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时间:2022-07-28 01:04:18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摘要:文章讨论了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模式,并介绍了通过分层教学和分类教学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施办法。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经调查及统计验证,该方案切实可行,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大有益处。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43-03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不断挖掘潜力扩大招生,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各高校不断申请新的专业,使自己成为综合性院校。我校作为经济管理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是一切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和必修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计算机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 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意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理解、领悟程度不同,如果采取相同的教学,必然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和“分类教学”势在必行。

1 理论依据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高校改变了过去呆板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显著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计算机基础作为经济管理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是学生学习其它后续课程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深造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工具。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对于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尽相同,甚至差距较大。许多经济类院校均已发展成为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同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如果不考虑学生基础差异和专业差异,一味的按一个标准组织教学,教学就失去了针对性。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给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是我们研讨的重要课题。

汤姆林森(Tom Linson Carol Ann)教授主张的差异教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 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我们借鉴差异教学理论,引入“分层教学”和“分类教学”的方法。依据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与类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软环境,最终达到所有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1)划分原则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在授课环节上做出相应调整, 即在教材、进度、课时、考试内容等方面区别对待;“分类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学科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不同要求分成相应类别进行施教。

两年前,开学伊始,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班级,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情况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入学时已掌握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要求的占9%;已学过一些,但达不到大学第一门课要求的占36%;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占55%,如图1、图2所示。同时,在对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显示:同意分层教学的学生占学生总数73.9%。这种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对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教学重心不好掌握,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同时教学大纲中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理工科学生要求掌握办公自动化、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编程基础、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对于经管类学生要求掌握办公自动化、网络基本知识、数据库基本操作;对于文法类学生要求掌握办公自动化、网络基本知识;对于艺术类学生要求掌握简单的文字处理和网络操作,但要求具备图形图像处理能力。这种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不同要求,促使我们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鉴于此,我校针对该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2)教学改革实施办法

① 分班

根据上述具体情况,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考虑分为三层:A 层、B 层、C 层。

A层学习“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或VB或VFP),每学期均开设,每周6课时(2学时上课+4学时上机),4学分。第一学期,主要针对入学时已掌握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要求的学生开设;第二学期为已顺利修完大学第一门计算机的学生开设,占学生的大多数。

B层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计算机系统与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开发基础4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系统深入地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课,每周5学时(3学时上课+2学时上机),3学分。主要针对入学时已学过一些计算机知识,但达不到大学第一门课要求的学生开设。

C层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网络基础等),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课,每周4学时(2学时上课+2学时上机),2学分。主要针对入学时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开设。

对B,C 层学生的教学主要培养学习兴趣,掌握信息思维方法,具备一定的信息应用能力。教学完成之后针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程度再开设“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或VB或VFP),以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知程度。

目前我校根据统计结果及现有条件将学生分为二个层次、二个类别和二个教学阶段:学校可在新生入学后,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一次摸底考试,学生自愿参加,以期筛选出确实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拔尖学生(例如:2005级新生摸底考试成绩70分以上的学生为一个层次,70分以下的学生为另一个层次)。按学生意愿,他们可选择免修方式或在第一学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A层次)。对于其余的学生按不同的专业分为两个类别:分别在第一学期分别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B层次)和“计算机文化基础”(C层次),前者供理学类的统计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管理类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学习;后者供一般经管专业的学生学习,占全校人数80%的一般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均属于该层次。对于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中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先以0学分的形式补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自动化Office 2000操作。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听课和上机实践中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弊端,顺利完成中学到大学计算机知识的过渡以及后续课程的衔接,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期用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达到双赢的效果。

② 考试

A 层教学班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申请退出A 层教学班,而根据专业回到B或C 层学习,申请应于第3 周前提出,原则上不办理中途退出手续。A层、B层教学班由学校统一组织考试,A层教学班的考试时间在B、C教学班之前,参加A 层教学班的学生,不及格者重修或重新参加B或C 层考试;C 层教学班的所有学生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统一考试,统考成绩作为该课的期终成绩,B和C 层教学班的学生不及格者随下一届学生重修。

③ 提高

为有志从事计算机研究和程序设计的学生开设“多媒体程序设计”、“数学建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高级程序设计”等计算机选修课程。同时为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组织全校性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大赛,从中筛选优胜者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和电子设计大赛。

3分层教学实践结果统计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从上课情况看,学生听讲认真,课堂秩序良好。考试成绩如图3、图4所示。从考试成绩上看,该课程改革前的不及格率为12.8%,改革后下降到3.69%,说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比较成功。

总之, 分层教学不是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让“不合格品出厂”,而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使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各具所长。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缩短差距,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

4 结论

通过对新生入学计算机水平的调查和结果统计以及对不同专业教学大纲的研究,我校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入学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即实行分层教学(按入学摸底考试成绩分出A层次学生)和分类教学(按不同专业分别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相结合、因材施教,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经统计证实,该改革方案切实可行,教学效果较好,对促进我校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益处。

投稿日期:2006-09-14

作者简介:方向(1978.1-),女(汉族),内蒙古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教育、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上一篇:提高教师科研学术水平的思考 下一篇:计算机系统理论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