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扭转“漩涡征” 螺旋CT诊断价值

时间:2022-07-26 09:07:39

肠扭转“漩涡征” 螺旋CT诊断价值

[摘要] 目的 分析肠扭转CT征象“漩涡征”在肠扭转诊断过程中的相关影像特征,提升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15例经手术证实为肠扭转的CT资料,总结CT表现、病理改变与肠扭转之间的关系。 结果 15例肠扭转患者中出现了10例“漩涡征”CT征象者、出现4例“靶征”CT征象者、肠管漩涡征近端“鸟嘴征”、肠管“C形征”1例。 结论 对于肠扭转患者来说,借助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MPR)均能实现临床诊断价值,而CT征象中的“漩涡征”则成为肠扭转诊断的特异征象。

[关键词] 肠扭转;漩涡征;多平面重建;螺旋CT;诊断价值;影像特征

[中图分类号] R57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9-118-02

肠扭转,作为严重性急腹症之一,也是造成人体肠梗阻的主要原因。肠扭转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患者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将直接影响预后、生命安全。而患者术前准确的临床诊断工作,将直接影响预后及治疗效果。现阶段,影像学检查以腹部立卧位平片为主[1],但是此方法无法实现定位、定性的准确性。随着CT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越发明显。所以,已经成为肠扭转重要检查手段。为了明确肠扭转CT表现、各种CT征象在肠扭转的重要意义,回顾15例肠扭转病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1~2012年具备完整临床资料的肠扭转病例,均经临床手术证实,总计15例。包含男10例、女5例;年龄5~76岁,平均(47.85±8.56)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2]:不同程度上的腹部胀痛、反复呕吐及单纯腹胀等;经腹透处理,发现患者腹部肠管出现了扩张、不均匀液气平面合并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开展CT扫描检查。

1.2 方法

所选设备为GE 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机,15例患者实施CT平扫的过程中,对8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对患者静脉团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选择碘海醇,碘海醇浓度为30 g/100 mL,每秒药物注射速率为3.5 mL,在达到100 mL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全腹部扫描处理。平扫、增强扫描范围:膈顶-耻骨下位置[4],其层厚以及层距分别控制在3 mm、1.5 mm,扫描条件标准:120 kV、300 MA[5]。将扫描过程中得到的全部数据,均上传到计算机工作站,并实施重组后处理。在此过程中选择多平面重组方法(MPR),重建出多平面图像,即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对所得图像进行综合方位观察。对患者实施腹窗(窗宽为300~400 HU、窗位为40~50 HU)观察其“漩涡征”、血管以及肠系膜结构,同时根据具体条件进行窗宽以及窗位的合理调节。

2 结果

本研究的15例肠扭转患者中:小肠360°扭转者,为6例(40%);小肠扭转在180°~270°患者,为8例(53.33%);乙状结肠扭转360°的患者,为1例(6.67%)。8例肠管、肠系膜扭转患者,行平扫的同时进行血管“漩涡征”增强扫描联合,均有明确的血管“漩涡征”。3例肠壁“靶征”,1例患者出现了乙状结肠扭转,邻近“漩涡征”边缘位置发生了“鸟嘴征”。15例肠扭转患者均发生了肠管扩张、液气面,13例患者发生腹水。本组患者(15例)术中扭转肠壁表现:水肿增厚、静脉血管扩张以及肠缺血等表现。15例肠扭转患者中,发生3例肠扭转、绞窄性肠梗阻合并者,局部肠管缺血坏死征象。12例患者肠扭转病因:肠系膜过长。见图1~2。

3 讨论

肠扭转,作为临床常见性急腹症种类,其主要发生于小肠、乙状结肠。本组实验研究15例患者中,发生于小肠位置者14例,另外1例发生于乙状结肠。肠扭转,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引发绞窄、坏死以及休克等,所以其死亡率较高。对于肠扭转患者来说,想要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其前提依据为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工作。目前,对于肠扭转所引发的肠梗阻病例,影像学检查是其首选。通过X线片检查,可以发现肠扭转患者的“假肿瘤征”“C形征”以及“S形或字征”等,但是以上征象表现出假阳性,所以直接影响到扭转部位诊断的准确性。而螺旋CT,能够明确肠扭转诊断、原因以及具体的梗阻点位置等,所以诊断优势性明显。

