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地域性设计分析

时间:2022-07-28 04:29:14

绿色建筑的地域性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也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建筑活动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生产活动: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及空间,建筑材料的生产、加工、运输及建成后维持功能必须的资源与能源,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和排放,以及其解体仍需要的空间和能源,无不来自于自然生态,并对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筑领域也在发生着一场“绿色革命”。下面笔者就绿色建筑的地域性设计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绿色建筑;地域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概念有不同表述,但其基本内涵是表示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即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手段创造良好、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过度使用和破坏,维持生态环境和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一般而言,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包括:节约建筑材料;创造

健康的室内环境;尽可能使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目前,对绿色建筑的主要关注是放在建筑物理和材料技术上,这些是构成绿色建筑的物质基础。而从“节约建筑材料、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等方面来实现建筑绿色化,其实也是新地域主义建筑思想理念的体现。一方面,吸收传统建筑节能的理念,充分体现本地化;另一方面,全面进行材料、技术的创新,充分体现自主创新、依照本地气候创新。

二、地域性建筑的设计理念

所谓地域性,是指在设计中运用地方形式和地方材料创造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技术经济条件等相适应的特色建筑。地域建筑这个称谓本身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一定地域内的建筑在特征上有明显的相似性;而不同地域的建筑在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当前普遍认为,地域建筑受到当地的、同质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所制约,并由此构成了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特点。地域建筑就是该地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诸多方面特征反映在建筑上的结果。地域建筑的设计注重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地域自然气候。但新时代背景下的地域性建筑绝对不是在形式上矫情的模仿和狭隘、偏执的民族主义,它应该是为寻求建筑发展与地域文化传统的特殊性相结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诺伯格•舒尔兹在《现代

建筑之根源》一书中提出“新地域主义”,即:“任何一种建筑语言都应该与当地的情况相适应。

只有表现出真实的、具有根源感的内质,建筑才得以存在。”

三、绿色建筑的地域性设计分析

1、绿色建筑的地域性设计要继承历史

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形成了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各种乡土文化,不仅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及文脉留下了许多优良的建筑构造及造型,也留下了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及风格,诸如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及本地建材的选用等。国家建设部李先逵先生曾指出: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有三大特色,一是有丰富博大的建筑文化哲理内涵;二是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生态价值体系;三是有以人为中心重情知礼的人本主义,其中有许多精华都是与当代人居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通的,与未来建筑的高智能化、高生态化、高情感化、高艺术化的发展趋势相通的。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发扬光大自己建筑文化的优良传统。建筑师华沙宣言曾着重指出:“建筑师应保护和发展社会遗产,为社会创造新的形式,并保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2、绿色建筑的地域性设计要与乡土的有机结合

在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力求贯彻保持传统聚居生活方式“原型”的原则,因为传统的建筑居住模式包含了人类生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对生存空间的创造这二层含义。另外,当地传统建筑设计与营造技术中有许多本就蕴藏的“绿色”内涵,是本地区人民千百年来与严酷的自然条件搏斗的结果,因此居住模式的“原型”包含了“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两方面的含义。所以,无论在设计和施工中均需对这些世世代代传下来的“遗产”通过对其精粹的提取和对时间框架的认识,进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在设计中,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适应复杂地形,节约耕地,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灵活划分内外空间,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达到明快、开朗的效果;争取更多的使用空间;合理地运用材料、结构、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形成朴素自然的体型风貌;合理节约投资;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上的许多独到之处,很好地解决实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与乡土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地区的文化背景,使其“优秀”的东西能保持下来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运用传统的适宜技术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有机更新,克服消极文化的影响,使本地域成为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共存的空间。

3、绿色建筑的地域性设计要注重历史景观的保护与继承

1)对优秀的单体建筑、建筑组群、地方特色街区及影响城乡景观的地段,应通过城乡规划、设计,划定历史建筑环境保护区和环境协调影响地带,并确定满足城乡景观要求的视廊保护空间。2)保护区内应注意建筑文化特征、邻里地域、环境的总体艺术形象及适当控制环境容量。在保护区内更新建筑必须从全局着眼进行总体设计,在宏观上使新建筑与原有城乡风貌默契配合,注意城乡整体环境的效果,并使整个城乡的建筑文化更为增色;应尽量保持原有建筑款式,着重注意邻里环境整体空间的秩序感和协调性。3)对历史建筑不得任意拆除、加层、搭救及外观改动,为适应其再开发利用,可在不损害原有建筑风貌和装饰特色的前提下,对其内部设备采用现代技术更新改造。4)在旧城改造中,应特别强调城市环境整体再生原则,要成片地保护一个城市生活圈,而不是只保护其中的一些重点建筑,因为一旦古建筑文物与它周围的环境失去联系,那么如何修复都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城市效果。5)在保护中不能只关注一些重大历史建筑,而忽略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小建筑。我们应当公正地、历史地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现象,应当对那些具有鲜明个性而又常常不囿于规范、标准之中的建筑作品加以足够的重视;应当对那些反映各流派、风格、历史转折时期的历史特征的创作加以重点的分析、研究;选择工作的范围不应只局限于那些著名建筑师的作品,还要注意那些被人们所遗忘了的民间建筑师的创作。

4、绿色建筑的设计要融入地域

绿色建筑要求将时代的社会生活模式与传统的地域性社会生活模式相结合,通过模式进化完成建筑形态进化,从而达到设计具有现代化地域特色建筑的效果。新的设计仍应以场所的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的积淀为依据,在将传统文化因子进行现代表达的同时,还要努力培育其面向未来的时代意义,除用以维持场所与自然过程相和谐以及延续传统的文脉外,又能符合社会生活的变迁。实践证明,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是创造地区特色、丰富建筑多样性的有效途径。绿色建筑应当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的精神,强调继承与创新有机协调的观念,通过合理地调适新旧建筑空间组织,使之既能再现城乡历史的风貌,又能反映现代城乡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在设计时,我们要充分揭示环境的地域特征,对自然特性和景观特性进行整合研究。将自然景观作为一种资源加以识别、控制、保护和有计划地开发,自然因素要作为设计的首要的和最经济的要素去研究。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生态关系,要加强第三空间文化的研究,加强聚居环境的社区交流场所和健康型休憩场所的规划和设计。因此,应使新的设计能充分利用地域原有的景观资源,进一步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景观,并使新旧建筑彼此水乳相融。

参考文献:

[1][英]布莱恩爱德华兹著,周玉鹏 宋晔皓等译.可持续性建筑[Μ].北京:研究出版社.2003

[2][日]日本建筑学会编,范宏玮译.资源、能源与建筑[Μ].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吴良镛. 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 建筑学报,2002(2)

上一篇:试探超高层给排水设计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 下一篇:门式刚架结构的抗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