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的行政救济制度

时间:2022-07-27 05:21:00

浅议我国的行政救济制度

[摘要]行政救济制度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民主与法治的必然要求。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行政救济制度,但是在行政救济的立法和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行政救济;行政行为;行政复议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36-01

一、行政救济制度的内涵

行政救济制度是指行政相对人因国家行政机关的违法或不当行政处分使其利益或权利受到损害时,依法向有关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请求撤消或变更其违法不当的行政行为,从而使其受到损害的权利或利益得到救济的制度。

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总的来说包括以下五种:

(一)监察救济

相对人就行政侵权行为向政府系统的行政监察部门申诉,请求救济。监察救济的特征体现在内部性上,此种救济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救济,只针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可以向监察机关申诉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人事处分等内部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监察机关申诉;

(二)立法救济

相对人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侵权行为,向人民代表大会申诉,请求救济。但是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只限于重大决策和立法活动,是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较少。对于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造成的损害,相对人一般只能采用其他救济途径,请求救济。立法救济则是立法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监督,但与公民并无直接的关系。

(三)复议救济

复议救济是指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其设置的专门机构申诉,请求救济。复议救济是功能较完备的救济途径,复议机关在查明事实、判明责任的基础上,可以撤销一个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使其违法行为效力消灭,恢复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可以责令行政机关就损害后进行经济赔偿,使相对人的物质损失或精神损害获得补救。复议救济是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机制和自我纠错机制,是主要的救济途径之一。

(四)诉讼救济

诉讼救济是指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讼,由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对于违法的行政行为予以撤销,造成损害者判其赔偿的救济途径。法院可以运用诸多的救济手段,使相对人受到损害的权益得到恢复和补救。如判决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判决变更不当的行政行为,判决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和予以赔偿等。诉讼救济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救济手段。

二、我国行政救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行政救济机制形成的时间较短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不够完善,在体系、结构、内部各种制度及其相互关系的设计上还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行政复议机关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我国《行政复议法》第13条规定:“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为行政复议机关。依据《行政复议法》第23条及第28条的规定,在行政复议机关内部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为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机构具体负责查清事实,提出处理意见,报行政复议机关领导批准。但是,我国没有相对统一的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机构分属于各级不同的人民政府和不同的行政职能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和各行政职能部门根据情况设立主管行政复议的工作机构,复议机构没有自,当然就谈不上独立性,行政救济机构缺乏独立性,势必导致其缺乏权威性,不断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二)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过窄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7条的规定,行政复议的审查范围仅限于具体行政行为和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对抽象行政行为只涉及到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而对规章、行政法规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未作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但《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2项和第4项又规定:“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可见,《行政诉讼法》把可诉的行政行为仅限于具体行政行为,排除了抽象行政行为。

(三)行政复议程序简略,操作性差

作为行政程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复议案件的受理、审理、作出决定等应当遵循的程序规定的非常简略,操作起来不太容易。由于一些制度设定上存在问题以及一些立法技术失误,非常不利于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这种制度规定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审理程序等重要问题均没有明确规定,又没有规定可以参照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等程序,行政复议机关缺乏依据,只好各显其能,又制订了更为详细的行政复议程序规则。这些规则有的相互差异很大,违反了法治统一的原则,有人还为此将行政复议机关告到法庭,使得行政复议机关很被动,也动摇了人们对于行政复议制度的信心。

上一篇:我国城市公共行政民营化立法现状研究 下一篇:浅谈国内外对被害人危险接受案件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