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牧民的创业及其作用

时间:2022-07-27 01:52:04

探析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牧民的创业及其作用

作者简介:希莫(1986-),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青华(1991-),女,蒙古族,内蒙古锡林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进入城镇的农牧民就业、创业问题应运而生。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牧区的农牧民不断向城市、旗县移动就业,特别是少数民族农牧民进入城镇后对新环境的适应和对城镇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本文对内蒙古正镶黄旗蒙古族牧民的进城创业及经营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城镇化背景下的蒙古族牧民创业情况,并探讨这一群体对城镇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进城务工;牧民创业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总结了国内外城镇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1]。城镇化涵盖的内容较多,不仅是人口在地域空间的转移,更是资本、资源的转移与变化,是以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表现为人们的地理位置的转移、从事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2]。我国农民工非农就业的实现必将促进城镇化的深入发展,而城镇化的推进也定能为农民工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条件下,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和城市部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为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了必要条件,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为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3]。农牧民工进入城镇就业创业会推动城市城镇化发展,同时城市的全方面发展也反过来带动农牧民工的就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适应性是一个持续社会化的过程。在城镇化过程中,人们脱离从前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其生产、生活环境都发生变化。更重要的在于这部分人口直接参与到城镇的经济之中,特别是自主创业的迁移人口,近年来越来越被诸多学者专家关注[4]。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基本集中在建筑业、采掘业、餐饮业、家庭服务业和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中 [5]。内蒙古牧区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进城务工者在区外也以此相同,但在区内具有独立创业并从事着民族特色的行业。本文基于镶黄旗牧民进城创业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介绍牧区的城镇化进程和牧民进城创业情况,分析进城创业牧民的经营活动,揭示牧民创业对牧区城镇化进程的作用。

二、牧区城镇化及特征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这一思路对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意义。其中“七项重点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体化”,自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战略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内蒙古自治区的城镇化率不仅在西部地区稳居前列,而且每年的城镇化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率达到57.7%,预计在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

作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主体大部分是居住在牧区、半农半牧区的农牧民(以蒙古族为主),牧区半牧区的城镇化较之乡村城镇化有很大不同,牧区半牧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其所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一般而言,牧区半牧区县(市、旗)的农牧业生产比重较大,工业和服务部门的比重较小,农牧业粗放式经营难以释放出农牧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落后的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又不能吸纳多余的农牧业劳动力,表现为农牧区对劳动力的推力和城镇对其引力均不足,两者共同导致了牧区半牧区县(市、旗) 城镇化进程的缓慢。[6]

所以在牧区与半牧区中,剩余劳动力的释放与吸纳是城镇化的重中之重,也就是农牧民的就业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农牧民向城市、旗县流动,促进了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城镇化发展,为区域经济结构改善、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从微观角度来看,农牧民进入城镇时需要衡量机会成本的大小,主要考虑的是由农牧业转入其他行业后的经济收入。所以城镇化发展的顺利与否,与农牧民的就业息息相关。

(一)牧区城镇化过程

内蒙古地区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利益不均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活力欠缺,形成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公共服务等级化的巨大差距,城镇化进程受到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等多因素共同影响。在城镇化的初级开展阶段,农牧民决定离开原居地,一方面是自发,是剩余劳动力必须实行转移;另一方面是外部条件吸引,即享受迁移后增加的就业机会、稳定的工资收入以及其他社会福利。初级阶段开展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城镇化后续阶段的是否稳定,是实现人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二)镶黄旗城镇化概况

镶黄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南端,辖1个苏木、2个镇、60个嘎查,6个居委会,480个浩特(自然村)。草原总面积5144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4936平方公里,是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牧业旗。2012年底总人口31197人,其中蒙古族19012人,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要人口构成的旗。自1993年至2012年,从镶黄旗牧区进旗所在地创业、打工的人数共3961人,其中蒙古族有3398人,占比85.79%。

1993年-2006年间,镶黄旗的进城务工人数增长幅度比较稳定,主要原因是随着环境恶化,越来越多的牧民无法忍受,选择进城工作或者集体养殖奶牛等。

2006年-2010年进城务工的人数突然增加,主要原因是2006年起锡林郭勒盟启动全盟禁牧休牧活动,所以更多的牧民进入到城镇打工、就业。

2010年-2013年进城就业牧民整体趋于平缓,人数有增无减。主要原因是虽然草场在政府推行的禁牧休牧政策后有所改善,但政府为进行城镇化建设,推行多种优惠政策,牧民被吸引至城镇定居。

