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策略

时间:2022-07-26 05:26:00

浅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策略

【摘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最紧迫的任务。高校要主动适应正在崛起的知识经济的需要,把创新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高等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全新的教育策略,真正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教育策略;培养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国家实力提升的根本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该国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德国总理赫尔佐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反复强调:“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未来市场上的位置,取决于其人才素质和如何有效地推进创新。”但在2002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总体排在第31位,其中科技竞争力排在第25位;我国在整体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创新型人才匮乏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实现以一种切实、高效、科学、可行的创新教育途径,为我国快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机制是指构成人才培养系统的各个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人才培养系统运行的条件和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约束系统和激励系统等。能否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机制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大量培养。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实践表明,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校现存的人才机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1.机械地以知识传播为根本任务的教学目标体系。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有人也称为知识中心论。知识中心论比较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对知识型人才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学历和文凭,人们通常认为学历越长、文凭越高知识就越多,也就越容易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们习惯把那种社会称为文凭社会、学历社会。为了造就知识型人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越来越多,选修课越来越少;理论教学越来越多,实践操作越来越少;教师的主体性发挥越来越多,学生主动性发挥越来越少。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目标取向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阻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动脑,不动嘴,不动手,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弱化;另一方面知识学习主要是注入式的,强化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创新所需要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被扼杀了,因而十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过度强化理论阐述和逻辑推导的过程教学体系。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以课堂理论知识教授为主,老师重视理论备课,准备充分,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推理无懈可击,但内容大多通过老师讲教案,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来完成的。相反,若设备投入和教师精力投入的限制,对实践教学准备不充分。弱化实践教学,淡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学生创新的机会和灵感没有大规模激发的机会。

3.重统一性轻个性与重强制化轻弹性化并存。以管理为重心的人才培养约束机制固然很重要,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过多过死过严,管理缺乏弹性,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具体表现在:宏观方面,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过多过死,过于标准化。高校普遍缺乏独创性和鲜明的个性特色,这样不利于发挥高等学校办学的主动权,从而培养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微观方面,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太多太死,缺乏弹性。不仅要管学生升学与就业,而且要管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不仅要管对学生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而且要管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不仅要管学生的校内活动,而且要管学生的校外活动;不仅要管学生的课堂行为,而且要管课外行为。

三、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教育策略

1.转变教育思想,切实把创新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始终。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高等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高级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转变教育思想,把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人才观上,实现由“知识型”向“创新型”的转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保存和传递,更应该教会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并通过创造性的思维,主动地补充和改造旧知识,以实现知识本身的生产与再生产,创造新的价值和财富。

2.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人才的典型特征除具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很强的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宽实的知识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教改革当前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本着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精神,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打通文理之间的壁垒,让文科生打下一定自然科学的基础,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和趋势;让理科生兼通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做到“做事与做人”的统一。在教学内容上,高校要密切关注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严防因知识老化而影响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让学生尽可能接近或站到学科的最前沿。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精深且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3.改进教学方法,推进教学现代化。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落后的教学方法则抑制甚至扼杀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媒体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现代化的教学煤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在教学信息传递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对学生感官刺激的强烈性、深刻性方面,都有明显的优越性,尤其在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感并维持注意力方面,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然而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比例还不太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资源约束,教学设备跟不上;另一方面教师观念和素质跟不上,许多教师不愿意甚至不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校许多教学设备闲置,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样品,这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另一紧迫任务是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推进教学的现代化,以适应高校创新教育的需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人才培养教育的全过程,也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世界科技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刘丹青,徐锋.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创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71~74

[2]王德军.高等学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积极因素[J].长春大学学报.2005(1):8~10

[3]王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1):12~13

[4]刘勇秀.高等学校创造性教育之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20~22

[5]姚锡远.关于创新教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1):41~42

上一篇:浅谈与困难生谈心工作 下一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探讨