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企难讨大便宜

时间:2022-07-26 09:14:09

近日,《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电力和煤炭等业内相关人士,自电煤谈判之初,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正常供需条件下,双方在市场煤价上都有所动作,试图影响煤价的制定。

据了解,虽然协议已经签了大半,但谈判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结束,定价、调价机制制约着谈判进度,合同价格最终是多少尚未盖棺定论,双方只是在供应量上有了一个共识,谈判仍在继续。

作为煤炭行业的老大,中国神华(601088.SH)、中煤能源(601898.SH)希望根据环渤海指数调节机制制定价格,但这种意愿是否可以打破僵局也没有最终结论。

电企迎来短暂曙光

2012年,煤炭行业对下半年预期过于乐观,因此各煤企在上半年大量囤煤,等待涨价时机,然而这一刻并没有如愿到来,导致5月后供需格局转变,煤炭抛售现象显现,煤价狂跌。也正因为如此,投资者看到了电力行业的机会。自2012年三季度,众多机构投资者已布局电力股,因为受煤电下跌影响,电力成本下降,电企完全具备业绩炒作预期。

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券商煤炭分析师表示,现在认为电力行业春天已经来临还过于乐观,业绩炒作只能维持至2013年上半年,后市无上涨动力。由于煤价是从2012年5月以后才迅速下滑,并将维持一段相当时间,与2012年上半年相比,电力企业2013年上半年的成本肯定下降,业绩预期自然向好,但2012年电力需求并没有大幅增加。

他还表示,电力行业的处境比较尴尬,需求不足才会导致煤价下跌,只有产能利用率增加到一定程度,电厂才会真正盈利,而此时煤炭价格也会上升。所以,电厂只有压低煤价,才能获得成本上的喘息。

据了解,目前电力需求并没有大幅增长,自谈判之初,沿海电力企业就已经开始大量增加库存,但库存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煤炭的消耗量在增加。

据悉,电厂一方面维持2012年合同的供应(最长合同到3月底结束),一方面大量进口国外煤炭,在需求量并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提高电厂库存储备能力,试图压低国内煤炭价格,增加谈判筹码。

自2012年9月以来进口煤量呈逐月递增,国际煤价也在1月份微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2013年1月份国内进口煤量并没有大幅下滑。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3年1月中国进口煤量为3055万吨,同比增长55.5%,环比减少455万吨。

一位券商煤炭分析师表示,目前进口煤炭贸易商的煤炭订单已经签到3月份,由于国际煤价提前一个月签合同,目前为止4月份从事煤炭进出口贸易的厂商没有接到任何电厂订单,4月份进口订单恐将远远少于前几个月,而电厂高库存可以维持22天甚至一个月之久。

在国际煤价微涨的情况下,电厂依然大举进口煤炭,可见电企对谈判前景不甚乐观,也有平抑国内煤价的嫌疑。在日耗煤量并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增加电厂煤炭库存,进而减少国内煤炭采购,迫使煤价下跌,也是电企平抑国内煤价的惯用措施之一。

据了解,在谈判之初,煤炭企业认为5500大卡动力煤的价格应该在630元/吨左右,而电力企业认为较为合适的价格为530元/吨。据记者了解,2012年同煤集团的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的内陆销售价为530元/吨,这与电企给出的价格一样。但是,为了给谈判留出一些回转的空间,双方都给出了一个最高价和最低价,而且都提出了对自己有利的“充分理由”。

煤炭运销协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电企之所以敢这么大幅度“压价”,是因为目前国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电厂耗煤量在低位徘徊,并且目前国内进口煤量激增,所以有足够的筹码迫使煤企降价;而煤企认为,电企的报价不符合之前所制定的煤电联动机制,电价一直上涨,而煤价却大幅度下跌,已经波动到下调线,有失公允,煤炭价格应该恢复到合理范围内。

胶着的煤价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近日采访了电力和煤炭行业的多位相关人士,他们普遍认为,受多重利空因素影响,2013年煤价很难有大的起色,但也不至于过于悲观,因为煤价已经处于底部,涨跌空间都非常有限。

市场煤价与谈判煤价相互遥望。据《证券市场周刊》记者了解,虽然协议已经签了大半,但谈判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结束,定价、调价机制制约着谈判进度,合同价格最终是多少尚未盖棺定论,双方只是在供应量上有了一个共识,谈判仍在继续。这样的情况,无疑与煤价改革前无太大区别。

2012年12月25日,由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将解除对电煤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电煤价格由供需双方自主协商定价,2013年正式试运行,宣告延续10年之久的电煤价格制正式终结,五大电力集团旗下电厂可自由与煤炭企业签订长协合同。

终于盼到煤价市场化,但却面临着新的问题待解。据了解,在没有成形的定价调价机制情况下,煤炭与电力企业都不愿签长达两年之久的长协合同,最长仍为一年。更多的企业持观望态度,等待行业和政策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电厂在不断增加煤炭进口量,以补充库存,试图压低国内煤价。但由于普遍预期煤价已经到达底部,煤价不可能再现2012年大幅下跌,煤企也有意通过减产来保价。所以国内煤价下降态势并不明显。

秦皇岛煤炭网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6日,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为622元/吨,比上一报告周期下降了2元/吨。

神华中煤尽显大家风范

近日有消息称,神华、中煤与电力集团的2013年电煤谈判已经结束,无长协、短协之分,以当周环渤海指数为基准减10元统一浮动定价,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

这也是目前行业内最先给出的一个定价、调价机制,然而是否真正可行?

针对这一消息,《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分别致电两集团相关负责人。中煤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谈判并没有结束;而神华集团新闻处也表示,并没有收到任何这方面的指示和通知,消息需要进一步核实。

上述券商煤炭分析师表示,国外根据煤炭指数进行定价的机制已经非常成熟,然而当前国内环渤海指数并不全面,不能够全面反映国内煤炭市场整体情况,对其他煤企有失公允,但具有一定参照性,一旦神华按此签订,其他煤企有可能纷纷效仿,届时电企获利空间也将有限。

他表示,神华集团目前每年在环渤海煤炭的销售量占全年销售量的40%,而神华和中煤在环渤海的煤炭销售量占据大半江山,由于环渤海动力煤指数是基于实际成交价格的综合指数,两大集团的影响就不可小觑。但是,电企未必接受这种形式的煤价调节机制。

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谈判分步走,达成共识的合同部分已经签完,存在差异的方面双方正在角力。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2013年全国合同煤签订量18.7亿吨,但只有6600万吨的合同煤明确敲定了购销协议价格。

上一篇: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性资产”计量研究 下一篇:刍议政府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成本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