本次调研地点是镶黄旗旗政府所在地新宝拉格镇,这里是镶黄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中心,选取镇里最主要的街道:新宝拉格街,这条街道两边店铺较多,店主绝大多数是旗里各个苏木、嘎查迁徙来的蒙古族牧民,作为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蒙古族牧民进城创业概况

进城的蒙古族牧民中,50%在店铺以及小企业打工,其余50%选择自主创业。在这些自主创业的牧民中从事民族食品和工艺品生产、销售的占22.8%;从事现代电子科技行业的占12.2%;从事销售类占的占42.1%;从事其它服务行业的占10.5%。牧民进城创业时间普遍偏短,店铺经营不够成熟,资金欠缺,经营困难主要是顾客少、店铺租金高,总之在调研地还未形成完全成熟规范的经济圈。

三、蒙古族牧民进城创业特点

(一)从事行业

调研中对蒙古族、汉族进城创业时所选择的行业做了详细调查,将所有店铺细分成10个种类,并且统计了蒙古族经营者店铺在各类型行业中的所占比重(见表1. 镶黄旗新宝拉格镇新宝拉格街店铺的行业情况),并以行业为分类标准,进行了分析。

1. 现代电子科技行业

在调查中发现,蒙古族店铺中占比例最大的行业是打字复印、摄影及文化传播类,在该行业中蒙古族经营者的比重达到100%。究其原因,是因为本地区是标准的少数民族地区,顾客大多数是蒙古族,平时的一些文字性宣传材料或者家庭请柬等都需要蒙古族文字,很多艺术类照片也是以蒙古族文化为主题,所以蒙古族经营这样的店铺极具竞争力。

在另一科技含量较高的手机、电脑、汽车销售及维修类行业中,蒙古族经营者的比重却为0,本行业较之打字复印、摄影及文化传播类行业所需的技术更为高级和复杂,一般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可以熟练掌握经营技能,进城务工或者创业的蒙古族牧民在其原来的生活中很少接触到这一行业和技术,从侧面中反映了该群体对现代科技知识的匮乏。

2.民族食品和工艺品生产、销售行业

在调查的店铺中,民族食品制作及销售和民族工艺品制作及销售的店铺共有15家,蒙古族经营者为13家,占比重为86.7%,是研究范围内蒙古族创业选择的第二大行业类型。

所走访的这类型店铺中,大部分是当地牧民进城创业,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以手工制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在走访中随处可见店铺里晒制的奶食品。蒙古族人民特别是牧区的蒙古族牧民善于制作本民族的食品和工艺品,在这一行业中较之汉族创业者具有先天的优势。

3.销售类行业

销售类行业的参与门槛低,投入资本小,只是简单的“买进—卖出”经营模式,成为大多数创业者所选择的行业。在本次调查中,从事销售类(含服饰、玩具、箱包销售及副食百货销售)的店铺共计49家,蒙古族经营者为24家,汉族经营者25家,说明不同民族创业者在选择销售类行业时无太大偏好。

但根据表1的数据,蒙古族经营者店铺在服饰、玩具和箱包销售类行业的占比(70.8%)远远高于它在副食百货销售中的占比(28.0%)。究其原因,这也许是基于蒙古族与汉族的文化背景差异。汉族自古以来善于农耕,饮食习惯复杂,熟知各种日常饮食副食(蔬菜、粮食、调料类),并善于交换此类产品;蒙古族以游牧文化为主,饮食习惯简单,对日常的农副产品了解和使用逊于汉族,因而在选择销售的货品时,较少的蒙古族创业者选择了副食百货类行业。

4.其他服务行业

在其他的服务行业中,蒙古族经营者占比重较高的还有诊所、医药销售行业,占比66.7%;美容、理发、干洗等服务业,占比60.0%;餐饮行业,占比58.3%。对此分析结果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服务行业和餐饮行业直接面对的消费群体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所以更需要具备同一民族语言、饮食习惯和同一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经营者。故而服务业中蒙古族经营者店铺达到此行业店铺总数的60.0%。

(二)经营规模

在随机选取的50家蒙古族经营者的店铺中,发现主要以单人经营为主,样本中经营者仅为一人的店铺占52.0%,家庭2-3人共同经营的店铺占14.0%,店铺实行雇佣员工的仅占34.0%。

