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无意识顺从到意识觉醒的转变

时间:2022-07-27 07:11:51

由无意识顺从到意识觉醒的转变

[摘 要] 社会更迭,随着劳动对象的不同,主要的劳动生产者的性别也不同,男女地位也不断变化。在进入父系社会后,由于社会的发展,男性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男女地位变得严重的不平等,渐渐的变成一种无意识的顺从与传统。但在当今这个时代,劳动对象多样化,生活产业、行业多样化,女性的聪明才智、能力越来越凸显,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西方的绘画《拾穗者》与《反抗》两幅画中,可以很好的看出,女性地位的改变及意识觉醒与增强。

[关键词] 女性;顺从;觉醒

一、“美丽”与“丑陋”的表现

女性在画家的笔下常常表现的如水般柔美、大自然般亲和,画面柔和,色彩和谐,让视觉得到美的享受。但有时却被描绘的疯狂、有力、凶暴等整体让人感觉到丑陋。同样性别的人物,被表现出来的却是天壤之别的视觉效果。

十九世纪法国的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让・佛朗索瓦・米勒在1857年完成的以农村生劳动活为主题的《拾穗者》。阳光灿烂,金黄色的麦场,三个农妇正在低着头、弯着腰捡拾着田里被抛弃的麦穗,她们分别带着红、黄、蓝色的帽子,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美丽,画面中麦田延伸的尽头是高高的谷堆和美丽的村庄。围绕拾麦穗这一话题米勒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了丰收的场景,整幅画面色彩美丽、温暖。

而德国著名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在1903年刻画的 “农民战争” 一系列作品之中的一幅同在大地上,同样是女性为主要人物的《反抗》画面动荡,挥舞着双臂有力的指挥着运动的是妇女,妇女形象丑陋就像张牙舞爪的恶魔一样,让视觉、心灵震撼。粗拙的女性人物,双手向上挥起的姿态,引导着她背后的革命群众的反抗运动。充满力量、引导的能力,丑陋身影。

二、“美丽”与“丑陋”的背后

在十九世纪父权型社会中,女性被定义为男性背后的人物,脆弱而无主见,被动而无力量;是软弱到无力面对发生的事,在这样的夫权型社会中,女性的“美丽”被定义在脆弱、无知、归顺、育养、无真正自保能力的“淑女”形象,当她具有了自我的、斗争的思想、意识,表现出不属于“本该呈现”的行为时,她便是魔鬼,使人们引以为耻的,是丑陋的。

《拾穗者》中,温暖的画面中是三个身着粗布破衣,体态健壮正在劳动的妇女正谦卑的躬着身、低着头在大地里被别人丢弃的麦穗,虽然她们的脸已因低着头而不能被人看到脸上的表情,但她们的姿势不禁让人想到,她们的疲劳。红、黄、蓝三色的应用和金黄色的光泽下她们圆润、健硕的体形使的贫穷的她们成了圣经式的和古典式呈现的形象,自然、美丽。“美丽”的背后是顺从、是自我意识的沉睡。米勒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绘画,但也因为写实的绘画手法,使得画面里隐含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是米勒本人当时并未意识到的。视觉上表现出来了女性的谦卑、顺从、劳累,但却毫无一丝女性是被迫的感觉。也说明这种图像掩盖了社会中的某一现象,使之显示为一种自然的、永恒的秩序,人们接受着它的指引,将其放入思想。

珂勒惠支刻画的版画《反抗》用粗旷的手法,单一沉重的颜色,充满力量的妇女形象,双手上举,挥手顿足,充满力量,指挥着运动,呼号、奋起,充满革命力量。画中的妇女少了柔弱,多了力量;少了“低头”对了“扬起”;少了归顺,多了革命。画面少了色彩的美丽,却多了震撼。这位女性艺术家,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发泄着自己的不满、愤怒,也许还有唤醒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表现出女性拥有的力量、精神、行动。画中隐含着“丑陋”的身影后盘桓着革命、力量、反抗甚至是女权和女性的自我肯定。是一幅反拾穗者的作品,是抵抗当时的性别观念及对女性的定义。

三、社会“秩序”与“失序”

一些属于中性的词汇,却在“秩序”的社会中被赋予了太多的性别差异。马克思主义中人被认为人的产自是客观的,那性别自然也是客观,性别看法应该有生产力做决定的,而不应由于人们的宗教政治所决定,对女性做有“色”的定义。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秩序”社会,生活在今天的人类应该能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对于《拾穗者》的侧面的体现和《反抗》的正面体现,对比的说明女性对生活、认知的不同态度。对待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权主义的产生,应该打破“秩序”社会,抛开性别、抛开“性别假相”,站在同一个角度去评论、去认识,得出的也许才是正真的“秩序”。

由无意识的接受不平等,到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女性的顺从与反抗在画面中“美丽”与“丑陋”的背后隐藏着的传统思想在破裂,人的意识在前进。一直演变到今天,“反抗”中的女人不再是“丑陋”的而是被社会尊敬着,女性用自己力量、才能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显示着她们的卓越成绩,“美”与“丑”已不再是她们的限定。社会达到了新的一个“秩序”。虽然有的地方,仍存在这种“秩序”的错误认识,但在人类仍在不断的觉醒与认识。

参考文献:

[1]美]琳达・诺克林.《女权,艺术与权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6,(27),(31).

[2][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46)社,2004.11,(3).

作者简介:李莉(1989―),女,汉族,山西太原,硕士在读,平面艺术设计。

上一篇:企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下一篇:浅谈农村留守学生现象引发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