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等 第8期

时间:2022-07-27 12:01:15

军歌

巩怀书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歌词铮铮如铁

旋律高亢激烈

高唱这支歌的队伍

戴斗笠,穿草鞋

完成了从井冈山到北京

历史性的跨越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高唱这支歌的队伍

对光明与正义爱得炽热

对黑暗与压迫恨得滴血

每逢冲锋高唱这支歌

挚爱与仇恨化为了

“不可战胜的力量”

高唱这支歌的队伍

在时代风雨中挺进

步步踏着铿锵的节拍

每逢决战高唱这支歌

振奋士气,以壮行色

唱出了——

山的巍峨,海的气魄

唱出了——

勇于牺牲,壮怀激烈

冲锋的歌者

倒在了血泊

脸上挂着微笑

没有一丝苦涩

血沃的大地孕育着共和国

谁能说死亡是生命的终结?

纪念碑上镌刻着

长眠歌者的姓名

每到清明时节

白发老人祭扫

红领巾们拜谒

碑上的激扬文字

成为孩子们描红的范帖

接力棒在纪念碑下交接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谢逊庭

贯耳如雷真理音,

人间唤醒为民心。

文坛艺苑秋将老,

齐放百花艳争春。

红孩子(歌词)

邓丹心

走进红土地,

梦见红孩子,

红袖章,红缨枪,

站岗放哨多神气。

哎呀嘞!

问声昨天的红孩子,

今天你们在哪里?

唱得杜鹃红,

跳得竹林绿,

红领巾,红队旗,

阳光路上真关丽。

哎呀嘞!

那是昨天的红孩子,

笑在星星火炬里,

建军节咏怀

钟丰彩

北征两党共戎床,同路相煎蒋梦狂。

子夜枪声兴义举,凌晨号角吐衷肠。

尔时肝胆多英杰,他日国家有脊梁。

八十五年长淬砺,长风破浪射天狼。

黎庶煎熬梦魇长,当年底事论刀枪?

生存忧患彰文武,血火腾飞舞凤凰。

智取顽师摧腐恶,勇挥利剑斩凶狂。

南昌起义军魂壮,八一精神永发扬。

西江月·八一上井冈

高炎生

井冈参天万木,昂首胜似脊梁。

翠竹碧草汇绿海,更有杜鹃火红!

罗霄山峦五百,故垒旧痕烟硝,

黄洋界上闻炮声,关比八一首枪!

凭借八角楼灯,领袖挥笔指航,

星火燎原破迷雾,唤起工农武装!

开辟斗争道路,百折不挠志刚,

英烈浩气贯长虹,江山红旗飘扬!

物语二篇

张波

夏荷

贵乎,不染于浊水污淖:

高哉,独绽溽暑花犹丽俏!

最是无意苦逐花季跟凑热闹。

知了

占着高枝无视众鸟,

一个劲儿嘶叫,“知了!知了!”

请问,林间底事可知多少?

雷锋,你拥有了今天

陈光远

生命,早已把你定格为

一尊英雄的铜像

安放在光荣的史册里

在时代的扉页上

树起一块高耸的丰碑

镌一首赞美曲

然而,你刚刚跨出

起跑线的人生

怎能就这样

让一首赞美曲

轻轻地翻作

昨天的缅怀与瞻仰

你深知,昨天

已成为砌入万里长城的

一块块古窑青砖

铜像也有尘封的岁月

丰碑也有剥落的模糊

只有今天

才能再唱青春进行曲

只有今天

才能续写《雷锋日记》新篇章

于是

在新时代的召唤中

在十三亿人民的呼喊中

你奋然跃出了

昨天铸就的英雄座位

你欣然走出了

昨天定格的光荣史册

重新回到了

为人民服务的岗位

啊,雷锋

你拥有了今天

永恒的今天

想起雷锋

付小平

每当想起雷锋

总会令我心生无限的怀念

和崇敬

想起雷锋那张青春的笑脸

和忙碌的身影

还会想起《雷锋日记》里

为人民服务的心声

以及《学习雷锋好榜样》里

深情的歌词

多少年过去了

雷锋似乎成了远去的流星

可我却依然

爱唱雷锋的歌

爱听雷锋的故事

爱看雷锋的日记

因为每当这个时候

我的心灵就能得到净化

我那浮躁的心地就能变得

宽广、沉静、透明

想起雷锋就渴望真诚

谁说雷锋的光辉已经黯淡

刘英俊、李素丽、许振超、郭

明义……

这些当代雷锋就像高耸的

山峰

永远矗立在每个人的心里

又像永恒的星辰

永远悬挂在历史的天空

照亮每一个人的

心灵

怀念雷锋

李厚员

雷锋,我们的战友

雷锋,我们的榜样

五十年啊,怀念一丛丛

怒放的烂漫山花

五十年啊,遥寄一行行

清明时节的霏霏泪雨

五十年啊,定格的生命

代代歌吟,感动河山

啊,追思如风、敬仰如雨、怀念如潮

平凡、崇高、榜样是你的人格碑

青春、热血、生命是你的奉献词

大爱无垠、甘为孺子牛是你的风范诗

啊,生命短暂,精神辉煌

逝去的是惋惜

是礼赞,是讴歌

更是传承

看,郭明义举起的传承大旗在飘动,在感召

千千万万的雷锋手捧关爱、温情、亲情

走进军营、学校、车站、码头……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温暖中国

请记住吧,请记住

红领巾记住一个人,百年之后

还是鲜活、时尚的

雷锋班记住一句话,千年之后

“我为人人”还是温暖、贴心的

中国人记住一尊像,万年之后

还是崇高、伟岸、光耀中华大地的

责编/余扬

上一篇: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逃离与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