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创新初探

时间:2022-07-28 05:10:20

新课程标准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创新初探

为了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下要求生物课堂教学要敢于创新,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为教学任务。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使学生积极地,目的明确、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已成为实际教学中实现主体性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备课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思想,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二、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倡导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三、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参与

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主动地发展。”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的重要保证。教师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当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一次次待以真情实意,学生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才会逐渐缩小,学生对教师才自然会产生亲近、感激与仰慕心理,而其内在发展潜力和主动参与意识也将被诱导出来。创设情境,激发参与。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参与的有效性也会大大提高。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教学情境通常指问题情境和心理情境两方面。

(作者单位:河南省扶沟县县直高级中学)

上一篇:初中政治课堂如何运用情感教学 下一篇: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