在雇佣员工的17家店铺里,发现雇佣1名员工的店铺最多,占总数量的47.1%,雇佣2名员工的店铺29.4%。雇佣员工为2名以上的占极少数。

调查结果显示,销售业和餐饮业类型的店铺雇员最多,并且餐饮业店铺雇员的工资水平最高。17个调查样本中的雇员平均工资水平达到1459.4元/月。这在镶黄旗内是属于中上等水平的收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雇员的店铺仅占34.0%,对镶黄旗的蒙古族创业者而言,大都是个体经营,经营规模有限,雇佣员工消耗成本较大,即便在经营繁忙时段,大多数经营者会从家人、朋友处寻求帮助。只有在经营状况良好、经营规模长期稳定的前提下才会考虑雇佣员工。

(三)经营项目

本次调查的地区是内蒙古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对经营民族特色产品的店铺进行单独研究。新宝拉格镇的主要少数民族特色经营项目是奶食品、民族工艺品制作与销售。本次调查的98个店铺样本中,奶食品制作与销售的店铺有11家,占比11.2%,主要制作销售奶食品、牛肉干、奶酒等;民族工艺品销售与制作的店铺有4家,占比4.1%,主要销售民族服饰、礼仪祭祀活动所需物品,还有一些生产活动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物品。该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店铺还是占据少数,而且几乎全部是个体小型手工作坊,没有形成现代化、科学化的制作和销售规模。

在少数民族地区经营具有少数民族特色食品、服饰、日常用品具有原料资源优势,市场中的购买者多,蒙古族牧民熟知制作工艺,制作设备操作简单,所以这一行业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属于适合蒙古族创业者发挥自身优势的行业。但根据目前当地的实际情况,这一类的经营项目还未完全开发。

(四)经营年限

在镶黄旗新宝拉格镇的调研中,为了比较说明创业者店铺在旗县经济圈内的生存能力,对店铺开业至今的经营时间以年为单位进行了统计。在40家蒙古族经营者店铺中,经营1年以下(含1年)的为13家,占比33%;经营1—3年(含3年)的为14家,占比34%;经营3—5年(含5年)的为5家,占比13%;经营5—7年(含7年)的为2家,占比5%;经营7年以上的为6家,占比15%。这些店铺中经营时间最短的是5天,最长是15年。

调查结果显示,店铺开业时间集中在2006年—2013年期间,这与政府城镇化政策有关,根据锡林郭勒盟政府颁布的城镇体系规划,正是以2006年—2020年作为规划期限,并由2006年开始全盟加速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牧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支持农牧民进城就业创业。

调研结果显示中短期经营的店铺较多,这一现象说明两种可能性:一是新创业者不断增多,二是商铺转租更迭频率高。无论是哪种可能性,都说明新宝拉格街的商业规模还没有成熟,商业经济没有达到最繁荣的程度,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五)收入及生活情况

经营类别按年收入多少排序依次为:餐饮、奶食品店、民族工艺品店、服装店、民族服饰店、打工。年收入(单位:元)由多至少分别为65000-83000、37000-72000、30800-50500、21230-38000、21000-25600、13000-19000。其中经营饭店和服装店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5%。经营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和奶食品店的占14%。经营类别按收入多少排序依次为:饭店经营、奶食品店、民族工艺品店、服装店、民族服饰店、打工。与以前从事第一产业相比较虽然收入增加,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对于生产、生活的投入也相应增加,所以说环境的改变并不代表牧民的实际收入的真正增长。

这些牧民在进城务工之前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牧业收入,务工收入和政府补贴占到其次。这些生态移民在搬迁之前主要从事草原畜牧业,因此收入主要来源于出售牲畜、皮毛、奶制品等这些畜牧业收入中,在2010年、2011年、2012年牧业收入为72%、69%、68%,政府补贴为18%、20%、23%所占比例每年都在增加,务工收入几乎为零和其他收入所占比例很小每年都在10%左右。

在进城之后,蒙古族牧民的收入结构和之前有了很明显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一是收入结构增加。蒙古族牧民在进城之前收入结构主要有畜牧业收入、政府补贴和其他收入,而在搬迁之后,移民的收入结构为畜牧业收入、务工收入、政府补贴、其他收入,增加了务工收入。这些已经到旗县从事工作的牧民,有的家里还有草场,有父母亲人继续经营,有的草场出租,按时收取租金,有的草场被政府征地所用,有些牧民在旗县附近的养牛基地养着少量奶牛。二是收入比例也大幅度改变,在2010年、2011年、2012年畜牧业收入在转移前的72%、69%、68%下降到22%、16%、12%。务工收入则由搬迁前几乎为零上升为55%、60%、61%。新增政府补贴几乎没有变、其他收入则有减少趋势。

