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视阙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时间:2022-07-28 05:59:57

论和谐社会视阙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分析了高校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探讨了在和谐社会视阙下如何构建和谐的“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和开发体育隐性课程,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校体育 三自主 隐性课程

[作者简介]孙树勋(1976-),男,河南伊川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河南 郑州 4500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29-02

党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战略构想,顺应了民意,符合国情,也符合我国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和谐社会里,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能力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指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代表社会不同利益的各个群体之间均能够实现平等相待、良性互动、和谐共处,从而促进社会平稳、健康、持续f向前发展。和谐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平等而多元的社会。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高校教育多元化的具体体现,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的必然选择。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遍布社会各行各业,在其中担任重要任务,其和谐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高校体育教学,一方面向大学生传授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另一方面还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多元的。高校体育教学通过运动训练、技能学习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求,通过运动竞赛、体育文化宣传也在传播着人类先进的运动文明,传递公平公正、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及百折不挠的运动价值理念,这些人类运动文明中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升和塑造着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观念,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高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冶炼人的性情、意志、个性,培养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因此,应该加强高校体育的深入研究,联系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和谐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和谐社会视阙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原因

目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太背景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困惑。体育课并没有得到学生的青睐甚至受到轻视,学生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状况令人担忧,但是体育教学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育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不科学,教学方法陈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热情,更谈不上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了。

单调乏味,缺乏激情,模式化、机械化的体育教学只会压抑教师与学生的个性,违背教学的宗旨,难以创建和谐的教学过程。高校体育教学实际上是充满偶然性和神秘感的艺术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互动的、积极的、持续的创造性探究。对运动技术动作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获得关于真善美的活生生的真实体验,实现人格的不断重构。从这一角度出发,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应更加多样化;教学模式应该更加和谐化;课程体系应该更加科学化。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导向,基于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现,以不断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和解放为目的,构建和谐的体育教学模式和科学化的课程体系。

三、稳步推进“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由“强身健体”和“重视技能”向“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转变,所以,高校体育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及个人发展的需求。

“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和体现区别对待原则。但是“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稳步发展。构建和谐的“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必须做到:

1 转变观念,明确思想。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从上到下,从学校领导到体育教师,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都必须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改变过去那种貌似整齐,实是呆板的教学模式,树立“和谐为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体育教学由注重技能学习和身体发展向身心并重、和谐发展的方向转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 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在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过程中出现很多情况,譬如说场地设施的短缺,体育师资的匮乏,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对“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误解,导致某些项目扎堆严重,一些项目无人问津,学生盲目选择一些看似热门和时尚的项目,发展耐力和基础的项目遭受冷落。有很多学校受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只能实现一个或两个自主。所以,“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不能操之过急,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学习效果与个人兴趣分主次,主导作用与主体角色同并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最终实现“三自主”。

3 师资培养,势在必行。体育教师要想适应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包括业务素质建设和思想素质建设。首先,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要不断提升,来适应体育教学不断改革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思想道德建设,有的教师认为增加学生的自,就是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放羊式管理,比以前更轻松。所以,必须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树立严肃认真、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在当前风起云涌的体育教育改革中,始终要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为高校体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4 挖掘资源,加强建设。“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体育资源有限,场地设施比较紧张。所以,各高校必须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现有体育资源,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例如,没有运动场馆的学校可以在大楼中间设置羽毛球场地和乒乓球场地;在面积较小的地方开设小足球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场所。另外,各高校应该适当对体育教育实施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为体育教学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促进“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5 拓展项目,关注弱势。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如定向越野、轮滑、攀岩、心理拓展等项目,时尚激情,个性张扬,挑战极限,迎合了大学生冒险、挑战、合作、展现自我的心理需要,对大学生有极

强的吸引力。另外,这些项目除了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外,也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生存技能及合作精神。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课程设置现代化的研究,开设一些有益的新型体育项目,拓展体育课程设置,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运动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一部分体弱病残学生迈入了大学校园,他们同样需要运动,需要健康。要想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健康问题。在课程设置上要专门针对体弱病残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程,让他们有课可选,让他们也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和快乐。通过保健课程学习,提高其健康水平和自我锻炼的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四、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发挥体育课程整体功效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显性课程的改革和研究取得不断进步,但是对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明显滞后,使体育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发展相脱节,不能起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作用,体育课程整体功效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以至于高校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展现,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难以适应“健康第一,和谐发展”思想的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所以,要加强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充分挖掘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建议。

体育隐性课程同体育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体育课程的两大内容,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叉,密切联系在一起。体育隐性课程是指没有被列入体育课程计划,但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体育课程。它重视体育环境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作用,主张利用环境中的各种体育教育因素开发学生的生理潜力与心理潜力。在强调以学生为本方面具有比体育显性课程更大的优势。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优化环境,催人奋进。加大力度,优化学校体育物质文化环境,使其承载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积极、上进的文化信息,给学生一种高尚的体育文化享受和熏陶,激发学生开拓创新、永攀高峰的动力和不畏艰险、奋勇拼搏的精神。首先,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布置除了注意合理性和有效性外。也要考虑其趣味性和安全性。其次,学校体育设施的教育性也不容忽视。体育场馆的建筑风格和外形设计要体现催人奋进、不懈追求、勇于向上的风格。最后,加强学校体育运动环境的卫生、绿化和美化管理,开发学校体育艺术资源。学校运动场地上的体育雕塑、壁画和警句格言的设计要侧重于体现积极向上、公平公正、团结协作的主题风格。这些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2 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加强和完善学校各项体育制度,包括体育课堂制度、考试考核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及体育比赛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严格有序地进行,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保障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合理规范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分明的操作会使学生摄于规章制度的权威,按照规范办事,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和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以后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3 提高素质,为人师表。体育教师是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对学生发展体育兴趣、爱好以及养成锻炼习惯至关重要。所以,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包括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体育教师的能力、爱好、特长和个性等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标准的示范和优美的体态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潜在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坚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为其完善和谐发展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综合性课程研究 下一篇:对法理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