:《生命尽头》(谱例五):

爷爷在全剧中只有这唯一的一首独唱曲,全曲情绪是百感交集的,是哽咽着唱的,当爷爷接到桂花还活着的消息的时候,心中百感交集,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却发现,自己当年许下的承诺,那个姑娘还在守候,自己干枯的心田似乎又充满绿绿生机。可是,太多的疑问蹦出来,连续四个“问”,表明爷爷心中的不确定、害怕和担忧。

毛仔:《啪啦啪啦》谱例六:

毛仔是老街的导游,被称为“精明的算盘导游”,是个“丑角”,喜剧角色,所以,毛仔的音乐旋律节奏跳跃,他发现“画家”这个“肥羊”之后,心中得意的情绪,洋溢于表,仿佛看到钱在放声歌唱,钱在展翅飞翔,数钱对他来说是件最快乐的事情,与之搭配的算盘舞更是跳得格外诙谐有趣。

三、《桂花雨》的舞蹈、舞美创作手法分析

音乐和舞蹈是音乐剧的两大基本支柱。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乐记》里有“言之不足,则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长歌之;长歌之不足,则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之说,可见古人早已将舞蹈至于语言及音乐之上,对舞蹈的艺术魅力推崇至极。

《桂花雨》里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广西,这里的灵山秀水,决定了全剧的灵气和秀气。在音乐剧《桂花雨》中,现代舞、民族舞、爵士舞等等舞蹈元素的完美结合。如:第一场《桂林老街》中,众游客来到漓江,来到老街的情景,这时候是一段极具现代舞风格的唱段和舞蹈。又如:《啪啦啪啦》的前奏是一段算盘舞,由毛仔的一群伙计一起边跳边唱的。再如:第五场《别去想了》、《这一刻》是漓江和九妹的表白,这时候跳的是非常抒情的民族舞,舞台上有一片桂花林,非常诗意,两人相遇在桂花林中。

桂花当年第一次给山虎喝桂花酒的时候,在酒里面洒上几朵桂花瓣,这梦幻而甜蜜的桂花酒就像神话般映入观众脑海,观众仿佛已经能够闻到桂花飘香,连笔者在场都忍不住想亲自尝上一口。

《桂花雨》创造了舞台实景虚用的美学新概念,运用了酒吧、可移动的酒吧桌、可旋转的吊脚楼、红绣球,可连接的风雨桥等,使得现场舞美的制作与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完美的结合,既有效衬托了人物,又营造了美轮美奂的舞台氛围,让观众深深的陶醉在美丽的剧情中。

在第三场中,可以移动、随时组合的酒吧桌,像个巨型的红酒杯,一群借酒浇愁的男人们、女人们,大家似醉非醉的跳起一场现代舞。接下来,山虎和桂花在吊脚楼下、上对唱,在舞台的后方,在风雨桥上,有一对男女在一棵桂花树下跳着壮族的舞蹈,可观众们看到的只有他们的影子,背景是一轮大大的月圆,场面塑造得非常的唯美与梦幻。

第四场时,阿婆的主题音乐“红门红窗红绣楼,红绒红线红绣球,红灯红绸红西街,妹等哥掀红盖头。”由空中飘出,像是山里的回音,那么的空灵,那么的飘渺。这时年老的阿婆步履蹒跚的登上红绣楼,当红绣楼180度转动到舞台中央时,楼上站着年轻的阿婆(桂花),楼下坐着痴情守候的山虎,独自捧着红绣球。时空的交错,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不变的承诺,美丽的爱情守候,在这小小的舞台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相比《桂林故事》女主角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服装,没有更换;《桂花雨》开场九妹就穿着一身红裳,壮家阿妹的打扮,到了第二场,又换成白色长裙,非常飘逸,接下来,要签约时又换成了一身白底绣花的连衣裙,端庄大方,清新脱俗,最后一场,八月十五对歌时,有换成了开场时那一套壮家红衣少女的装束,从情节上、服装上都做到了首尾呼应,有始有终,让观众看过后赞赏不断。

《桂花雨》在舞台美术设计上主要采用了欧美经典音乐剧的写实主义风格。如,创造性地再现了桂林老街的现代风情,把小卖部、大酒坛、桂花坊、西式酒吧、风雨桥、竹筏小舟、桂花树、吊脚楼等大批实景都搬上了舞台,大批的游客和背包族以及桂林甲天下的山水,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独特的舞美设计也给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舞台后部的风雨桥,舞台上可旋转的红绣楼,成片的桂花林,老街的六十年的春夏秋冬,在这个不变的桂花坊,不变的吊脚楼,不变的风雨桥上演绎得淋漓尽致。

《中国文化报》以《〈桂花雨〉:盛开在南疆的奇葩》为题撰文,向全国隆重推荐。该文诗意般写道:“《桂花雨》宛如一朵盛开在祖国南疆的艺术奇葩,片片花瓣都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桂花雨》好似一株端庄淡雅的梅花,经过岁月洗礼和时光磨砺,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使人流连忘返”。

回首曾以音乐剧唱响全国的广西,继“刘三姐”之后更不能沉寂,不能断层,而应该一波又一波浪涌式前进与发展。那么,在中国音乐圣坛上折桂的广西音乐剧《桂花雨》,理所当然是一枝最鲜最艳的花……

上一篇:从新“VP中”结构看“中”的体标记化趋势 下一篇:把握语文课堂的兴奋点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