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新论

时间:2022-07-27 04:33:00

摘要:因材施教是孔子首创的教育方法,因其效果极佳被后人普遍推崇。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因材施教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延伸,由此也产生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意义。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客观需要,我们应深入挖掘这一传统教育方法的合理性,切实提升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064-03

教育是人类传递文明的特殊方式,也是社会发展亘古不变的话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最为关键。在这方面,自古以来我们就积极推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学生特点出发进行教育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方法也就因而被后人所普遍推崇。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教育教学形势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因材施教”这一传统教育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意思延伸,产生了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意义。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解读,并积极响应这种改变,使之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一、因材施教是大教育家孔子首创的教育方法

《二程遗书・卷十九》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而后才有“因材施教”一说。孔子门徒众多,且各有千秋,归根结底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这种教育方法贯穿于孔子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并有典故为证。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1]

这个故事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生动体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首先强调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即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认清教育对象的特点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具体而言,孔子的教育教学主要注重从三个角度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即分别基于品格性状、智力差异和年龄特征等三个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2]通过对学生特殊性的分析,老师就可以明确教育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因素,最大化地发挥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因材施教还强调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即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教学都是有特定的,不能简单模式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3]教育必须正确对待每一个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上所述,子路和冉有因为品性不同,孔子在同一个问题上给予的回答是各异的,这就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本质内涵。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4]这种教育方法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特点,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效果极佳。

孔子一生培养弟子三千,达人众多,且各有专长。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这些成就的取得都脱离不了因材施教的干系。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成为了名扬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因材施教也成为了教育者一直以来普遍遵从的教育方法。

二、因材施教有狭隘性,亟需从内涵上加以延伸

不可否认,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仍然在持续着。然而,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传统的知识教育已经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最大化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成为发展的必然。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改造的过程,其中也必然涉及教师能力的发挥以及教学设施的利用等内容,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它所强调的从学生特点出发进行教育的理念也显露出一定的狭隘性,亟需从内涵上加以延伸。

首先,因材施教要继续坚持尊重学生个性的基本点,充分把握学生之“材”的全面性。因材施教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中的解释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其核心意思在于强调要把学生的个性看作是教育的起点。那么,如何去把握学习者的个性呢?一般来说,我们因材施教的途径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品性等方面的特点。通过了解学习基础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通过了解学习兴趣可以提供投其所好的教学内容,通过了解学生品性可以采取灵活的手段指导学习。这些普遍性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但在今天,通过这些方面的了解进行因材施教却远没有达到要求。现代的学习者在个性上更加圆满和全面,因此在考察个性特点的过程中必须面面俱到,否则就可能会产生消极后果。因而有人又补充性地提出了“因性施教”,要尊重男女性别的差异;有人提出了“因龄施教”,要考虑年龄大小的不同;还有人提出了要“因需施教”,要重视需求的差异;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总之,因材施教重视教育对象个性的前提没有改变,但在形成整体认知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个性特点全面性,为后续教育奠定基础。

其次,因材施教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才华,保证教师之“才”的可用性。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没有教师,教育教学就无从开展,其重要性无须赘述。但一直以来,教师都被当作知识传播工具来使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也就大大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教师将不再是作为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生商讨问题、解决问题”。[5]可见,在新型教育理念中,教师就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必要支持的引导者和服务者。那么,如何发挥这一作用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教师的才华,把最优秀的一面呈献给学习者,发挥其长处,做到因“才”施教。例如:有的老师善于搞科研,那么就可以安排在专业教学或科研岗位上;有的老师善于沟通交流,那么就可以安排在学生工作岗位上;有的老师善于事务性工作,那么就可以安排在教辅岗位上;等等。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在充分考虑教师专业、才能等方面的基础上,把每位教师都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保证各尽其才。

再次,因材施教还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保证物资之“财”的效用最大化。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双方就可以完成的事业,它还需要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教育资源是指教育经费、教育设施、教学与行政人员等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资源,是在教育过程中投放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6]教育资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变速器,如果利用得当,就会大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果利用不当,就会产生消极后果。对此我们需要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经费的分配问题,重点考虑区域之间以及领域之间的辩证关系,保证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二是教育物资的利用问题,积极贯彻教育公平的理念,保证各种教育设施的合理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遵从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方面注意挖掘和利用既有的教育资源,杜绝浪费和不合理使用;另一方面要理性对待教育发展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

