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育办学特色对我国大学发展的新启示

时间:2022-07-28 05:28:16

德国高等教育办学特色对我国大学发展的新启示

摘 要:德国高等教育办学实力和教育资源雄厚,主要受益于硬件和软件两层面兼施且配合张弛有度。硬件办学制度采用“宽进严出”政策、灵活弹性学制、理论实践恰如其分衔接的课程设置、企业为主导配合四位一体监督的实习制度。软件教育理念:以尊师重教,兴趣是最好的良师为教育思想;以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为办学理念;以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美结合为培养目标。因此中国高等教育需快速调整破解大学教育燃眉之急,首先,规划本土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宽渠道入学政策;其次,采用弹性学制,发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最后,拓宽实习平台,力求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去帮助中国大学教育走出瓶颈,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可以走得更快、更远、更高。

关键词:德国;高等教育;办学;新启示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实行)》将办学特色定义为: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独具一格且长期利于培养人才发展的特色与优质风貌。20世纪初德国高等教育享誉全球,主要原因源于德国高等教育办学特色采用严密合理科学的办学制度特色和敢为人先优质的科学教育理念。中国大学必须从办学特色即理论方面进行长期改革、积淀、冲刺才能达到顶峰,因此学习德国办学特色对中国大学的发展有积极借鉴作用。

一、德国采用严密合理科学的办学制度

(一)高等教育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

德国的高等教育不采取全国统一考试,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只要通过中学毕业考试就能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保障了大量人才的出产,降低了人才的浪费和流失。宽进的优势在于不以一次考试定终身,赋予每位考生机会均等的高等教育入学受教权利,为大学输送更多优秀的生源。德国高校采用宽严兼施的政策,收放拿捏的张弛有度,严把学生出口率,毕业考试成为整个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环节。在高强压制度的鞭策下,德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才有强有力的积淀以达到质的飞跃。据统计,德国大学生毕业淘汰率为40~50%,外籍学生在德国大学毕业淘汰率高达70~80%,因此德国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获得难度大且含金量高。毕业生的声誉也威名远播,受到国际的青睐。

(二)德国高校办学应用灵活的弹性学制

根据德国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把德国大学分为综合、应用技术、艺术和音乐等大学。综合大学以多学科、专业齐全、教学科研并重为宗旨的高等学校,学制通常为4~6年。应用技术大学以专业精辟,突显专业特色取胜,其课程设置多偏重于应用,专业分类较细,教学安排紧凑,学制一般4~4.5年。艺术、音乐学院数量和规模都不大,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小班授课和个别教学,学制3.5~5年。德国大学灵活的弹性学制,不仅为高校规划带来新挑战,而且也为学生提供自主安排学习的新机遇。

(三)理论与实践恰如其分衔接的课程设置

德国高校课程结构分为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两个部分。基础阶段类似中国大学的本科阶段,3年基础课程以学习系统理论知识为目标。随后通过“中期考试”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类似中国大学的研究生阶段,根据专业不同划分课程类型、课时、以及学制年限。毕业考核以提交论文和通过毕业考试为标准,才颁发相应学位。德国高校将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结合,理论与实践恰如其分衔接的课程设置,保障学生在最短学年取得最高学习效率。

(四)企业为主导配合四位一体监督的实习制度

德国高等教育以提高应用能力为核心,指导和引导学生大量和长期开展实习、通过创业等灵活多样的实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且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各个部门之间积极配合相互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导、多方部门共同参与、责任分工清晰合理的大学实习制度。企业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大学生主动提供实习岗位,政府机关部门制定立法政策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法律保障。德国大学实行弹性教学管理,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而且也要去企业培训场所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学生到校外企业参加实习。

(五)科研和教学双管齐下的教授考核机制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所谓学高为师,身为示范。德国大学的教授不仅需要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意识;而且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德国大学每一个研究所只聘任一位专业水平最高的教授,因此德国大学教授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学术精英构成“有机团体”不断为德国经济科技发展做出丰功伟绩;不断为学校专业特色挂满琳琅满目的金字招牌;也不断为市场需求提供更多前沿预测;还不断为人才专业培养制定合宜的方向。德国大学必须保障学生学习成绩合格率,教师无偿义务为学生补习课程提升合格率。德国大学科研和教学双管齐下的教授考核机制避免目前国际高等教育教师调衡科研和教学困难的弊端,科研教学两手抓两手硬为世界高等教育树立良好榜样。

二、德国高等教育敢为人先的科学教育理念

德国重视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成产总值1.2%(见表1),把高等教育放在战略核心位置,培养出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科学科技尖端的科研领军人才,对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捷径和腾飞的主力。

(一)教育思想:尊师重教,兴趣是最好的良师

德国是一个思想深度颇深的国家,把教育放在德高望重的位置,尊师重教显得尤为突出。德国将大学教授化身为知识权利的象征,并且赋予崇高无尚的敬重。一方面源于教授们尖端科技发明和高素质人格魅力赢得民众的尊敬;另一方面源于各领域教授们用智慧创造出科学技术和文化科技成果为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利益。德国教育思想主张把兴趣摆在第一位,视兴趣比名利重要,一旦下定决心,有了奋斗目标,会不余遗力为此付出努力,成功也就指日可待。

