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牛仔面料中竹节纱参数的确定

时间:2022-07-26 05:42:14

摘要:牛仔面料的风格纹样除了受原料、组织、纺纱形式、颜色等影响外,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竹节纱的设计。竹节的长短、粗细、密集程度都对牛仔面料的风格影响甚大。这也是面料设计者把握牛仔流行趋势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竹节纱设计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并确定竹节纱参数。

关键词:牛仔;竹节纱;平纱;号数

中图分类号:TQ105 文献标志码:B

Parameter Setting for Slubby Yarn in Denim Fabric

Abstract: Besides material, weave, spinning form and color, the design of slubby yarn also contributes a lot to the style of denim fabric. The parameters influencing the style of denim fabric include slub length, slub distance, slub multiple and slub density, which are also the key elements for designers to grasp fashion trend of denim fabric. Starting with discussing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 designing slub yarn, the article analyzed and determined these parameters.

Key words: denim fabric; slubby yarn; flat yarn; yarn number

竹节纱作为牛仔面料中最重要的风格来源,以其特有的立体凹凸效应,使布面呈现粗狂细腻自然清新的特色,备受人们的青睐。通常在测试纱线的过程中多采用乌斯特条干仪来测量竹节纱的倍数、节长和间距,但在测试牛仔面料的过程中,需采用手工拆纱的方法来测量竹节纱的倍数、节长、间距和总号数,并按所测数据来排出竹节纱的具体循环。文章就从竹节纱入手对其相关参数设计进行分析确定。

1 牛仔布纱线总号数的确定

牛仔布的经纱设计分为平纱、全竹节、平纱加竹节等3 类。确定牛仔布纱线的总号数一般采用拆纱称重法,即先截取一定单位长度的纱线,用电子天平称其重量后,计算出纱线的号数。拆纱则是在确定织物经纬向后,先拆布样的经纱再拆纬纱。

1.1 平纱面料

当纱支号数差距小时,牛仔布表面也会有竹节效果,这时需拆纱称重来区分。如果原料、纺纱工艺相同,纱线粗细均匀,可定为一种纱支;如果纱线粗细不匀,可用称重法来测试出纱线号数,根据不同的号数来确定织物经向为几种纱线。

如经向有两种及以上平纱称为异支纱牛仔布。异支牛仔布在织造过程中存在排列不匀的问题,这时需要抽取300 ~ 600根纱线,并详细记录粗细纱线在布面上的排列。按其比例有规律穿综,才能使布面风格保持不变。需要注意的是平纱异支牛仔布的纱线号数一般为正常纱支。当牛仔布的成品上浆或水洗磨损大时,要根据牛仔布的实际克重来确定出最终的纱线号数(表 1)。

1.2 全竹节面料

如原料、纺纱工艺相同,所拆所有纱线上均呈现竹节效果,可定为全竹节。当牛仔布面料比较小,竹节与基纱的长度比面料的总长度长时,要先观察,测量竹节、基纱的号数,再测量不确定的纱线号数(表 2)。

根据不同的纺纱形式和纱线特性,区分出平纱和竹节纱,分别称重后确定织物经向纱支。在计算平纱纱支时,对计算出来的纱线号数进行微调使其与常用纱线号数相同,而竹节纱可以平纱为参照物,同比例增减纱线号数。

同经纱一样,牛仔布的纬纱也分平纱、全竹节和平纱加竹节 3 类。经纬纱中平纱加竹节的样布,在布面的排列上分有规律和无规律两种形态,不同的排列规律面料会出现不同的布面效果。拆分时注意查看,随手记录其排列循环。测试纬纱时,在样布大时比较容易区分比例,样布小时要根据原料、纺纱形式的不同仔细记录循环规律。

2 竹节纱循环规律的确定

竹节纱循环规律的设计是整个竹节纱设计中比较关键的一步。影响竹节纱循环规律的因素有竹节长度、间距长度、竹节纱号数(粗度)、基纱号数、总号数和倍数。

2.1 竹节纱号数的确定

将拆出的竹节纱线测量长度,称其重量,折算出纱线总号数。如果纱线上带浆,要按4% ~ 7%的上浆率折算,水洗纱线要按损失率来折算,硫化黑的上浆纱线按10%的上浆率折算纱线总号数。如品种 6#,见表 3。

由表 3 可以确定品种 6# 的竹节纱号数为72.9 tex。

2.2 竹节长度与间距的确定

节距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它决定布面的竹节排列效果、排列密度及规律。一般设计节长间距大于等于 2 cm,节距愈短,生产难度愈大。将拆出的纱线逐根测量节长与间距的长度。测量时,竹节长度要以能看出明显变化的粗节与基纱连接部为测量的起始点。记录整根纱线中的竹节长度与间距长度,当长度数据变化不大时,可少测量几处;当长度数据变化较大时,要多测量几处。一般测量15 ~ 20根左右的竹节纱便能确定其节长与间距,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长度测量完后,记录竹节和基纱最小值和最大值的范围,求出平均值(表 4)。竹节长度与间距的准确性对整个面料风格有关键性影响。

