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文本信息 优化课外拓展

时间:2022-07-28 08:58:57

捕捉文本信息 优化课外拓展

摘 要:有效拓展有助于促进课堂动态生成,激活课堂气氛,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拓展呢?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捕捉课文空白,进行适度拓展;二是捕捉课文难点,进行多元解读;三是捕捉课文类型,丰富情感体验;四是捕捉节选课文,了解原著魅力。

关键词:文本课外拓展

缺乏拓展性的语文课堂容易让学生产生单调感,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课堂很容易变成一潭死水,而且还会使学生对新吸纳的知识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对课堂内容作适当有效的拓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拓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我们的课堂带来勃勃生机。

一、捕捉课文空白,进行适度拓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存在一定的空白。所谓空白是指文本中有些内容故意不写或者写得很简单,这些空白通常在文本的结尾或者在中间,给人留有发挥的空间,这是进行拓展阅读的最佳之处。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把握好契机,在这些空白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入深入的探讨,从而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让学生把故事延续下去:“如果有一天青蛙跳出井口,它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它发现自己原来对天空的认识是错误的,小鸟说得很对,天无边无际,大得很!有的说青蛙可能说外面的世界太危险了,到处是污染,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还是坐在井底比较安全;有的说找到了它的妈妈和弟弟姐姐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延伸式想象,使学生在想象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可见,善于挖掘文本的“空白”,能放飞想象,激发思维,提高个性阅读能力,让课堂有效的种子遍地开花。

二、捕捉课文难点,进行多元解读

我们要想拓展有效必须抓住教学重难点,因为教学重难点是教学中的关键处,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因此,在教学时,针对难点进行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如,在《可爱的小蜜蜂》一文中,重点句子是:“蜜蜂明明在为人类酿蜜,可课文却说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而很多学生却理解不了这句话的含义。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笔者设置这样的问题:“蜜蜂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蜂蜜有哪些好处?”由于问题的设置是来源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学生的思维马上打开。有的学生说蜂蜜可治疗喉咙痛,有的学生说喝蜂蜜可美容,是天然的美容品;有的学生说蜂蜜可以增强抵抗力;还有学生说蜂蜜可以增加家庭财富……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很快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可以说真正实现了有效拓展的意图了。当然,一篇文章的教学难点有很多,可以是一个词语,可能还会是句,甚至是一些故事情节,在这就不一一说明了。

三、捕捉课文类型,丰富情感体验

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类似的情节会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产生不同的看法;同样,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也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一些内容或形式上存在一定联系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比较阅读,这样能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组里的课文有《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文章,虽然所写的内容不同都表达了同一主题思想――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为此,笔者在教学这组课文时,一改以往那种一课讲完再教下一课的模式,而是引导学生把这几篇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比较性阅读,他们深刻地理解了这几篇课文的内容和思想:《詹天佑》一文是通过记叙爱国工程师主持修筑难度很大的京张铁路的事迹来赞美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怀念母亲》一文表达了季羡林先生既思念自己的母亲,也思念祖国这个大母亲;《彩色的翅膀》一文海岛战士的爱国情感是通过昆虫和瓜果蔬菜的关系折射出来的;《中华少年》一文中华少年的爱国情感是通过祖国的丰富资源、灿烂文化来体现的。这样把教材中的课文前后串联起来,重新进行阅读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爱国的形式是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了拓展阅读的效果。此外,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或中心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把与课文内容相类似的课外读物搬进课堂教学中,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如,笔者教完《桂林山水》一文,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引导学生阅读《漓江游记》,这样的拓展性阅读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丽风光了解更加明确,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向往。

四、捕捉节选课文,了解原著魅力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选自一些名著作品,我们教师可以借此作为一个突破口把原著推荐给学生,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更能让学生了解到原著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拓展阅读视野。例如,学习《景阳冈》这课时,故事的结局没有明确指出,于是笔者设置这样的悬念:武松把这大虫打死手脚也酥软,也想休息,如果此时又跑出一条大虫,武松该如何对付?欲知后事如何,请看原著。课后学生纷纷找来《水浒传》来看,班中一时兴起水浒热。事实证明,教学节选课文时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发动学生讨论名著中与节选课文有关的人和事,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学名著。此外,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引导学生阅读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在教学《将相和》时引导学生阅读少年版《史记》;在教学《草船借箭》r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这样不仅让学生感悟名著课文“篇”的魅力之余,更能激发起孩子们对它们背后那本(那部)名著的兴趣,从而了解原著的魅力。

总之,有效拓展是一门大学问,真正做好它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深入理解新课标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反思,就一定能灵活用好拓展这根“魔棒”,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一定会在有效中彰显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

[1]赵清萍.把握好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的“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9).

[2]张华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M].作家出版社,2007.

上一篇:让圆柱侧面“展开”得慢一些 下一篇:生本理念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