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阅读 读出味道

时间:2022-07-28 12:40:39

爱上阅读 读出味道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阅读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接受美的陶冶,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使学生在读中乐、于乐中读,并且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读之有物,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

下面就以阅读教学为例,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构建和谐阅读平台,让学生敢读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读,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二、从培养兴趣开始,让学生爱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说起培养兴趣,自然是老生常谈,但是该如何培养兴趣,却一直让许多教师感到棘手。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运用各种方法,创设各种情境,科学有序地让学生参与到对课文的阅读中,通过阅读来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达到掌握知识、拓展思维的目的。

1、上好阅读课,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阅读课即“读书课”。一直以来在我们班,每星期至少上一节“读书课”,我积极发挥指导作用,创设了宽松的阅读氛围,放手让学生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读物的选择上,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选、学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学校,相互交流着看,这样,他们便广泛阅读到了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从漫画、卡通到科普读物、民间故事、短篇小说、诗歌甚至名家名篇都有涉猎。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来感受阅读的欢乐,进而对读书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好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每日一首古诗词的背诵,每天习惯性的好词佳句的记录,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如果学生能认真做到这样日复一日对语言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便是指日可待的事。

3、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科本身的情趣。心理学成果表明,儿童最早发生兴趣的是绘画。阅读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动手画画,能促使他们动脑动手,进入主动阅读的境界。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想象家”,的确,在儿童的眼里,他们观察大千世界的独特视角,使他们产生了许多奇思妙想,在成人看来虽觉得不可思议,但它也许就是未来世界的蓝图。因此,我鼓励学生们要充满自信,时刻坚信:“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像、去思考,只要是自己的想法,就不要轻易放弃,没准,这想法就会变成现实的。

三、教会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古人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让他们从“读会书”到“会读书”,将会使其终身受益。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自己的爱与恨、喜与怒、乐与哀,再辅以恰当的“讲”,以讲促读,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到实处、读到好处。

1、引导学生做好阅读准备工作。

如作者、时代背景、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介绍,与文本有关的文章、资料的了解等,在学习课文时,让查找资料的学生起来读一读、评一评,老师对查得好的学生予以表扬,从而激发学生查阅资料的兴趣和积极性。

2、从课题入手,抓住一篇课文的线索。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提问题。学始于思,学生提问能启迪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围绕课题就重点内容、词句、疑惑处进行自由提问。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问学生:花儿有哪些颜色?它们为什会呈现各种色彩呢?这样的问题,学生虽一时不能作答,却恰恰抓住了所要理解的重点,这对养成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的习惯是有好处的。

3、要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

俗话说:不会读书的孩子读完书没有疑问,会读书的孩子读完书总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从整体的感知到部分的体悟,从逐段阅读的基础上,再回到全篇进行归纳总结,这是我们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了解,会对文本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自然便会产生更深的疑问。

4、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要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要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之下,我们做老师的应把个性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使学生在快乐、自觉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这将使孩子们的成长更迅速!

上一篇:谈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筑就美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