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驾辕”起跑有商机

时间:2022-07-28 03:28:30

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重,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去年11月份,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10项措施,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元,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消费、投资、出口常常被喻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面临着消费不足、投资和出口增长过快的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经济更多地依靠消费来拉动是中国经济发展多年未变的目标,也是值得投资者思考的问题。

内需缘何不旺

多年以来,中国内需市场就像一锅温水一样,由于底火不旺,总是烧不开。

消费不旺首先是因为老百姓手中的钱还不多。虽然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2月份人民币存款同比增长17.22%,但老百姓手中的钱还不宽裕。尽管国家启动了退休职工连续三年增加退休金的政策,但大多数职工的养老金也只够维持基本生活,没有多余的钱消费。一般工薪阶层守着那点工资,也是吃用之外,略有节余,舍不得激情消费。

有钱也不敢乱花,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收入预期变数大。“常将有时思无时,莫到无时思有时”,正是老百姓对未来生活缺乏保障这一担忧的真实体现。大多数百姓辛苦一辈子积攒了一点小钱,都用在了房子、看病、子女教育上,好多单位效益不好,随时会下岗,手中攒着的钱当然不敢乱花。

欧美国家之所以内需很旺,与其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无关系,比如澳大利亚,小孩子从一生下来,基本上就是国家全包下来,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父母抚养孩子只花点饭食钱。普通百姓有丰厚的养老金,用不着为晚年的生活担心。平时挣的钱基本上吃光用光,很少有存款的。

这些年中国拉不动内需这头牛,还因为我们的产业政策和取向有偏差,一个靠以房地产为主的投资拉动型和一个以高能耗为主的出口拉动型的产业结构注定了内需的乏力。地方政府有钱就往房地产上砸,就往高能耗的出口企业上栽,只有极少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而像青海省人民政府那样,2007年一年,省财政加上中央转移财政支付仅为280亿元,但政府却拿出200亿元用于解决民生问题,这是比较稀缺的施政现象。

而从国家经济战略上来分析,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改革有明显偏于掠夺经济的倾向,对老百姓索取过度,甚至竭泽而渔,农民种地,基本不赚钱。从民生角度讲,前几年过快的私有化打破了社会财富创造和分配上基本平衡的格局,使中国迅速从世界上分配最平均的国家之一,一举转变为世界上分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社会财富迅速向极少数人口集中,中国少于10%的人口控制了60%(一说80%)的财富。而少数富人是根本拉动不了消费的,因为他们再吃再用再奢侈,也只是一张嘴,两条腿,吃三餐饭(顶多再加早茶和夜宵而已),睡一张床。

内需不足酿苦酒

中国居民多余的钱大多存入银行,在极其微薄的利息中增值或保本,好多存款是老百姓的“棺材本”,为了养老防老。

内需不足,银行存款又大幅上升,这是一杯难咽的苦酒,而且循环往复:储蓄过多――放量贷款――激情投资――巨大产能――出口突围――贸易摩擦――热钱流动――内企受挫――收入减少――内需不足――储蓄过多。这是一个怪圈。

银行靠贷款赚取“差价”过日子,过高的储蓄率逼着金融机构把太多的存款“消化”掉。自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0万亿元以来,2004年到2007年存款余额分别为11万亿元、14万亿元、16万亿元、17万亿元,按当下活期存款利率计算,银行每天要付给储户利息19亿元,如果把庞大的存款“窝”在手里,银行就成了“冤大头”,日子难混,银行需要将钱贷出去吃利息。

投资是银行放贷的主要生财渠道,这正好迎合了众多企业的资金需求,许多企业老总“空手套白狼”,把银行当成提款机,而大量不良贷款的生成又危及到银行资金的安全。来自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2月末,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7.7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4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10%,增幅比上年末高1.03个百分点。在银监会召开的中小商业银行监管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截至2007年末,中小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2.45%,其中多为中小企业破产所为。

银行大量信贷涌到投资,于是投资快速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虽比上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但投资规模还是偏大,投资结构又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在投资增速上,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增长29.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在投资结构上,一些新上项目不符合国家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产品结构趋同现象比较明显。

过度投资形成的巨大产能却面对被抑制的国内消费,只得大量寻求出口市场,于是出口增速加快,导致与欧美年复一年的贸易顺差。大量的出口又引发出口企业的恶性竞争,惹起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顺差过大,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招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高额预期,热钱滚滚流入国内,流动性高得惊人,对经济造成冲击,对千万家出口企业形成了减产裁员的威胁。

受流动性过剩影响,企业效益下降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人们捂着钱袋不敢贸然消费,节衣缩食省出钱来存入银行以备不测。

以上一环扣一环,内需不足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酿成苦酒,在怪圈中挣扎,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质量。

让内需驾辕驰骋

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经济学家认为,消费应该是驾辕之马,投资和出口是拉套之马。让消费这匹驾辕之马跑起来,驰骋于中国本土市场,是当务之急。企业家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新的商机。

――增加国民收入。过去讲大河有水小河满,锅里有碗里才有。现在的问题是大河奔流,小河却干涸,锅里虽然有,未必能盛到碗里。这些年来老百姓伤了元气,有4000万农民失去土地或人均占有土地不足0.3亩,城市中1.5亿人或失去或应得而未得到社会保障,整个社会的基尼系数达到0.53-0.54之间,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收入差距较大标准(0.4-0.5),城乡差别达6倍之巨。近年来,CPI又猛增,城乡居民区实际收入在减少。

国家要创造条件让老百姓手里有多余的钱,才能启动消费,促进内需,而藏富于民才是内需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国家亟须出台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其中包括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增加国民收入。

――明确消费主体。工人、农民和工薪阶层等草根是拉动内需的真正力量。中国要拉动内需,应向印度学习,向草根消费者借助力量。继推出全球最廉价汽车之后,印度公司又推出全球最便宜的手机,每部售价约合人民币140元。印度用廉价制造品拉动内需,开发适销对路的廉价商品是个不错的战略。对于人口大国,只有制造业启动起来拉动庞大的内需,才能真正开启实体经济的市场基础。

中国与印度在某些方面背景相似,人口众多,且有上亿人生活在世界银行规定的贫困线上下。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品由世界厂商提供,不可能成为拉动国内消费品的主力。制造业企业为单纯逐利而只盯住城市和高端市场的现状使内需结构日渐失衡。因此,拉动内需关键在于给草根阶层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培育消费热点。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正是消费结构升级换代非常显著的时期。中国居民的消费正在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国内消费的发展空间相当大。

国家发改委提出,对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具有公益性质的场所,实行低收费或免费开放。实施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继续引导住房、汽车合理消费,扩大通信、文化、健身、休闲等热点消费。加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乡村旅游。

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政策都是培育消费生长点的催化剂,可以演绎成浓墨重彩的内需市场。

――优化消费环境。当前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是流通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建设进展不快。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例,3年来全国新建、改造农家店26万余家,只覆盖了30%左右的行政村,而且农家店税费负担过重,竞争环境欠公平。

要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农资流通网络、现代粮食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信、邮政普遍服务机制。严格各类产品特别是食品药品的卫生、质量、安全监管。

同时要采取得力措施,遏制通胀,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和积极性。

――完善保障体系。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减轻居民的教育、医疗负担,让劳动者拥有充足的基本生活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成为真正的有效需求。

要想扩大内需,必须搬掉压在普通消费者头上的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让老百姓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自己赚来的钱。

上一篇:两岸翠竹根连根 下一篇:“悟空”牌童鞋传递的文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