具体总结漩涡征病理基础,主要涉及到小肠肠管漩涡、肠系膜漩涡以及肠系膜血管为主漩涡,既可以为两个以上构成,也可以单个构成[6]。临床CT诊断下,呈现为多个条带状影,均围绕一个中心结构引发的漩涡状排列现象,进而出现了软组织团块影。本组15例研究病例中,11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上的“漩涡征”。11例小肠扭转患者中:明确显示小肠肠管、肠系膜、相关血管组织构成的为6例;小肠肠管、肠系膜主要构成者为3例;肠系膜组织构成者为1例。对患者实施CT平扫时,会发现“漩涡征”。当“漩涡征”在CT显示下无法明显表现时,要借助MPR对其矢状面以及冠状面进行综合重组,为了保证征象的清楚显示,要对窗宽以及窗位进行合理调节。增强CT扫描,可以强化“漩涡征”CT征象,对肠系膜血管实施高密度投影,可以更为全面、清晰的显示,其血管扭曲下的“漩涡征”状态。一般情况下,肠扭转点没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多发生于中下腹部。从本组患者肠扭转病例来看,患者由于受到旋转不良而引发的肠扭转(中肠扭转、一般性肠扭转)临床鉴别工作相对简单。由肠扭转而引发的“漩涡征”,其肠壁塌陷、扭转肠袢,只有少数合并肠管粘连。而单纯系膜组织、发病过程中扭转现象相对轻微的患者,其“漩涡征”的表现并不明显或并未显示,其中包含未显示“漩涡征”者l例。对于行常规腹窗观察,无法清楚显示网膜、系膜结构的患者来说,要调低窗位。

实施螺旋CT增强扫描、血管重建,能够对患者的血管扭转、梗塞以及肠系膜血管血流的具体表现有更为全面的了解。肠扭转的发生,能够直接引发肠壁血供局面,最终产生肠缺血甚至肠坏死等严重表现。本次研究的15例患者中,发生肠扭转时表现出肠管缺血、血液回流受阻障碍[7],引发了肠管充血水肿现象,而患者梗阻段肠壁位置表现出环形增厚以及黏膜下层水肿分层变化,最终产生“靶征”。肠扭转、肠梗阻诊断工作:肠扭转,存在肠管走向变化、肠系膜组织、血管走向改变等,在发生肠扭转的过程中,其肠管、肠系膜血管会出现扭转是必然的。但是,单纯性肠梗阻仅表现为此段肠系膜、系膜血管的牵扯扭曲征象,肠管的系膜血管,没有出现扭转情况。所以,在进行肠扭转诊断的过程中,要涉及到肠管走行、扭转以及血管走向、扭转征象。

3 结语

综上所述,行螺旋CT扫描、MRP对于肠扭转的定性、范围以及定位诊断,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所以,在对急腹症、肠梗阻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一旦发生了“漩涡征”以及“靶环征”时,要充分考虑肠扭转病发生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施血管重建。对患者肠管、血管走向的全面分析,保证肠扭转准确诊断,提高患者临床预后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银业,李宜杰,窦斌,等.肠扭转CT诊断(附16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134-136.

[2] 程建敏,郑祥武,虞志康,等.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25(2):116-118.

[3] 包迎伟,纪建松,傅立平,等.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0,25(1):179-181.

[4] 谢墩.水医学影像及检验探讨肠扭转“漩涡征”螺旋CT诊断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18(0):468-470.

[5] 孙希鄂.漩涡征-肠扭转螺旋CT平扫加增强特征性表现[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12,9(4):27-28.

[6] 毛芸,范晓,李咏梅,等.腹部CT影像中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22(4):131-132.

[7] Iannelli A,Fabiani P,Dahman M,et a1.Small Bowel Volvulus Re-suiting From a Congenital Band Treated Laparoscopically[J].Surg Endoac,2002,16(3):538-540.

(收稿日期:2013-04-07)

上一篇:绝经过渡期功血患者子宫内膜诊刮术后去氧孕烯... 下一篇:覆膜印刷品印前复制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