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委托贷款业务分析:在“先行先试”要求下寻求突破创新

时间:2022-07-28 04:28:28

【前言】滨海新区委托贷款业务分析:在“先行先试”要求下寻求突破创新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第一,符合金融创新的要求。在我国金融领域创新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从较大比例的间接融资向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过渡,其内核在于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时下部分观点认为应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这种观点即使不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渐进式改革方向的,因为目...

滨海新区委托贷款业务分析:在“先行先试”要求下寻求突破创新

摘 要:在环渤海经济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和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双重因素带动下,近几年滨海新区委托贷款业务快速增长,显示出区域内部对该项业务的需求旺盛。本文试图在分析滨海新区委托贷款业务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先行先试”的要求,寻求该项业务在特殊经济区域内的突破创新

关键词:滨海新区;金融创新;委托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5-0025-03

一、委托贷款业务的基本特点

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金融机构(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在这种贷款安排下,金融机构作为受托人,只通过监督贷款的使用并协助收回以获得手续费收入,不承担贷款风险,同时可以获得委托存款,并有利于培育客户群。委托贷款业务对于满足金融需求、丰富金融工具、完善金融市场都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第一,符合金融创新的要求。在我国金融领域创新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从较大比例的间接融资向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过渡,其内核在于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时下部分观点认为应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这种观点即使不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渐进式改革方向的,因为目前在风险控制手段、法规建设方面仍不健全。而委托贷款则体现出来“二元性”的融资特点:一方面,借贷双方决定各项贷款要素,体现了直接融资“风险自担”的特点;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需履行审查义务及协助贷后管理,体现了一部分间接融资的特点。在融资方式的过渡中,这样的借贷安排表现出一种渐进式创新思路。

第二,有利于拓宽投资渠道。在目前我国储蓄利率低、理财产品相对不丰富的环境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以通过委托贷款的形式,拓宽资金运营调配渠道,获得金融机构专业的贷款后期管理,提高资金收益。

第三,有利于增加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随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不断放开,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中间业务成为竞争的焦点。委托贷款业务作为传统的中间业务,通常资金规模较大,可以成为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滨海新区委托贷款业务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02年至2006年,区域内共有17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办过企业委托贷款业务,1家开办过个人委托贷款业务(不包括住房公积金)。其中:企业委托贷款业务共发生130笔,金额总计29.13亿元,截至2006年12月末余额为15.28亿元;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共发生5笔,金额总计1273. 38万元,已全部结清。总体来看,滨海新区委托贷款业务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短期贷款为主,增长趋势明显

全部委托贷款业均为定向委托,期限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10年,1年期及1年期以下短期贷款共109笔,占业务总笔数的80.74%,中期贷款19笔,长期贷款7笔。从业务发生的时间上来看, 2002年开始出现业务并逐年增加。2006年共发生委托贷款业务71笔,占整体调查时间范围内业务总笔数的52.59%,这其中,在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之后的2006年下半年共发生61笔,占整体调查时间范围内业务总笔数的45.19%和2006年业务总笔数的85.92%,充分显示出在“先行先试”要求下该项业务对各方的吸引力。

2.委托人和借款人范围狭窄

调查显示,区内委托贷款业务多为作为金融机构重点客户的大企业与其关联企业的资金借贷,具体特点为笔数多、单笔金额大、贷款用途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天津国际石油储运有限公司分别各叙做企业委托贷款业务19笔、17笔,其和占企业委托贷款业务总和的27.69%;贷款金额前三位的企业总计14.90亿元,占企业委托贷款业务总金额的51.15%;贷款用途为流动资金贷款的业务共107笔,占业务总笔数的82.96%。

3.以信用担保方式为主

绝大多数贷款以一次性发放的方式借出,部分贷款分期发放。还款方式通常采取按期付息、到期还本,亦有委托人与借款人约定期末一次性还本付息。企业委托贷款担保方式中,采用信用担保的共94笔,占业务总笔数的72.31%,多发生于关联企业间的委托贷款业务中。

(二)存在问题

1.金融机构对贷款利率执行问题认识不一致

对企业委托贷款的利率范围,各金融机构有不同的认定方法。认为利率应由委托人和借款人自行确定的金融机构,其依据是央行《关于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具体情况规定的通知》(银发〖1989〗40号):“委托贷款利率由委托双方自行商定,但最高不能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和上浮幅度”,因此只对利率上限做限制;认为委托贷款利率应同时具有上、下限的金融机构,则依据央行《贷款通则》第三章第十三条“贷款利率的确定:贷款人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每笔贷款利率,并在借款合同中载明”,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委托贷款利率必须处于同期央行基准利率浮动范围内。

