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机制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7-28 02:34:34

应用型本科机制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阐述独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介绍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情况。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02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社会对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独立学院将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培养的目标正是顺应了这一社会需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逐渐深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成为重中之重。构建课程群,实现模块化教学可以灵活应对社会需求,提高教学组织的有效性,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复合性人才和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本文以独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对象,探索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和实施效果。

1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是公办普通高校,这些大学的发展目标大多定位于“综合性、研究型和国际化”的层面上。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无论是现有专任教师的数量、科研能力和其他办学条件,还是教学资源的存量等都十分有限,生源的质量与普通的一本、二本高校也有较大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照搬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会存在较多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比较模糊

在我校的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和岗位,但是培养目标的定位较宽泛,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几乎没有区别,没有体现出独立学院教学型高校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殊定位,也没有体现本校自身的专业特色。

1.2 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不强

在目前所使用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多数是对通用机械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没有涉及上述产业的特色教育,致使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大量的就业市场调研及毕业生回访证明,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首先是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这就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向应体现区域重点经济产业的特色。本校位于中国中部大型城市,与专业相关的支柱产业主要有钢铁、光电、汽车等产业,而这些产业每年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十分巨大。

1.3 部分课程设置仍沿用普通高校的传统模式

独立学院的课程在设置之初大都依照母校的课程设置为蓝本。而普通高校以培养学理型综合人才为主,课程的设置特点是重视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应用于独立学院既与独立学院的定位不符,又与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不适应。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应该采取传授适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重视通识教育和实践技能培训的主体思路。

1.4 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过程繁琐

自2006年以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一直保持两年调整更新一次的频率,每次的调整方式基本都以学院的整体规划要求为依据,以学时的调整为主要内容,较少考虑课程的关联性,对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关系也较少关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的更新方式显得非常被动。另一方面,为了达到学院整体要求,往往需要进行反复的调整、核算,过程十分繁琐。

2 课程群与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2.1 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立依据

在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背景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模块化教学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依据职业分析、课程分析、教学分析,将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标准进行分类,形成课程群。每一课程群即为一个教学模块,由若干门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构成,集中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教学模块是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基本单元,因其就业导向性的特点,所形成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更加贴近于社会需求;又因其课程群的形成方式,在变更与调整时更加灵活。

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对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实践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我们探索在独立学院中建立该教学体系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经验。我们结合独立学院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特色,提出了建立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首先根据毕业生发展方向和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机械生产、设备管理、模具设计、汽车工程、电气自动化五种发展方向,通过人才市场的调研确定每种方向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这些知识和技能要求建立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称为一级模块;在每个一级模块下方建立对应培养某种能力的二级模块,如在专业基础模块下构建力学二级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所必须的应力分析和强度校核方法;在二级模块下还可以建立三级模块,根据技能需求的侧重不同来组成,如在力学二级模块下构建设计力学和应用力学两种三级模块,分别满足不同程度的知识需求。

2.2 模块化教学体系的结构

按照上述基本思路,我们依次建立了三级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及各模块的关系如图1所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数学模块][英语模块][思政模块][计算机模块][体育模块][选修模块][工程基础模块][力学模块][电学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选修模块][二三维建模模块][模具设计模块][汽车贸易模块][数控技术模块]

图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图(一、二级模块)

2.3 模块化教学体系的特点

2.3.1 模块的独立性和关联性

各模块在课程内容上具有独立性,集中培养某种素质或能力,模块与模块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关联,例如职业技能模块中的二、三维建模模块需要专业基础模块中的工程基础模块知识作为基础。

2.3.2 模块的完整性和综合性

最基本的模块也应具有完整的结构,它包含传授基础知识的理论课程、相关的综合性实验、配套的课程设计或实训等,强调在培养素质和能力时的综合性。

2.3.3 模块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模块体系一旦建立,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中只需以模块为单位组织和选择,不必逐一调整课程。值得一提的是,本体系的大部分三级模块特别针对知识程度要求的不同设立了两种方案,在选择中更加实用。

3 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实施

在机制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结合职业技能需求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特点,建立了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该体系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开始初步尝试,我们有以下体会:

3.1 推动课程改革的进行

模块化教学法要求按照每个模块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式课程内容体系,取消章节的限制,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各种类型的能力和素质专题,作为课程子模块。各门课程也可以进行模块化改革,使之形成“项目式”的教学模式。

3.2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机制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内容体系,迫使教师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模块的性质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更多地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先进教法与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强调学练结合,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3.3 创新教材建设的思路

适合模块化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很大差异,课程的教材在市面往往是难以找到,即使有也不一定完全符合改革后的教学特点,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材建设的新思路,打破了现有的教材体系,加强了专业性和实用性,正确地解决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例如我们正在编写的AutoCAD课程教材就是按照这种新的思路进行的。

3.4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模块化教学根据模块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特别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

3.5 加快考试改革的步伐

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每个模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力实体,学习结束后,都可以进行考核,及时检验学习效果。不同性质的模块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试方法,理论性强的模块可以采用笔试,专业性强的模块可以完全采用实践考核,有些模块甚至可以采取完成项目后答辩等形式,学生最后成绩的判定可以灵活掌握。这些考核形式比传统的笔试更加适应本专业的特点,也受到学生的欢迎。

4 结束语

对应用型本科采用模块化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将会不断完善和提高。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构建适应市场、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已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一系列改革,对探索与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2]胡洋,苏琳.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3]张昌,波章瑜.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定位[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周鹏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作者简介:李丽君,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上一篇:跨专业和往届生 下一篇:基于研究型大学金工实习中数控教学改革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