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26 06:08:15

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功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生物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浅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运用现代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实践是一项十分复杂、自由度极大的创造性劳动。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学生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地学习。同时将幻灯、投影、电影、录像、多媒体平台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灵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很好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2 以实验来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生物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的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3 树立自信心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创新意志。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中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中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即便是错误的回答,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绝不能全盘否定和排斥,应尽力捕捉每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要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初中生物“皮肤”的教学中,当我提问课后思考题“如果汗液流进嘴里,可以尝出咸味,这是什么道理?”时,同学们的回答是“汗液中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如食盐(氯化钠)等”。这时有一位比较调皮,平时又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马上举手提出:“老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汗液来制食盐呢?”这荒唐的一问,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当时也觉得很愕然。但我很快冷静下来,等同学们笑完之后,我抓住时机进行鼓励,说:“根据我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汗液应该可以制出食盐的。这位同学能提出这样与众不同的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于是我进一步发问:“我们所用的食盐是用海水制得的。大家思考一下,用汗液制盐和用海水制盐哪一个比较简便呢?”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得出“用海水制盐比较简便”的结论。通过这次鼓励之后,这位同学逐渐积极回答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学习成绩也很快提高。

4 抓住学生的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媒体,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5 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切发明创造都先源于问题的发现,后成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更需要学生主体的发挥,只有找到了师生最好的结合点,才能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并能在教学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同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探索,想尽一切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最佳效果。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总结。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诗歌赏析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角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