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用10%行善

时间:2022-07-28 10:38:51

林风说自己是个笨人,没办法同时兼顾两件事,在房地产最赚钱的2009年他停掉手里的投资生意改做慈善,“人生有三个层次,第一,富,富足,足够生活;第二,雅,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和鉴赏能力;第三,善,这是高层次的心理诉求。富、雅、善全具备才能算是富贵,‘富贵’跟‘有钱’,天壤之别。”

财富守恒定律

2009年,正是金融危机闹得最凶的时候,林风和一群朋友讨论过一个话题:“如果有1000万,那最终这些钱会是谁的?”一部分人看到了投机的好时候,认为是抄底的机会来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什么都不干了,钱存在银行里,一年拿30万的利息。

“第一种人很普遍,这种孤立地看待问题是现在国人一个真实的思维状态。第二种人看似很稳妥,但实质上是1000万被别人借走了,生产出产品再高价卖给你,能说这1000万是你的吗?”林风觉得这两种结果都看似有道理,但实质上这1000万最终还是会回归社会,“无论是比较极端地花掉或者是存起来,都逃不掉金钱的社会属性,花销、投资或者存款都是还回社会的过程。”

他做了个比喻:“人们对钱的认识时下很流行一个词——铜臭,但金钱就是货币,材质是纸或者是金属,自然具有自身属性,一定时期就会烂掉的,臭是没问题的,问题是人们往往忘记了它本身的社会属性。”他觉得在现实中,财富是守恒的。

金融危机在2008年10月底的时候有个小反复,大家都以为可以抄底了,林风也看到了这个机会,到2009年的三、四月份国家4万亿出来,整个市场都很微妙:“当你户头每天几位数几位数地往下减,财富像过山车一样变化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决定财富的并不是自己,你不希望这是最终的结果,但是每天都有最坏的结果出现。”

金融危机让林风更透彻地认识到财富的守恒定律,也认识到自己的另一种可能。

“金钱总是被很简单地认为成个人属性,但社会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根据价值进行交换,从宏观角度来看,是劳动力加上土地和太阳能等几个要素构成了全世界财富的总量。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财富是你少我就多,金融危机说财富减少了,谁都不知道谁的财富增加了,但仍然是在守恒的规律中,只是所有的消费投资的过程都是财富回归社会的过程,成为纸上的财富。”

10%的钱行善

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灾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让当时在房地产投资领域有所建树的林风收起羽翼,毅然从房地产市场抽身,做起了慈善基金。

截至目前,慈善基金会全国总共有两千多家,但是公益慈善类的基金会只能做公益慈善,其中一部分是公募型基金会,可以向公众募款;另一部分是非公募型基金会,无法公开募款。林风的联益慈善基金会属于一种新型的民间公募基金会,第一个代表是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2010年12月在深圳注册,联益是在2011年3月在北京注册的。“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有4家,数据上却说有70家,但是很多是没有的或者是没有人知道的。”

跟很多人一样,进入中国慈善队伍里的林风没有想到这里的水那么深:“一个是基金会没有退出机制,再者没有监管。”

他讲起一位一起去南极旅行的朋友,当时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他单人捐赠了400万现金,并发动身边人捐赠了1100万现金,之后却被一家媒体质问做这件事的动机。当时朋友很愤慨,回应说,我就是想做这件事。但很尴尬的是没有办法监管之后这笔用作重修当时两个村子和一个小学的钱,实在没办法只好交给政府监管,因此也不知道最终的去向,朋友表示再不当发起人了。“在中国做慈善就是这样,永远有人对你质疑,也很容易让自己尴尬。”

即便这样,林风并没有意气用事放弃慈善:“我觉得如果做好慈善,只能去第一线,作为一个志愿者影响大家参与慈善。我当时自己去玉树做支教,在那里待了几个月,只有在一线,你才知道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不是简单地给老人和小孩300元钱。”

和很多标榜做慈善的人相比,林风更务实:“我并不提倡裸捐,也不赞成盖茨和巴菲特提出的拿出一半身家来做善事,都不现实。中国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多,但是一个小问题就会带给社会一个恐慌。如果拥有一定财富的人拿出10%来,问题就能解决。”他觉得,如果你是一个存有善心的富人,应该将50%留给自己,40%用来投资,10%光明正大地实现它的社会属性,给需要帮助的人,最明确地实现它的社会属性。

曾经有个朋友问过林风,巴菲特拿500亿美元捐给盖茨基金会,你为什么不做企业赚钱再捐给基金会?林风说:“首先我这辈子不会成为巴菲特;其次,如果我倡导每个人参与公益,最终真的有500亿帮助别人,和我自己赚500亿捐赠结果一样。”

以善小为之

林风很享受现在的“三无人员”状态,他觉得,大多数人做慈善是出于善良美好的愿望,但对他而言,是能够正视选择慈善之后的困难:“越顺利越会忘记自己,但是困难会让人看清楚自己。”

他觉得,公益应该是大家的事,而不是某一个人的,而他做公益有三个原则,第一个是透明,第二个是易行,第三个是有效。

“香港关于汶川捐款的事件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触动,我们对公益进行追责,很少一部分人去真正做。郭美美事件代表了不透明,但是没有人追责,这个问题不是慈善的透明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应该追责,是一个非常正向的信号。”

联益基金会关注到西部孩子的传染病非常严重,但是他们并没有单纯地捐赠物品,而是在一线追寻它背后真正的原因,发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孩子们的卫生习惯很差,缺乏意识和实现的条件。为此联益倡导给孩子们捐赠一个小小的卫生包裹,同时和学校以及家长共同签了协议:“用物品去培养习惯,通过志愿者的宣讲及爱心人士的捐赠,还有学校、家长的基本保障,让孩子们养成刷牙、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一个包裹的钱没有多少,但是孩子们的健康获得了保证。在这样一个相关保证下,多方签订协议,如果没有履行,可以追责。”

他算过一笔账,如果给孩子300块钱,可能最终孩子用不到100块,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习惯问题,但是卫生包裹可能每月只要100块钱,却能让孩子受益终身。从投资回报来说,应该是收益很高。

联益基金会还有个“看见爱-视光健康”项目,发起人是全球做镜片的一个机构的中国区负责人,他找到了林风,想通过合作教西部小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让孩子以后不用戴眼镜。“这个负责人非常有威望,60岁了,通过交流我们发现,西部很多孩子有近视和远视的问题,成因大多是眼部肌肉没有发育完整造成的,完全可以通过调换座位的方法和保护眼部肌肉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盲目配戴眼镜,肌肉就可能没机会发育完整了。很多老师没有这个概念。”

他觉得,这些小事放大了慈善的很多观念,而且更直观,更能体现联益基金会“人人参与公益”的愿景。

“我不是一个特别有钱的人,但10年是我的一个度量衡,我可以捐出来10年的时间,会捐出比10%更多的钱,现在已经过了3年,还有7年。”

上一篇:刘千里:非典型金融女 下一篇:孩子最需要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