2.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在审查资金来源、贷款用途等方面存在困难

首先,由于并非自营性贷款,金融机构不承担风险,只收取手续费,主观上就失去了对资金来源、贷款用途等进行详细审查的动机;其次,委托人可以较轻易地选择在不同银行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因此从经营角度考虑,金融机构为了吸揽业务,对资金来源等要素只做一些初步审查;再次,金融机构反映收取的手续费往往存在上限,当委托贷款业务单笔金额过小时,手续费收益不足以覆盖进行详细审查付出的成本。

3.金融机构对于以集团资金调配为目的的委托贷款业务难以控制

委托贷款对于委托人而言,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实现企业集团内部、跨国公司内地下属企业之间的资金调配。按照现行法律,企业之间借贷违法,因此通过委托贷款业务合法地调配资金流。但是,如果金融机构审查缺位,则可能使企业母子公司之间的资金流动存在非法关系。调查中发现,有若干笔业务,贷款利率、金融机构手续费费率都是零,这种情况下,相当于允许企业之间完全地实现资金自由流通,显然与委托贷款的本意差距很大。

4.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开展不踊跃

究其原因,首先,委托人作为自然人,即使有资金赢余,但由于其资金规模往往只能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而委托人对借款企业不了解,同时作为受托人的金融机构并不承担贷款风险,因此认为将资金投向委托贷款,其安全性比较差,加上其利息收入还要被征税,从而主观上不愿意进行委托贷款业务;其次,作为金融机构,如果为委托人与借款人之间牵线搭桥,则可能被委托人视为对贷款风险的承担,一旦贷款出现问题,金融机构将处于尴尬的境地;再次,由于个人委托贷款金额小,金融机构获得的手续费相对较低,这也使其缺乏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动机;最后,监管部门对于个人委托贷款的审慎态度也使金融机构开办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意愿降低。

三、在“先行先试”的要求下寻求突破创新

根据针对的主体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借贷双方层面、开办此项业务的金融机构层面、监管层面。

(一)借贷双方层面

上文已经说明,委托贷款其本质在于实现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逐渐过渡,因此对借贷主体应更坚持市场化的取向。

1.大力发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其意义不仅体现在使自然人委托人获得高收益,更重要在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困难。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尤其是“多对一”的个人委托贷款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最显著的社会利益就是使中小企业获得新的融资渠道。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间接融资门槛较高的现状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个人委托贷款业务集合社会上富裕的资金开展经营。

2.进一步扩展委托人的范围

目前的限制,使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无法作为委托贷款业务中的委托人。尽管有前段时期 “上海社保案”的影响,但风险的根本在于违规经营,而不在于委托贷款业务本身。保险、证券吸取的个人资金经银行的委托贷款业务投放,可以为社会闲散资金的集中使用提供新方式,实现综合经营的创新。建议在滨海新区提供政策支持,进行先行先试。

(二)金融机构层面

金融机构在委托贷款安排中需履行其审查义务,同时有权利获得相应收益。突破的侧重点应在于使金融机构进一步有据可依。

1.细化贷款用途规定

由于委托贷款手续相对容易,因此容易成为资金逃避监管的方式。对贷款用途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使委托贷款投向吻合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产业政策。比如目前国家要控制房地产泡沫,则应限制委托贷款流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议根据经济形势,通过完善相关规定或采取央行窗口指导等方式,使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委托贷款用途,避免委托贷款流向国家调控的产业和行业。

2.明确利率确定方法

从理论上说,委托贷款利率应由委托人和借款人确定,不应受人行基准利率范围的限制。但是如果允许低贷款利率甚至零利率的存在,则无法实现对企业之间非正常资金流动的控制。一定水平的贷款利率,由于要交纳利息税,则对关联企业资金流动可以形成一种成本控制。建议进一步明确利率确定方法,可以考虑规定企业委托贷款利率以人行基准利率浮动下限再下浮若干点为下限,对上限不做要求,从而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企业之间资金非正常流动,又不对真实背景的委托贷款业务构成限制。

3.加强对金融机构正向激励

应允许对金融机构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实行自主定价,即放开费率约束。金融机构应既可以出于培育客户的目的减少收取费用,又可以对某些业务通过较高收费覆盖其付出的成本,这是市场化取向的另一种表现。

(三)监管层面

为使委托贷款业务良性发展,减少相应的风险,可考虑:

1.对超过一定金额的委托贷款业务向当地人行备案

企业委托贷款业务往往金额巨大,一旦发生问题,尽管金融机构不承担风险,但是对企业、社会仍具有较大危害。建议对大额委托贷款实行备案制,同时纳入人行的监测系统,这有利于发挥人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

2.将委托贷款业务纳入人行反洗钱监测系统

由于委托贷款业务手续简单,同时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审查不严格,从而使其成为一条可能的洗钱渠道。应当引起重视,对大额委托贷款业务的资金来源进行确认,防止委托人通过委托贷款业务进行违法活动。

上一篇:中美债市结构差异比较研究 下一篇:试论合格投资者制度对信托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