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7-27 04:02:00

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卓越工程 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满足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国际化要求。无疑,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服务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行业特色院校,理应肩负起责任和任务,发挥其支撑和引领作用,培养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中行业急需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一、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不断综合化及加速化, 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大批工程领域的优秀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 才,而现行的高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薄弱,不能满足行业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以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为例,其工程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方式落后。三是全面素质教育仍需加大力度。四是工程教育中产学联合培养不足。

明确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标准,即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首要问题。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打造“卓越工程师”潜质,构建好基础。这里所谓的“卓越”,是一种理念追求,是一种发展的质量标准。其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组织过程和途径方式等教育的重要要素中。可以归纳为: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观。要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以及一度流行的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即人才培养的着眼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体现多元化的定位观。作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其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不仅要培养各类工程型创新人才,还要培养学术型 、培养工程与管理等学科交叉复合型的拔尖创新人才,要满足行业与企业的发展需要,适 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需要。

二、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北京交通大学针对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1)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北京交通大学按照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内涵,提出其整体目标定位是:坚持“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理念和“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整体目标要求。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强,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栋梁人才。

(2)系统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教育理念,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培养过程设计的蓝图,更是学生大学学习和专业兴趣发展的指南。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工程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行业特色,依托与行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发挥双方优势,共同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培 养模式、乃至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个性的途径。从高校视角,重点是要把握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系统设计和考虑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培养环节和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为此,“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内容体系上,重点强化三个突出:一是突出轨道交通领域工程素质培养。二是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三是突出工程研究能力培养。

(3)着力创建体系开放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水平行业型特色大学的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途径必须突破单一的、课堂 “灌输”为主的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向企业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产学研结合,联合打造以问题探究式、科研训练式、工程实践式等为中心的多元化培养模式,这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乃至 形成国际化视野的基本保证。

三、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对于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有效实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还必须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1)构建校企双导师指导队伍。高校教师工程背景是制约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特别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瓶颈,为此可从学校有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和构建由企业工程专家和 技术人员组成的指导队伍两方面着手构建。学校指导队伍建设。首先,遴选学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具有多年工程实践经历和丰富工程背景的教师,强化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工程实际应用指导学生学习;其次,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保证受聘的授课教师,每年能够有一定的时间开展现场实习或指导现场实习、参与企业相关项目开发、在企业现场挂职等工程实践;第三,加强培养,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交流、到国内外著名企业进行现场考察、交流互访、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顶岗工作、参加企业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工程背景,逐步形成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技术储备强、集科研、教学和工程应用为一体的专业师资队伍。企业指导队伍建设。按照“卓越计划”学生企业阶段学习的需要,企业教师应分为四个层次:企业实习教师,主要以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主,主要指导学生实习工作;企业授课教师,需拥有较为深厚的工程实践背景,具 备大学本科学历的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或中高层领导,主要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为学生授课;企业导师,应是具有较为深厚宽广的工程实践背景,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级工程师或企业中层领导,对工程实践具有全面、系统性的掌控能力,主要指导学生开展企业工程实践和完成毕业设计或相关研究;企业顾问,应是企业的技术专家、工程管理专家或中高层领导,学校将其聘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和校董事会董事,参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管理运行的决策等。

(2)打造校企互补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校内高水平实践平台。 要对传统实验室进行整体设计、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探索科研、学科、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模式,整合、改造和新建,形成以多层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核心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依托行业特色型高校与行业密切联系的优势,强化校企共建校内实验室,使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对接实践教学,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生实践平台。以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实验室管理机制与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 一体化方案,形成学生工程与科研训练实践平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实质上,这是在原有实习基地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是双方受益、共赢的有效载体。对于学校,应在已有的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以 “产学合作、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 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依托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把实习实践基地的功能进行扩展,从单纯的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变为企业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对于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其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成为企业人力资源输送的有效渠道,同时可以培训企业员工,进行系统化的再教育。在此,高校与企业共同探索产学联合培养模式和机制 ,使学校与行业的教育资源共享和互补,满足国家和行业对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实现高校和企业的互惠互利与可持续发展。

(3)开创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与行业单位联合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并相互开放和共享平台资源,是实现产学研深入发展,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又一重要抓手,也是学校提高对企业科技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对学校而言,共建高水平科技平台能充分发挥并利用好大学既有的人才资源、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的优势,激发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对企业而言,可使企业通过这一平台,形成科技攻关合力,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避免低水平重复,从而走出一条国家投资少、见效显著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道路。重点合作打造的平台包括:支撑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的科研创新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行业研发中心和研发基地。把科技资源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放,提升高校与社会的资源共享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构筑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管理平台。科学系统的管理是保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不但要有共同的目标和合作意愿,合作双方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更重要的还需要有组织管理机构和制度作为保障,推动产学研合作行为机制的形成和正常运作,使双方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合作意愿等有具体的管理落脚点。第一,构筑统筹协调管理平台。在顶层建立校董事会,借此平台建立与行业企业的高层沟通渠道,为联合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支撑;在学校和企业中层分别建立校企联席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运行执行组三级管理运行体系。建立高校与企业基层管理者和技术负责人等多层次的沟通及运行管理渠道,共同设计、推动和实施联合人才培养、培训、科技服务、科学研究等工作。第二,设立项目拉动模式。设立校企联合培养、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专项教改研究项目,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促进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探索双方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的渠道和方法。第三,建立管理运行机制和配套政策制度。依托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建设的科研创新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和行业研发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企业服务方案,建立管理政策和利益机制调整、管理运行工作流程等,形成联合培养机制、教师培训机制、企业技术培训机制、联合攻关机制,最终实现产学研共赢,引领行业技术创新,保障联合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

(来源:中国知网)

上一篇:如何优化ERP下的公司财务管理 下一篇:基于人才培养的职校行为偏差生的转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