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个性化阅读

时间:2022-07-27 01:32:14

浅议个性化阅读

阅读培养气质,阅读改变人生;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学习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人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是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这里主要是指文学作品,那些用形象来说明道理的作品,形象大于思维。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可以说明不同的道理。如《陈情表》,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

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而难以应诏的。还有人认为李密对蜀汉念念不忘,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的,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一句话: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已为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与基础。

其次是学生理解的差异。学生个性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读者间的个体差异构成了阅读的认知理解差异。做老师的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个性化阅读的最好说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的这句话为我们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阅读的存在作了经典性的结论。

二、不同时期对同一作品理解也会不同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学生阅读文本,根据自己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对作品进行重新构建。如《荷塘月色》中的“袅娜”一词,字典上作“柔软细长”解,而语感强的人读到“袅娜”时,会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有的人感到眼前立即浮现出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有的人仿佛见到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细

枝,还有的人头脑中映出神话里美貌仙子的轻柔飘带。

三、理解要尊重文本、尊重作者

个性化阅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与文本意义的解读有机结合。教师不能为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而放开了要求的标准与尺度,不敢深入地点拨,深刻地赏析,深广地指导,甚至不带领学生深入反复地吟读课文,体会真意。比如,《鸟的天堂》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对树,对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但是根本的一点,“人与自然的感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训练实际上是建立在“共性化阅读”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共性,个性将无从谈起。

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不仅仅是个性,共性的理解也是绝对不可丢弃的,只有阅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文本。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每个哈姆雷特都是个性的。读者通过一次次探寻文本的意义来提高阅读能力,文本意义的探寻则要体现“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他只能是“哈姆雷特”,我们总不能把他解读为“别里科夫”或其他的什么人。阅读时是有共性的,那就是文本的原意,文本的价值取向。例如,应当如何理解《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实与否这是个个性化阅读的问题,但对全剧周朴园形象的把握还必须落到作者曹禺所说的“集‘封建性’与‘资本性’于一身”的这一点上。也就是说共性的、本质的东西不能丢。

尊重文本,读懂本意,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与基础,否则“对话”是毫无意义的。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是语文个性化阅读的

本源。

(作者单位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上一篇:小班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研究初探 下一篇:利用本土民间文化优化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