(二)办学理念: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1809年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拉开德国大学里程碑式创建的序幕,并且主张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把学术自由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柏林大学创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以系统探求真理为大学理念,以科学研究为大学主要职责,以批判知识和探索真理为教师和学生使命,从根本改变传统大学教育的职能、课程内容和结构。洪堡还提出“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两个办学原则:教授具有在学术领域内不受干涉和传授真理的自由;学生有选择学习和独立生活的自由。这些办学理念奠定德国大学主张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不受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限制和牵绊,强调大学管理和学术自主的根基。同时通过教学与科学相结合而创建研究所为实施研究生教育提供场域和开辟高等教育新职能――科学研究。德国的大学依据自由与独立相互关联、依存不古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享誉全球的英才。

(三)培养目标: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美结合

不同类型的大学有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模式,有为科学研究储备的科研人才,有为企业和社会生产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人才,有为追求自我、自由、艺术的艺术人才。所有大学都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让德国高等教育在飞速快捷发展的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占有一席之地为德国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德国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完美结合,具有先进的基础教育硬件设施和科学合理的教育系统,还有敢为人先的科学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才使得德国在诸多尖端科技信息领域中人才辈出、学术上遥遥领先。

三、中国高等教育出现的主要重大症候

(一)教育教学管理松弛,过分注重表面工作

高校管理教师的模式逐渐行政化、形式化,与学问完全无关,去赶超世界先进教育科技水平更是毫无关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浮于表面敷衍看似重要但却没有实质推动教育发展的调查工作,造成校园的组成人员没有把精力和重心放在教育教学方面,造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处于松弛无序的情况,造成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科研总是与理想目标失之与臂。

(二)课程设置欠缺,知识陈旧难跟上科技飞跃递进的步伐

大学课程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而且知识陈旧并不能与现实社会所需相匹配,学生无疑都是抱着修满学分去学习必修、选修课,最终既没有学到理论知识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更与教育目标相差甚远。大学开设许多形同摆设毫无作用的课程,与学生毕业相关的课程却寥寥无几,课程的设置完全扼杀学生主动创造和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不仅浪费教育的心血,更是浪费学生宝贵求知的青春时光,所以大学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合理的改建和规划。

(三)教育理想信念滞后,长期与国际先进水平脱轨的现实情境

随着教育国际化、教育资源开放化,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走出狭隘的视野,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弥补和改进,以致缩小与国际先进教育水平的差距。首先需要树立崇高教育理想信念;其次制定发展先进教育水平计划;再次制定强制监督保障设施为拉开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先进水平的帷幕留下伏笔。

(四)大学风范逐渐丧失,校园风气遭破坏

物欲横流纷繁嘈杂的社会之风已经刮到原本充满书卷香气的大学校园,大学精神风貌早已荡然无存,所有人对追寻真理和探求科学的崇敬使命感愈发淡薄,校园似乎变成一个没有灵魂躯壳的“伪知识精神家园”。校园氛围遭破坏,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理想信念坍塌、重教学轻科研或者重科研轻教学等不良之风已然成为校园的流行旋风,尾随其后满是学生肆意逃课挂科、考试作弊的狼狈场景。严重破坏大学学习和科研浓郁氛围,造成大学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高等教育水平亦停滞不前。

(五)大学文化氛围淡薄,学生受熏陶途径遇阻

中国很多高校缺乏大学文化,或完全没有大学文化,所有校园的建设无非是华丽炫彩的教学楼、城堡吊脚式的图书馆、豪华奢靡的寝室楼类似出自同一模具的翻版。大学的文化不是这些在外的物质层面所能匹敌,而是触及人灵魂深处而引起发人深省的觉悟和净化。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积淀的校园空洞而无精神宿朽,仿佛精致剔透的美花瓶而毫无灵魂深邃的内核,虽然美得让人心动但却难激起人想囊入手中的欲望。学生身处文化氛围淡薄的情境,自然难形成沁人心脾的文化气质,更多呈现粗鄙低俗的素质、气息和内涵。这与柏拉图《理想国》中知识即美德的申诉而相驰背离,学校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匮乏,文化载体图书馆、学术讲座、学术社团活动失去传播传统文化意义变得干瘪而追溯社会流行热风,成为学生受熏陶途径遇阻的屏障。

四、新启示

(一)规划本土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宽渠道入学政策

高校应建设和规划具有本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应下放权力给学校进行自主招生,招收大量特长生避免怪才、偏才的流失。同时应采取宽渠道入学政策,让大量考生进入高校深造,毕业环节采取严格审核管理模式。

(二)采用弹性学制,发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大学应采用弹性学制,让学生自由选课或者自由安排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去选择合宜培养方案和学制。同时应大范围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从而激发学生发挥更大更多的创新潜能,引领学生高效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实现理想目标不负青春年华。

(三)拓宽实习平台,力求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大学应拓宽学生实习平台,把实习作为毕业考核的必修课程,同时实习可以贯穿交叉整个学制期间。充分发挥实习操作实践的作用,让每位学生乐于实习,改变传统敷衍浮于表面的实习心态。同时制定相应的实习奖惩制度,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此外,大学应开展多方位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实习机会,帮组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完美结合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Z],2004.

[2]邓志博.德国的教育体制及特点研究[J].价值工程.2011(23).

[3]Statistisches.Bundesamt.Bildungsfinanzbericht.2011[R]. Wiesbaden:Statistisches.Bundesamt,2011.

[4]姜太源.德国高等教育体系概述[C].北京联合大学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学术论坛文集.2005.

[5]李曼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程教育比较研究回顾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3).

[6]韩璐璐.德国高等教育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9).

[7]安贻.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2).

[8]刘兴国,吕方明,梁晶.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8(8).

[9]张武军.德国大学治理制度及启示[J].大学(研究版),2014(5).

上一篇:构建自考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思考 下一篇: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规划及转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