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关键词,妙“点”生花

时间:2022-07-27 01:52:07

教者如何彰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能力的亮点呢?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思考发现,课文中有许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凸显人物性格特点、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它们是课文跳动的脉搏,是吐纳课文生命气息的关键点。抓住关键词组织教学,就抓住了课文的灵魂,会起到“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一、关键词是情感的喷发点

【案例】《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师:“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拴”本来是什么意思?

生:捆住、绑住。

师:这里的“拴”是什么意思?

生:吸引。

师:同学们,是什么样的剪纸吸引力这么大,能“把我拴在屋檐下”呢?

生:蹦蹦跳跳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

生:这些剪纸为什么能“把我拴在屋檐下”呢?

生:姥姥的剪纸生动传神。

生: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

师:更重要的是“我”能从这剪纸中感觉到什么呢?

生:“我”能感觉到姥姥对“我”浓浓的爱。

生:我感觉到姥姥仿佛就是老牛,我仿佛就是兔子,姥姥像老牛关心兔子一样关心我。

师:是呀!孩子都希望有人爱、有人疼。好一个“拴”字,它既让我们体会到了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更让我们感觉到了姥姥对“我”浓浓的爱。

“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有时候,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作者感情的浓缩、寄托,其意味隽永,耐人寻味。教者要善于抓住它们,引领学生用心咀嚼,细细品味,从中感受作者的心跳,倾听作者的心声。案例中“拴”字的教学,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拴”字折射出的是剪纸的惟妙惟肖、姥姥的心灵手巧,更是姥姥对“我”深深的爱;这“拴”无需绳索,却已深入“我”的骨髓,牢牢拴住了“我”的灵魂,甚至若干年后,仍让“我”魂牵梦绕。

二、关键词是能力的训练点

【案例】《海伦·凯勒》教学片段

师:“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句中哪个词深深打动了你?

生:拼命。

师:默读这句话,静静想一想,海伦·凯勒是怎样拼命的呢?你的眼前浮现出了哪些画面呢?

生:我看到小海伦满头大汗,甚至有些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可她还在摸盲文。

生:我看到小海伦的小脸冻得发青,小手冻得通红,可她还在书写单词和句子。

生:我看到小海伦的手渗出了血,妈妈流着泪叫她休息一会儿,可她还是不停地摸盲文。

师:小海伦这么拼命,大家都很心疼她。妈妈劝道:“孩子,你的脸上都是汗,快歇一歇吧!”小海伦会怎么想呢?

生:我不能停,我要学会读书、写字。

师:爸爸劝道:“孩子,你的手都摸出血了,快歇一歇吧!”小海伦会怎么想呢?

生:我只有学会了摸盲文,我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可以把我的心里话告诉爸爸、妈妈,才可以和我的伙伴交流。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什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课堂上训练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的教学资源,合理开发,设计有效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案例中的“拼命”是小海伦刻苦练习所付出艰辛的浓缩。学生只有体会到海伦怎样拼命,才能体会到小海伦所付出的艰辛和她惊人的毅力,也才会为理解海伦的“不屈不挠”作铺垫。教者引导学生想象海伦拼命练习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通过对小海伦神态、动作、语言的再现,让高度抽象、概括的文字鲜活起来、丰满起来,形成了丰富的、有血有肉的形象,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海伦内心,实现了与文本、与海伦、与海伦父母对话,体会到海伦所付出的艰辛,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姜堰市张甸中心小学)

上一篇:指导学生“摆玩具,编童话”的尝试 下一篇:以诗系事的“文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