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

时间:2022-07-27 05:49:47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

摘 要:在我国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民族音乐文化也在不断兼收并蓄,茁壮成长,现已成为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我国的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学校以开展音乐教育的形式来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复兴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学校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文化二者间的相互联系,分析了民族音乐教育框架的建设,在结束部分有针对的提出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4;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70-02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代表其自身特色的文化遗产,而民族音乐就是这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在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如何创新教育来振兴我国的民族音乐并加以推广就成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明确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关系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是由极具民族色彩的不同文化内容整合而成,是各民族历经漫长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文化结晶。传统的民族音乐种类繁多,各自负载着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极具文化底蕴,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相伴相生,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学校的教育也是传承和推广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领域,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而在文化领域中,民族音乐也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教育与文化本就一脉相承,如果缺少教育,文化就无法传承弘扬;而没有文化,教育就只是一具流于形式的空壳。所以教育与文化必须是一体相承的,所以民族音乐与教育也是紧密相连的。在高度信息化时代,五花八门的音乐文化充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严重挤压了传统音乐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们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搞好民族音乐教育,不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民族音乐的学习中去,从而创造性地复兴民族音乐文化。

二、积极构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一)完善教材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完善教材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将民族热情和自豪感融入其中,以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对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以生动活泼的实例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沉醉于民族音乐典雅写意的魅力中。优秀的课程离不开精良教材,所以在音乐教材的编纂过程中,积极吸纳专业的民族音乐学者和专家参与其中,以提高教材的质量,打造精品教材;与此同时,还要吸纳经验丰富的音乐教育者参与到教材编写中,使教材更符合课堂教学规律,以便更好地承传民族文化,尽显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在音乐课程中,要将民族音乐相关的概念以及教学理念融入其中。不论是音乐理论课程,还是在音乐实践课程中,都需要突出“民族音乐”这一概念。积极开展相关的课程,例如,民族音乐的发展史,著名民族音乐家的传奇经历等;在音乐实践教学中,应适当地增加民族音乐试唱内容。此外,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优秀的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如乐器表演、戏曲等。

在音乐教学中要,紧密联系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实际,促进音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摆脱西方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解构,从而强化中国民族音乐的地位。音乐院校开设的课程,通常包括:音乐基础、中国音乐概论、民族音乐乐理、中国音乐发展史、民族音乐风格以及民间传统音乐等,这是一个健全的音乐体系。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民族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相关音乐体系的建立,否则我国的音乐课程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逐步优化音乐课程结构。

(三)强化师资培养

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中,师资力量对优化教学体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设一支高素质、高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不论教材多么新颖、精致,音乐课程结构多么良好,最终都需要音乐教师去落实。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谈得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师资力量的雄厚与否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音乐课堂的主体。而要使学生的学习获得良好成效,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要鼓励广大音乐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从而为提高我国民族音乐的质量创造条件。此外,要加大对民族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加他们开展学术交流的机会,不断提高广大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以便推动我国民族音乐走向辉煌。

三、多手段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争取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过去,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大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虽然这种方法可以保持民族音乐文化完整性,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因为“口传心授”基本是文化传承者用口述的方式把民族音乐文化思想传递下去,所以其准确性很难得以保障。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资源空前丰富,人们价值追求日趋功利化,做任何事情往往都要考虑是否物有所值,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却很难获得短期利益。在建设本国文化过程中,传承发扬民族音乐文化十分重要,但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说,这既不能带来经济利益,也不能有助于考试过关。怎样让广大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强规范引导,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学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发展,从而丰富发展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

(二)以人文学科教育推动民族音乐教育

很多教师在思考民族音乐价值内涵方面往往只囿于音乐本身,而没有看到音乐作品的文学的、社会的、哲学的内涵。通常来说,在白话文语境下学生很难准确把握国学的魅力,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在文言文的语境下,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浙江温州地区的民族音乐作品主要是传统民间曲艺和戏剧,而且在作词、编曲、剧本等方面有严格规范标准,其词或剧本中都夹杂着一定比例的文言文,像瓯剧、温州鼓词以及永嘉昆曲等。因此,在民族音乐教育过程中,应把民族音乐作品和历史、哲学、美术、文学、宗教习俗等内容纳入教学中,通过文史结合的音乐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准确传递人文思想内涵。另外,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把握文化传承基本原则,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价值。

(三)运用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素养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尽量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音乐艺术环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通过艺术之美感染学生心灵,实现教育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教育,通常是听了之后再跟唱,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因此,应创新教育模式,必须注重音乐审美的培养。在音乐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发表自己的感受体验,然后师生共同探讨音乐主题思想和艺术审美价值,最后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内化为自身的音乐素养。让学生充分参与音乐作品的欣赏评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对民族音乐产生认同感。音乐审美培养关键在于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评析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思想情感,这有助于获得“用情感体验带动想象,以心理情感深化认识”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继承发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应致力于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提供给学生更多机会去接触、体味民族音乐的魅力,让他们深刻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内涵,进而培养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强化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为我国民族音乐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参考文献:

〔1〕任宝海,任宝玲,赵静.学校艺术教育在传统文化持续发展中的意义[J].科技教育,2011,(9):78.

〔2〕徐倩.浅析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J].教育界,2011,(9):101.

〔3〕杨仁毋.如何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1,(10):45.

〔4〕徐静秋.倾听传统艺术的声音――浅谈民间美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和应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7):112-113.

上一篇:培育中原特色文化品牌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推... 下一篇:《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所载民俗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