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币业务处理的若干问题

时间:2022-07-26 09:06:49

外币业务处理的若干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我国的国际间业务得到不断的壮大,目前企业的进口出口业务增多,外币账户自然而然得到重视,其会计处理和核算成为企业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正确处理好外币业务关系着国际间的业务的开展和扩大,对跨国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外币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外币业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这对于我国外币业务的规范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外币业务;会计处理;汇兑损益

一、引言

狭义的外币是指本国货币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广义的货币是指所有以外币表示的、能够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具体包括外国货币、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因侧重于可“国际汇兑”,故又成为“外汇”。对会计而言,外币是指企业记账本位币以外的其他货币。记账本位币是指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我国大多数企业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币业务是以企业记账本位币以外的其他货币进行款项收付、往来结算和计价的经济业务,外币业务包括外币交易和外币报表折算。其中,外币交易是指企业以非记账本位币进行的收付、结算等业务,包括买入或者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和劳务,借入或者借出外币资金,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外币报表折算是企业为满足特定的目的,将一种货币单位表述的会计报表换算成所要求的另一种货币单位所表述的会计报表。

根据我国相关准则规定,我国企业外币业务的账务处理一般采用的是外币统账制,即发生外币业务时,必须及时折算为记账本位币记账,并以此编制会计报表。由于经济市场瞬息万变,汇率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由此即产生了汇兑损益,也就是企业在持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外汇汇率计价的变动或不同而引起的外币货币性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动而产生的损益。当企业发生外币业务时,企业要选择合理的折算汇率,对相关的外币业务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列报,进而计算外币因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利润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保证企业的外币业务不断规范化和系统化。

二、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

随着我国企业与国外公司的经济交易的不断密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涉及的以外币计价的服务和产品等外币业务也在不断增多,企业制定规范的外币业务会计处理程序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在我国,企业处理的外币基本业务包括:外币兑换业务(银行买入价、银行卖出价)、外币购销业务、外币借款业务、接受外币投资业务(实收资本一般按照合同约定汇率折合)和期末汇兑损益,其中期末汇兑损益又分为筹建期间的汇兑损益记入长期待摊费用,购建固定资产的记入固定资产价值,其他的一般记入财务费用。

关于外币的会计处理一般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业务发生时,将外币金额按照适当的汇率(当时市场汇率或期初市场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记入有关账户;同时根据相应的交易数据以外币金额登记对应的外币账户;期末,将外币账户的外币余额按照期末市场汇率折合为记账本位币。在此过程中,该折算金额与原账面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对汇兑损益的影响,国际上对外币购销业务按月末调整法处理月末与最初记录的差额时有两种观点:一笔交易观点和两笔交易观点。一笔交易观点是把外币的购销业务和它的结算看作一笔业务,是一笔业务的两个阶段,其产生的折算差额不作为汇兑损益,而追溯到最初发生的外币业务,将差额调整到原来发生的购货成本的销售收入上,等到债权债务结清,这笔交易业务才算完成。两笔交易观是以外币业务的实际发生为业务完成的标志,将购货与付款、销货与收款作为两笔业务处理。在会计期末和货款结算日,因汇率差异而产生的折算差额作为汇兑损益处理,计入财务费用,不作为资产或购货成本或销售收入调整项目处理。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在处理外币业务时采用此种交易观。

三、外币业务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币业务记账汇率选择不合理

企业在发生外币业务时,在对外币账户按照外币金额进行登记的同时,也应该按照一定的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成记账本位币金额计入记账本位币账户,这里用于折算的汇率就是我们所要说的记账汇率。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可知记账汇率可以采用外币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市场即期汇率,也可以选择外币经济业务发生当期期初的市场汇率,但根据会计上所要求的一贯性原则,记账汇率一旦选定就不得随意变更。就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讲,基本上都选择了采用外币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市场即期汇率,但是这种记账汇率会使企业在计算外币业务时耗费更多的精力,增加财务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对企业来说是既费时又费力,无法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也无法获取外的经济利益,是非常不合理的。例如,哈尔滨诚信达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在进行记账汇率选择时也跟随大部分企业的步伐,选择了外币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由于它的外币业务比较多,这就给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也使企业成本较高,不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

(二)外币业务折算损益处理不合理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外币经济业务的折算汇兑损益在确认时采用递延确认法。对于递延确认法,主要是考虑到款项结算跨年度的处理,当交易从发生日到结算日之间跨越资产负债表日时,应将为结算日前产生的折算差额作为为实现的损益予以递延,并不计入当期的损益当中,这样,在下年的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外币风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上一个会计年度中应该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风险,严重地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同时也不符合信息及时性要求。但是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都采用了递延确认法,将并未实现的损益看成是已经实现的损益计入到当期损益中予以反映,这样很可能会向会计报表使用者传递出误导性的信息,将不确定的收益看成了已经实现的收益,严重的高估了企业当期的收益,会使利益相关者做出不正确的投资决策。例如,广东三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在进行外币经济业务汇兑损益确认时就采用的是递延确认法,将还为实现的经济利益反映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过度虚增了当期的经济利益,严重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判断。

四、改进外币业务处理问题的策略

(一)采用业务发生当期期初市场汇率作为记账汇率

外币业务发生当期期初市场汇率是指在外币经济业务发生时采用的是当期一日的汇率进行折算,并不是按发生日的汇率进行折算,这样可以使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处理时比较方便,核算程序清晰明了,对于专业胜任能力不是很高的会计人员也可以很快的理解和操作,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操作成本和运行成本,为企业节约更多的经济利益。

(二)外币业务折算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即期确认法主要是在交易跨越会计年度时,直接将结算日之前发生的汇兑损益作为已实现损益计入到当期的损益中,这种做法是比较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同时及时反映企业当期的外汇风险。即期确认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有逐步结转法和集中结转法两种,逐步结转法主要是在增加或者减少债权时,将收到货支出的外币货币资金以企业选择的折算汇率进行折算作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同时登记外币金额,将其因入账前最近的那个资产负债表日折算不同产生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集中结转法是指在处理应收、应付外汇款项时按照平时的汇率进行结汇,待到期末时再将应收、应付的外汇款项按照初始入账的原币金额进行调整,集中进行汇兑损益的结转。我国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外币业务的实际情况选择逐步结转法或者集中结转法进行汇兑损益的处理,这样可以使企业降低运行成本,为未来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彦锋.谈结算日外币业务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2012(9)

[2]赵震宇.外币业务会计处理研究[J].金融证券,2012(2)

[3]高群仙.涉及外币业务的现金流量表编制探析[J].商业文化,2011(8)

作者简介:

王科文(1978- ),男,汉族,江苏泰州人,会计师,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

上一篇:高校体育场馆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