由上可见,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具有了新的内涵,它不再是单纯的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施行教育的方法,而且产生了充分发挥教师才华、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含义,成为了“因”学生之“材”、教师之“才”和资源之“财”三位一体内容而“施教”的新型教育理念。

三、如何更好地推动因材施教的实践过程

在明确了因材施教的新内涵之后,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搞清楚如何更好地推动因材施教的实践过程。以其内涵为依据,我们可以大致从三个方面来落实因材施教,即因“材”择学、因“才”教学、因“财”助学。

因“材”择学,意即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理想的专业知识或行业领域,保证学有所成。学习者可以从兴趣、基础、特长、品性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对于自己要学习什么内容做出明确认知,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材”择学是学习的起点,但关系到学习者的人生道路,至关重要。其中对“材”的分析是关键,也是做出最终选择的依据。对此学习者可以借助本人和老师双方的综合考量,以学生的取向为主,教师的建议为辅,形成最为合理的判断。

因“才”教学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进行教学,保证教育教学的内容言之有物、有理、有据。其二是指教育教学活动要立足学生实际,从学生个体的才能前提出发,给予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才”教学是过程论,是决定因材施教效果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对教师的“才”和学生的“才”有全面的把握,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因“财”助学指的是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既有教育资源的可用性,为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随着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普及,教育资源的重要性正在日益被凸显出来。作为外因,教育资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丰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增强教学方式的吸引力,提高教学内容的说服力等,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上三个方面各有偏重,但并非相互脱离,而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从内容上看,这三个方面分别从学生选择、教师教学和物资保障等环节上有所强调,指出了教育教学各方的职责和功用,体现了因材施教过程的全面性。其次,从逻辑上看,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有了学生的因“材”择学,教师的因“才”教学才能更有意义,如果再辅以教学资源的助力,就会大大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所以说,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贯穿于因材施教的全过程。

因“材”择学、因“才”教学、因“财”助学虽然辩证一体,但要想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还必须充分依靠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和教师永远都是教学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实践者。一方面,学生要善于和老师交流,积极表达自我,让老师有充足的机会了解自己。这是因材施教的关键。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的特点可以被老师所把握,就可以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反馈深入了解自己,可以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工作,积极展现自我,把个人才华运用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中。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因素,也是对学生因“材”择学的有力回应。只有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得到想要的东西,才能使有所获的效果达到最佳。

四、因材施教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由上可见,因材施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了新的内涵,相应地,也产生了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理论上说,因材施教既是对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又是对当今“以人为本”理论的呼应,对于推行素质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方法论意义。一方面,因材施教发端于孔子,贯穿传统文化几千年,是优秀文化成果的杰出代表。我们在此探讨因材施教,思考它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意义,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从个性特点出发,尊重受教育者的现实条件,这种思想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完全相符,可以看作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见,因材施教的思想合乎古今教育理论的价值诉求,是当今时代的应然选择,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修正,是一种能力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已经摆脱了大而全的学科教育模式,转而从受教育者实际情况出发强化个体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包括理论水平、能力培养、技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而因材施教就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指导。如前所述,因材施教要综合考虑教学双方以及相关设施的具体情况,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因材施教的模式进行教育教学,就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可见,因材施教就是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模式构建,对于后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从实践上说,因材施教既符合现阶段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又合乎个人的发展利益,对于繁荣我国教育事业大有裨益。一方面,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充分显现出来。人才是创新的动力源泉,人才是科技实力的重要支撑,人才是国家软实力的杰出代表……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材施教由于其特有的作用机理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因材施教也必然合乎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需要,可以使受教育者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优化的教育内容,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

所以说,因材施教符合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持。现阶段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人才,既要有专业性人才,又要有技术性人才;既要有学术性人才,又要有劳动性人才。因材施教很好地契合了这一目的。它坚持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教学因人而异,旨在最大化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实现各尽其才。可见,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拘一格,各具特色,完全符合当今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五、结语

因材施教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在新时期具有了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意义。通过分析可知,因材施教的意思延伸是应时之需、必然结果,它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必须全面把握这种新变化,并把它转化成为我所用的方法论指导,服务于教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熹集注.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3.

[2]刘彦文.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叹息[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洪雪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演进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11,(3):127.

[5]胡云斗.当代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J].教育与职业,2006,(4下):78.

[6]黄静.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J].理论与当代,2012,(5).

上一篇:浅析PTSD与ASD的区别与联系 下一篇: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经营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