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中西爱情绝唱

时间:2022-07-26 11:34:56

两部中西爱情绝唱

摘 要: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明末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人文主义大师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都出现于十六世纪九十年代,都是文学史上不朽的爱情精品。两个同一时期不同国度的爱情剧本都给读者和观众的心灵带来强大的震撼力,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结局安排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比较这两部名著,并对它们进行细致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这两部剧作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透过这两部剧作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比较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以至情至性的爱情故事为主题,赞扬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婚姻的行动,痛斥封建旧势力。两位大师笔下的主人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一悲一喜的结局也给人留下了强烈的震撼。这两个剧作有同有异,本文试图运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对二剧进行分析,从中探寻中西方不同的时代背景、审美心理、文化差异等。

一、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剧作的主题思想都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反抗封建传统思想和伦理道德。两部剧都肯定和赞美了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批判了封建旧秩序和家族势力。主人翁都拥有至情至性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都遇到了重重阻碍,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与之抗争,而在抗争中表现得最激烈的,不是男主人翁柳梦梅和罗密欧,而恰恰是女主人翁杜丽娘和朱丽叶。在这两个剧本中,“两位女主人公都经受了比男主人公更多的痛苦和磨炼,因而显示出比男主人公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更为勇敢的抗争精神和更为完美的性格特征[1]”。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为情由生而死,由死复生,生生死死痴迷于爱情的唯情主义者。她出身名门,是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家闺秀,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和压制,她一直被父母限制在闺房中,丧失行动自由,受父母的严格管制,甚至到大自然中观赏花园的景色都受到父亲的责骂。枯燥的生活压抑着她的生命,但是古老的恋歌与大自然的春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并且随着身心的成长,爱情的火焰在她心中燃起。面对满园的春色,她感叹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2]”于是“游园成为她由自我觉醒走向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第一步;寻梦突出了她对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1]”。但是残酷的现实却压制着她的愿望,致使她因梦成恋,恋而不得,抑郁而死。杜丽娘并不是死于爱情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她的命运恰恰是被封建礼教葬送青春、幸福和生命的妇女的真实写照。然而作者并不以此作为故事的结局,而是发挥丰富想象力,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她的魂魄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现实社会的精神重压,恢复人的自然情感和青春活力,更加大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最后,终于使她获得了理想的爱情,并且为爱情复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女子与所爱的人柳梦梅喜结良缘。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也是作为封建社会的对立面、叛逆者而存在的。她是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典型代表。莎士比亚把她当的精灵、爱的化身,用这个活生生的爱的形象表达他人文主义爱的理想。她大胆坚定、执著热烈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和罗密欧是在一次家庭舞会上结识的,他们一见钟情,互相倾心,立即私订终身。然而封建旧秩序不允许有情人自由恋爱,在她的家长看来,她没有选择自己爱情对象的权利,她的父亲可以不必征求她的意见而决定她的婚事:“我可以大胆替我的孩子做主,我想她一定会绝对服从我的旨意。[3]”何况他们还有不可逾越的封建世仇这一巨大的鸿沟。但是为了爱情,朱丽叶冲破这一桎梏,不顾一切地和心爱的人结合,在教堂秘密结婚。她是一个视爱情为人生之最的痴情女子,为了所爱的人,她可以背叛自己的家庭,放弃贵族的身份和地位,甚至可以为之付出生命。在罗密欧被放逐,她遭到父亲的逼婚时,她仍然忠贞不渝的坚守爱情诺言,抱着斗争到底、宁死不屈的决心来反抗父亲的包办婚姻。最后,她和罗密欧双双殉情而死,以此证明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他们的死使两大家族幡然悔悟,化解世仇,握手言和。莎士比亚用人文主义爱战胜封建世仇,表达了资产阶级争取自由必胜的信心;同时,通过爱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婚姻观念和封建贵族礼法。

杜丽娘和朱丽叶都是追求自由的斗士,都是封建婚姻的叛逆者和自由幸福的追求者。她们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道路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给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两个伟大的女性形象,为中外文化艺术长廊增添了不朽的一笔。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思想都是反封建、争自由,二者都反对封建婚姻观念,这是相同的,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首先,二者反抗的对象有所不同:《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反抗的是封建伦理道德,是用“情”来反抗“理”;而朱丽叶和罗密欧反抗的则是封建家族仇恨,用人文主义爱情理想同家族仇恨相抗衡。其次,追求的途径不同:《牡丹亭》是在梦幻的理想中反映现实,让虚构的杜丽娘的鬼魂同封建礼教做斗争;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现实中追求理想。这些差异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中西方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色。

二、结局安排

《牡丹亭》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作为结局,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以罗、朱的殉情作结。相似的爱情故事,不同的故事结局,从中能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审美心理、思维方式等。

《牡丹亭》以双宿双飞的大团圆作结,是因为汤显祖生活的时代,封建势力顽固,资产阶级刚刚发展,力量还不够强大,难以为民众提供实现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现实途径。受时代和思想的局限,汤显祖只能同封建势力相妥协,并且采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想结合的办法,借梦幻鬼怪同封建势力做斗争,最后让柳梦梅金榜题名,奉旨完婚。这一团圆的结局削弱了作品对封建社会控诉的力度。与汤显祖不同,莎士比亚生活在资产阶级文艺复兴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初步繁荣,莎士比亚能够预见到资产阶级必胜的光辉前途,因此相信自身力量,用人文主义精神、资产阶级的活力和自信来武装朱丽叶,让她在现实生活中同腐朽的封建势力相抗争。最后用爱的毁灭来控诉封建势力,以一种被摧残的美来震撼人们的心灵,希望以悲的方式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理想的认识。

此外,中西方不同的审美心理、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也会对这两个剧本的结局产生影响。“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的结局,可以看出中西悲剧结局的不同特点:中国古典悲剧往往不以悲作结,而讲究结尾要有团圆之趣;西方传统悲剧则讲究风格的一致性,要求在悲剧主人公遭到悲惨遭遇后,以大悲结局[4]”。东方文化讲求悲欢离合,提倡和谐之美,推崇团团圆圆的结局;并且中国古代戏曲不主张使矛盾冲突尖锐化,从而导致毁灭的结局。西方古代文化推崇悲剧,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中的冠冕。并且西方认为现实既美,不主张追求完美。因此莎士比亚要用一对情人的死亡作为结局,用悲剧庄严肃穆的氛围来笼罩全剧,以此来控诉封建旧势力,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两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绝唱,出现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度,同样感人至深,同样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两位戏剧大师为文学史上增添了两个爱情至上的女性叛逆者的典型形象,同样反封建、争自由、个性鲜明,但是她们之间却有种种的不同,这反映了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的认识,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从而加深彼此的了解和沟通。

参考文献:

[1]计晗.《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之比较.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汤显祖.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莎士比亚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4]邹自振.丽娘何如朱丽叶,不让莎翁有故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福州大学学报,2005(4).

上一篇:拒绝模糊!相机基本调试 下一篇:就是爱舔毛了解小“舔”使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