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布局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26 07:55:40

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布局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城乡差距日益明显,转换下视角,通过对国内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模式研究,探索小城镇城乡空间系统的总体布局的模式,促进小城镇现代化来增加城镇吸引力,推进城市进程,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城乡一体化;总体布局模式

Abstract:As the obvious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visual Angle, through to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major mod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xploring the system the overall layout of small town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pace mode,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 increase urban attraction, the process of city, finally realize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the Small cities and towns;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General layout mod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矛盾加剧,城乡统筹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政策的总趋势,城乡一体化研究也越来越引起我国各界学者的重视,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研究在全国展开。笔者探索小城镇城乡一体化的总体布局模式,以期对我国小城镇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国内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模式

(1)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①商品农业阶段。②农村工业化阶段。③完善基础设施阶段。经过10余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文明的城市群体,形成“村中有城,城中有村,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2)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是以上海城乡为整体,以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保证上海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工农协作,城乡结合”是北京市推行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其具体方式是由城市工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等,由县、乡、村提供厂房和劳动力,联营双方实行利润分成、按股分红,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城乡结合多属于纵向经济联合,使城乡经济呈现出“城乡协作、优势互补”的局面。

(4)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苏南模式。苏南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苏南可以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措施,来协调工农关系,稳定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二元结构,引起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一大批小城镇脱颖而出,成为联结城乡的枢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大大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化进程。

小城镇城乡空间系统的总体布局模式研究

3.1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原则

(1)城乡整体有机发展。城镇与乡村是一个混杂发展的综合体,为促其逐步演变城乡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强调在本地区内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城乡空间发展的整体性,同时处理好发展中彼此在时间顺序上的关系。

(2)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努力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道路。小集镇规划建设时也一定要考虑环境、生态、资源的协调,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与再生能力。不能盲目求大,不能让大城市病也在小城镇发生,不能破坏资源的污染环境。

(3)以人为本。规划小城镇发展,首先要考虑人的需要,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生存环境,坚持人性化的需要,着意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形态,配置健全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人们多样性与多元化需求,寻找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平衡。

(4)突出个性和特色。应该注意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和自然资源情况。突出城镇建设特色,应该结合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结合景观建筑突出小城镇特色。

3.2城乡一体化空间体系

构建统筹发展的城镇体系,现状城镇空间已突破原有的均衡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的开发区或重点镇发展迅速,城镇面积迅速扩张,一般镇和乡发展相对缓慢,呈现不均衡的局面。一些城镇依托良好的交通优势、土地资源和产业承接形式积极发展工业;一些城镇交通局限、地形约束不适宜发展大规模工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或旅游业。

根据城镇规模、工程建设条件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建议适当地对县域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城乡体系以各乡镇板块的功能培育导向和建设用地拓展导向为依托,建议远期构建“中心城市——卫星型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的三级网络。对不同分区内的乡镇,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界定其在城镇体系中的职能。

3.3城乡一体化建设时序

根据各乡镇建设按照建设时序发展,控制各个时序的开发面积,有步骤适时地进行建设。

3.4城乡居民点圈层结构

村庄分类发展指导

完善发展(中心村);保留发展(一般村);特色发展村城镇化村庄。

构建四级生产、生活圈层:第一圈层(基本生活圈——基层村);第二圈层(日常生活圈——中心村);第三圈层(基本生产圈——镇区);第四圈层(完善生产、就业、生活圈——县城、开发区。

3.5城乡一体化职住均衡的城乡社区网络

形成多层次的城乡就业-居住-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先进制造、生活服务等就业岗位向镇区、农村地区延伸,满足不同类型的人口就业需求。

结论

(1)合理布局,抓好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布局。

城乡一体化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和“蓝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做到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繁荣经济、保护环境,使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因此,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入手,对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全面规划设计。二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建设与发展、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关系,力求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相统一,这样才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三要联系当地人文、资源和区位等优势,因地制宜,使小城镇建设凸现自身特色。

(2)增加人气,加快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保证。推进城镇化的关键首先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并实现稳定就业,而实现城镇稳定就业的关键又在于加快城镇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不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才能加快城镇化进程。其次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的服务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的培训,使农民尽快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劳动力需求形势,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多方位转移,并实施稳定就业。

(3)创优环境,提升小城镇引力。

良好的居住和就业环境是小城镇的软实力。要逐步完善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医疗、教育、文化活动等环境,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可以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赵燕菁, 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规划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1, (1): 23-29.

[2]王宏利,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J].财会研究,2011, (5).

[3]李岳云,陈勇,孙林;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4, (1).

[4]关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 2001, (2).

[5]张迎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2).

上一篇:工民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下一篇:混凝土桥梁施工阶段质量监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