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28 02:56:44

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将1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观察组(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组)和对照组(颈椎牵引并超短波治疗组),分别治疗两个疗程后,将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牵引 起短波治疗 中频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多由于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临床表现以脑血管供血不足所致头晕、头痛为主要症状。这类颈椎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颈椎的退变,包括向后方突出的椎间盘,钩椎、以及椎体半脱位或上关节突向方滑脱,都可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造成动脉供血量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为了探讨有效的康复理疗方法,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应用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片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172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74例,年龄在31-70岁,其中31-40岁20例,41~50岁36例,51-60岁62例,61-70岁54例,病程均为3年~20年,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2例采用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对照组80例采用颈椎牵引并超短波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神经系统症状;(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1.3 方法

1.3.1 颈椎牵引: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诊断分型及病程等因素确定牵引重量,患者坐位,牵引带固定在颌枕位,以6kg开始,持续15―18kg,每日1次;间歇式,即持续30秒,间歇2秒,每次20分钟。

1.3.2 电脑中频:将两电极置于颈部或颈肩并置,按1号处方进行.电流强度为耐受量。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1.3.3 超短波:患者平卧,电容电极放于颈部以第4颈椎为中心,颈前后对置,电极间隙为2~3era,急性期患者用无热量治疗,每次10分钟,慢性期患者用温热量20分钟,无热量:在温热感觉阈下,无温热感。温热量有明显的舒适的温热感。

观察组按照顺序依次作颈椎牵引、超短波并电脑中频治疗;对照组只作颈椎牵引及超短波治疗。两组病人均以10次1个疗程,1日1次,治疗2个疗程。

2 疗效标准与结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疗效诊断标准》制定,治愈:临床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显效:临床眩晕症状基本消失,能参加原工作或轻工作;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能参加轻工作,但尚有部分症状;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 总结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因多为长期劳损引起的颈椎退行性变,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并使之水肿,以致椎动脉受压,同时因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导致动脉痉挛,从而进一步加重椎一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引起眩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颈椎牵引可有效拉伸椎间隙,增大椎间孔,扩大椎管容量,解除关节突的滑膜嵌顿,恢复颈椎椎间关节的正常生理弧度,缓解增生的钩椎关节对椎动脉的压迫症状四。但牵引对于肌肉紧张及周围的炎症水肿却无法取得明显疗效。因此治疗过程中配合了超短波和中频治疗.超短波治疗可通过产生温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椎动脉及周围小血管扩张,改善营养及供氧,使局部组织活动能力增强,改善营养代谢,加快炎症致痛物质的排出,减少渗出,从而改善椎一基底动脉缺血状态。中频治疗通过电刺激能够通过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渗出物和水肿吸收,对肌肉痉挛、韧带钙化及粘连有较好疗效。同时中频治疗作用于颈交感神经节可缓解大脑血管紧张度,改善脑血流,从而缓解症状。

综上所述,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比单一治疗显著,可能是综合治疗在解除局部肌紧张的同时,降低了肌张力,缓解了局部肌紧张,促进了消肿、解痉、镇痛后,又经牵引增加椎间隙和椎间孔,使几种治疗作用得到加强,产生协同作用的结果。

上一篇: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水针治疗退变性腰椎... 下一篇:自拟温通膏外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