从表 4 可以发现竹节纱节长与间距均为整数。在实际测量中,数据会出现小数,为了降低纺纱难度,在保证其平均值不变的前提下将数据进行微调至整数。循环的个数根据需要可以增加或者减少,为避免纬纱竹节出现规律,纬纱竹节排列个数最好在20个以上。

2.3 竹节粗度与基纱号数的确定当竹节长度与间距长度大于10 cm以上时,用纱剪按顺序剪取竹节纱的粗节与基纱,测量长度后,用扭力天平称重,折算出各自的号数,确定出倍数。当竹节长度与间距长度小于 5 cm时,为保证量取长度的准确,可采用 1 ~ 2.5 cm的中段切断器截取,分别截取20个小样称重后得基纱与竹节的号数。使用时应注意,截取的纱段应与切断器钳口平行或者将直接靠在其边缘纱的粗节与基纱多测试几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计算出竹节纱的倍数,一般设计为基纱的 2 ~ 3 倍。竹节粗度愈大,生产难度愈大,对后加工影响也愈大。

2.4 推算确定纱线总号数

根据已知的数据,先可用公式 1 推算一下总号数,其中竹节长度和间距长度用竹节和基纱各自的平均长度值代替。

则品种 6# 的 。

由此可见,推算出的纱线总号数66.6 tex与实测数据67.8 tex差距不大,和实际克重相吻合,说明所测得的数据是正确的。值得注意的是,当拆出的纱线有平纱和竹节纱两种时,竹节纱的总号数、竹节(粗节)号数、基纱号数,都要和平纱号数做比较。因为平纱号数多为常规号数,以平纱和竹节纱的变化为基准,布面风格变化不大。

2.5 竹节纱参数设计

上述 4 步过程中已经实际测量计算出了竹节粗度、基纱号数、倍数、纱支总号数。根据已知数据,进行竹节纱设计。考虑到在生产中同一规格的品种因染色度、纺纱形式不同,而造成设计数据与实际出来的数据有偏差。一般在设计时,会对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微调,采用同升同降的原则,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面料与客样近似度高(表 5)。

由表 5 看出,C10竹纱客样与仿样的竹节粗度和基纱相比较,差距在 1 tex以内,风格近似度高。但是设计的竹节粗度与基纱均比客样、仿样数据大,主要是考虑到纺纱过程中的毛羽损耗与实际测量的误差。C8.5竹、C9竹及C15.5竹纱的设计也如此,这是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对客样的实测数据进行微调,除了遵守同升同降的原则还要结合不同整理方式去设计。

2.6 短竹节设计

当竹节长度在 3 ~ 6 cm之间,竹节倍数在 2 倍以上时,由于纺纱的原因竹节倍粗不易达到,竹节粗度设计要偏大控制(表 6)。

由表 6 可以看出,当竹节长度在 3 ~ 6 cm时,竹节粗度设计应该比实际测量数值偏大 6 ~ 10 tex左右,才能保证与客样90%以上的相似度。

3 竹节纱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1)竹节纱在纺纱形态上分变倍竹节和不变倍竹节2 种。不变倍竹节从外形上看,竹节粗度与基纱粗度条干均匀,竹节号数与基纱号数波动不大。变倍竹节无论从外形上还是号数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在排列变倍竹节时,要详细记录每一个竹节长度与基纱长度,对竹节号数与基纱号数要多测量、多记录,取其平均数,按总号数的计算公式推算出每个参数。

(2)将测出的节长与间距保留其在布样中的顺序,按数据出现的比例排列。数据之间的变化大时,排的规律长些,一般有10 ~ 20对左右;变化小,在一根纱线上就能看出时,按实际循环数排列。设计节长各个长度的比例应与在实际设计中各个数据所占总体循环比例相近。

(3)当节长与间距数据范围变化小时,所排列的竹节循环容易出现大面积的规律。一般情况下用模糊控制来排列竹节,或采用智能纺和随机纺分别将设定的节长与间距的最小值和最大值输入,随机纺纱而成。试验发现,智能纺和随机纺纺出的竹节纱比模糊控制纺出的效果好。

(4)为防止纬向竹节出规律的情况发生,可采用模糊控制的纺纱形式来防止纬向竹节出规律。模糊控制的纱线竹节出现的机率不一,竹节出规律的现象很少出现。有规律排列的竹节出现机率少,出规律的情况就更少一些。

(5)无规律的纬向竹节纱的循环要足够长,竹节的分布要均匀。保证一筘幅或 1 m内出现的竹节数量与实际测量的相符。一循环中,避免节长与间距的递增。对竹节长度超过30 cm的品种,要尽量安排在中后罗拉超喂装置上生产,对号数较大的品种和竹节倍数大于2.5倍的品种,尽量按交捻工艺生产。

4 结束语

竹节纱参数的设计在牛仔面料设计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着面料整体风格的方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结合本厂设备要求、人工操作误差及纤维、纱线物理性质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超载城市:金边 下一篇:当心你的铃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