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根扁担起家的千万富翁邓洪九

时间:2022-07-28 09:04:29

重庆市有一个特殊的职业群落:“棒棒军”。这些人从农村到城市,靠肩挑背扛,挣点力气钱。来自长寿区的邓洪九,20年前也加入到这一行列,可他一开始就与别的“棒棒军”不同,其他人靠给别人干活挣工钱,他却是上街挑担卖水果。他就是从这根扁担起家,如今把营业额做到了1.5个亿。

2007年4月9日,重庆市雨过天晴。然而,受前几天下雨的影响,这里的西瓜生意依然处于低迷状态,价格由每公斤3元降为不到2元。冷清的生意让批发商们非常无奈。就在西瓜积压、价格跳水、众多批发商生怕西瓜烂在手里的同时,同样做水果生意的邓洪九却交待自己的员工,马上行动,从产地紧急调回200吨西瓜。

“跟人家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家不敢进的地方我们敢进,人家敢进的时候我们不进。”――邓洪九

这个市场上的西瓜是从云南长途运过来的,当时的进价每公斤在2元以上。4月9日早晨,邓洪九在云南的眼线打来电话说,西瓜价格每公斤已经跌破1元。邓洪九知道,同样的信息别人马上也会得到,当一窝风去买的时候,产地又会涨价。但多数人要过两三天,也就是积压的西瓜处理之后才敢出手。这两三天的空当,就是赚钱的机会,所以邓洪九当机立断,决定马上行动。

邓洪九回忆说:“那种机会最多3天,我预估我们批发下来的均价应该在0.9~1元,也就是说,每斤都能挣到0.4元,三、四十万斤赚个十来万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抓住了时机,一周以后邓洪九如愿以偿。做生意如同上战场,拼的就是出奇制胜。多年来,邓洪九经过无数次类似的拼抢,从一个挑着担子卖水果的小商贩,变成了拥有上千万元资产的水果商。

学田湾街是重庆市的一条普通街道,街上卖水果的人比比皆是,邓洪九的水果生意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邓洪九幼年丧父,靠母亲种红薯勉强读完了初中。1988年,17岁的邓洪九来到这条街上,挑起了卖水果的担子,也挑起了养活自己和母亲的生活重担。

“将近200斤的担子,担起来还要走街串巷到处卖,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上了多少坡,下了多少坎。”――邓洪九

3年后,邓洪九积攒了2000元钱,当年5月的一天,他回到家乡,打算把钱交给母亲,让母亲过几天舒心日子。可回村后发现,由于交通不便,家乡的橙子0.3 元钱一斤都卖不出去。他知道,同样的橙子在重庆市可以卖到0.6 元钱以上。他一咬牙把2000元家当全部投了进去,买了3000公斤橙子,第二天就赶到重庆,低价分给街头的伙伴们去卖。结果前后两天时间,他就赚了200多元,相当于他原来一个半月的收入。邓洪九无意中做了一笔批发生意,他发现这个不用担担子的生意能赚更多的钱。

1993年,邓洪九在重庆市菜园坝水果批发市场租了摊位。这个市场每天要卖出2000吨水果,上千家水果批发商分享着这一块蛋糕,竞争非常激烈。

1995年5月,脐橙在重庆走俏,批发户们纷纷赶往脐橙产地――离重庆市500公里外的万州区调货。邓洪九和4个伙伴也来到了万州的一个村庄。但到了之后,所有人都傻了眼,原来当地果农见买主越来越多,把卖价从一斤1元钱迅速提高到了1.5元。按这个价收购已经无利可图,等了2天之后,批发户们纷纷打起了退堂鼓。伙伴们也劝邓洪九回重庆。然而,邓洪九却自己盘算着,产地到重庆走水路往返需要好几天的时间,邓洪九希望这几天里出现奇迹,所以他干脆留了下来,帮村里的一个水果大户采起了橙子。这期间,重庆市场上脐橙货源更加紧缺,价格继续上扬。而同时,这边的果农看到收购的人已经所剩无几,担心成熟的橙子变质,价格就开始回落,不到2天就降到了一斤1元钱。邓洪九见时机成熟,就立即出手大量收购。结果,这一趟,邓洪九就收了30吨脐橙。就在他赶回重庆的当天凌晨,这座美丽的城市就给了他丰厚的回报,这批货不到4个小时就全部出手。除去所有开支,邓洪九每斤赚了0.7元钱。

由于善于把握时机,邓洪九成了重庆水果市场上的一匹黑马,几年下来就赚了100多万。邓洪九买了房子,打算把母亲接到城里来安享晚年,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生意出现了危机。

“做个体经营,人家不相信你的实力、你的信誉、你的资金。不仅不跟你签合同,连谈的余地都没有。为了能更好地发展,我必须要改变。”――邓洪九

2001年8月,为了抢占砂糖桔市场,邓洪九提前赶往广东下订单,但由于规模、实力不足,对方并不相信邓洪九,连谈的余地都没有。同去的一家公司连下几个订单,而他却两手空空。邓洪九只好无功而返。但就在他返回的途中,老家传来噩耗――还没过上好日子的母亲突然病世。他失去了尽孝的机会。

失去母亲的伤痛以及生意上的困惑,让邓洪九一蹶不振。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批发市场总经理的一席话让他又看到了把生意做大的希望。经理鼓励他开公司,这样能使生意更有保障。这让邓洪九的经营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决定结束单打独斗,成立公司,以企业的形态去面对市场。然而,公司员工从哪里去找呢?邓洪九想到跟自己一起打拼过来的伙伴们。这其中,不少人因为胆子小又不善于捕捉时机,多少年来并没有赚大钱,但他们精通水果生意,各有绝活。邓洪九决定吸收他们入伍经营。

邓洪九总共聘用了6名有经验的伙伴,根据各自的特长,开辟了华北、新疆、西南和华南等6条水果生意新线路。伙伴们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而邓洪九也没有让他们失望。

2003年6月下旬,邓洪九决定做北京顺义的无籽西瓜生意。对重庆的批发商来说,这是一个很反常的举动。其一,北京无籽瓜成熟前吸收的水分过大,不利于长途运输;其二,北京市场价格不比重庆便宜。而邓洪九的理由也是两条:第一,此前北京40天内没下大雨,西瓜水分不会像往年一样高;第二,当时北京人对一种小西瓜非常青睐。邓洪九抓住时机,以公司的名义跟产地订了900吨的购销合同,前后不到10天,纯利润达到30万元。

2005年6月,邓洪九开始经营进口水果,但因为价位高在批发市场销量不大,他急需打开超市的大门。就在这个时候,一条“台湾水果进入大陆实施零关税”的新闻引起了邓洪九的注意。他想,如果抢先一步把台湾水果引进重庆,就算不赚钱,也是挺进超市的一个好机会。

邓洪九立即从厦门买回4吨台湾水果。尽管量不是很大,但因为台湾水果是第一次进入重庆,几家超市上门与他谈起了生意。这样邓洪九就拥有了主动权,他对超市提出条件:“要让我公司的其他水果和台湾水果一起进入超市。”于是,2006年,邓洪九的水果打进重庆和成都等地的70多家超市。超市加上批发,当年,水果销售额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元。

在他成立公司之前,无论做得如何高明也只能算是一些小打小闹,其收入和现在也是没法比的。而现在,过去的一帮卖水果的兄弟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打市场,彻底告别了过去“散兵游勇”的经营方式。他则是发挥精于运作的特长,生意一次比一次精彩,显示出了一种集体的力量。

上一篇:许金旺的狂野王国 下一篇:废弃物安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