在调查中了解到,进城务工的蒙古族进入城镇前在牧区从事畜牧业2010年年平均纯收入为4250元、2011年为4470元、2012年为4500元,进入城镇后打工创业的年平均收入2010年为8560元、2011年为9280元、2012年为12500元。与之前在牧区从事单一畜牧业的年收入相比明显增加,2010年收入增加4310元,2011年增加4810元,2012年增加8000元。

(六)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调查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蒙古族牧民进城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欠缺,其次是旗里人少、顾客少和房屋租金较高。尽管大多数创业者都享受到了政府的减税的优惠政策,但是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

在被问道希望政府直接提供资金补助还是提供贷款机会时,几乎100%的经营者都希望得到政府提供的免息贷款。但大多数经营者也反映了现在贷款门槛高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创业者反映旗里人太少,顾客也少。本次调查的新宝拉格街是镇上最繁华的街道,而新宝拉格镇又是镶黄旗的经济中心,连这里的经营者都反映顾客少,那么别的地方可想而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镇化的水平不够高,人口的聚集性较低。

四、蒙古族牧民进城创业的作用

有学者将城镇化比喻为拉动内需和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城镇化释放出的巨大投资和消费潜力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其中一方面就是通过农民的市民化,把农村的消费行为转化为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7]蒙古族牧民通过自我创业,不仅自食其力解决就业难题,而且带动当地消费需求的增长,同时又服务于当地的消费需求,在城镇化的背景下,这一创业群体的影响不单单辐射了所在地,而且带来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一)实现人口城镇化

城镇化的实质在于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成为城镇居民,并非简单的土地城镇化。牧民通过自主创业,稳定经营,提高收入,实现与城市经济、环境的融合,使得牧民有能力、有条件定居在城镇,这才是城镇化真正意义上的完成。

(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蒙古族牧民作为少数民族主体和城镇化的主体,自主创业时选择的行业大都为第三产业,随着城镇化的深入逐渐告别传统的农业、畜牧业,从事工商业、服务业等,这也就完成了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化,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播

在城镇化战略的引导下,蒙古族牧民来到城镇、旗县中自主创业,通过多种类的经营项目丰富发展了少数民族经济,使少数民族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步伐。同时,蒙古族牧民进城创业大力发展了传统民族产业,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为本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批蒙古族牧民迁移到旗里,不仅增加了城镇人口的密度,而且创造出更多的服务就业机会,同时促进县域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义务教育资源和公共卫生资源等,多方面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五)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农牧区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他们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文化程度都比较低,随着农牧民在城镇化中创业经营活动的开展,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学习了科学技术技能,增强了文化素质。

五、总结与建议

(一)要重视引导创业者的行业选择

蒙古族牧民原来居住的环境是牧区或者半牧区,对电脑、汽车等现代化电子设备很陌生,欠缺专业的技术本领,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技术类的就业培训,引导其选择发展空间大、经营潜力大的行业,避免某一行业饱和,而某一行业极度匮乏的两极化现象。

地方政府可以积极引进优秀人才,通过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各地优秀人才,为各行各业带来新思想、新技术。

(二)要优化创业的外部环境

蒙古族牧民进城创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对于资金的渴望,所以当务之急在于解决贷款的落实,研究出一套安全可靠、便于执行的个体经营者贷款方案,注重贷款的时效性。还可以从交通建设、当地旅游业等方面的建设,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创业者们创造市场、扩大市场。

(三)要坚持对创业者的长期扶持

本次随机调查的生态移民中蒙古族牧民创业的店铺中,67%处于短期经营状态,尚未稳定。其实蒙古族牧民创业的情况也没有完全地形成固定模式或者规律,对于新兴的事物,总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同时也有极大的脆弱性。所以政府要时刻关注这部分创业者,帮助他们度过初长期。(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梅强,孔宏.2012.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38-32。

[2]张卉.2012.城镇化进程中内蒙古农牧民共就业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

[3]王展祥.2009.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反响创业与中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9-63。

[4]李铁,袁崇法,何宇鹏等.2010.我国城镇化的现状、障碍与推进策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32。

[5]黄海丽.2011.内蒙古县域经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6]刘巍文,戴正,邓艾.2008.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与信息化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3-101。

[7]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2013.中国城镇化战略选择政策研究[M],第9页,第一版,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从流行语看文化工业对大众的操纵 下一篇:制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